【摘要】現代文閱讀,講練結合是必不可少的,文章不僅要反復研讀,在某種程度上進行良好的習慣的養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礎上更上一層樓,語文與其他學科不同,不是僅僅靠老師“教得”就行的。本文通過讓初中生對閱讀理解感興趣,進而提出模擬角色、個性化閱讀、良好習慣的培養來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來使其獲得真正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閱讀能力;課堂教學;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0)22-0080-02
【本文著錄格式】葛磊.如何提升初中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J].課外語文,2020,19(22):80-81.
初中語文中,現代文閱讀是語文學科的重心,死記硬背對閱讀來說是行不通的,學生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去閱讀,形成綜合能力,經過分析歸納總結給出答案,這也是當代中學生難以捉摸的一片天地。在《初中語文閱讀標準》中對閱讀的要求是:在讀過文章的基礎上,再去整理文章的思路,理解的基礎上再去對文章逐一進行反復推敲重要的詞匯,這在文章閱讀中顯得尤為重要。
一、反復閱讀使閱讀能力加深
語文知識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平時不論學生做多少現代文閱讀題和好的文章,但考試的時候都不會出現這些原文,導致閱讀題分數不盡如人意。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如何去答題的技巧運用,使其融會貫通。那么學生閱讀與理解能力又要去如何提高呢?
(1)首先把文章拿到手之后去仔細閱讀,我們知道認真地去讀文章時,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的度就會相對多一些,那樣對文章的思想理解也會提升一些。(2)其次閱讀的時候采用對換的角度,想想如果我是作者會怎么想,去思考其用意,那么文章里留下的問題也在某種程度上會比較容易理解。(3)讀文章需要一定時間,教學中,同類的文章相對不要去注重“量”,而是做到更注重“質”,在“質”的基礎之上增加“量”的閱讀。在講閱讀時,給學生下達反復閱讀的任務,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去發現問題,并讓學生因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感到驕傲,做到題也做了還不抵觸。以上的問題,對老師也有著要求,老師需要在理解基礎上對文章有著很好的把控,這樣才更利于帶領學生。科學設計問題,設計的問題呈現梯度,這樣不管學習成績好還是不好的學生都可以參與進來。另一方面,這對老師的閱讀能力水平又何嘗不是一種挑戰?備課上要下功夫,否則很有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好比給學生一滴水,老師自己得有一桶水,需要涵蓋住才行。(4)當學生自己對文章有獨到見解時,再帶領學生分析文章的構思,將其分開一一講解,對于結構上的、表達方式上的、寫作目的上的等問題,讓學生在加深閱讀的同時又得到理解,這樣才能讓閱讀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二、讓學生代入到角色中去——加強閱讀性
將自己代入角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督促學生在閱讀里提高熱情和興趣。喜歡才會漸漸地去熱愛,熱愛基礎上產生興趣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條件。語文現代文閱讀理解一貫的模式就是研讀和思考。這種枯燥的氛圍下,學生學習是很難提起興致的,一個班級,如果永遠只有幾個好學生去附和老師,那么老師在這個班級變得毫無意義。因此,老師要帶領著學生,參與到學習氛圍中去,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這樣的課堂氛圍才是老師理想中的模樣。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感,這是一個聰明老師應該做的事。學生參與進來后,在氛圍烘托下,思維更跳躍、靈活,帶著快樂的心態去學習能更加進步。語文課上,要注重這點。學生是不同的差異個體,學習成績自然參差不齊,在閱讀理解上,不同的學生理解能力是呈現梯式的,有些學生的成績不行,但是在對文章閱讀上有著獨到見解,這時,老師要充分帶動起學生,發揮擁有的優勢,適當給予肯定。對于學困生,老師不應該排斥,而是應該去鼓勵他們,教會他們什么叫“永不言棄”,因為學習差的學生常常覺得自卑。有的學生長期低著頭,就是因為成績不好導致不自信,這種學生被老師在心里潛意識地抹殺。但是學困生也是渴望自身被給予肯定的。例如:老師讓某學生A朗讀課文,并告知其帶有感情地去朗讀,做到聲音洪亮。A也確實朗讀得很走心,朗讀后,老師讓大家給朗讀者掌聲,因為讀得特別棒。一片掌聲中,A害羞得紅了臉,后來,A的成績一直在上升,不僅體現在語文這一科,各科也在進步。后來老師與這名學生交談時,學生說出了一段心里話:“老師,我很感謝您,在我自我厭棄的時候,您沒有嫌棄我,還拉了我一把。當我看向您的目光時,我覺得那是無比溫暖,與此同時,在我的內心我也是做了一番掙扎。從那時候起我就下定決心不要再讓同學們小瞧我,所以我必須加倍地去努力,去回報您。現在我的努力得到了回報,老師,我感到驕傲和自豪。”
三、學以致用與良好習慣的養成
(一)學以致用的主旨
我們所說的閱讀,并不是說字面意思上的閱讀,這樣閱讀就失去了意義。閱讀是為了提升學生理解能力和對于文章可以自己去深度分析,進而演變成寫作技巧,讓學生感悟詞藻的華麗引起共鳴。那么,就如何答好閱讀題,列出了如下環節:(1)首先要去抓文章的重點,比如關鍵字、標題。對于能體現作者文章主旨,反映文章深層含義的內容在心里打上重點。因為一般文章中心思想就隱藏在其中。(2)其次弄清文章主次章節,有主有次地去把控文章主旨。整理文章,捋出頭緒,通過閱讀把文章理出層次、把握詳略、審清題目、結合問題返回到原文去重新閱讀等辦法進行現代文閱讀。
(二)良好習慣的培養
想把語文拿下,還是要從“培養”這一詞開始。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不熱愛如何做到全身心投入呢?如果語文學習可以帶給學生熱情,那么投入學習就會變得相對容易些,這樣學生會在主動學習上體現自身的主動性,自主學習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動力。其次,培養熱愛讀書的好習慣,是增加大腦“儲存量”,豐富自身文化底蘊的重要途徑。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的同學看小說看得廢寢忘食的,這不正體現了對閱讀的興趣使然嗎?一切的興趣盎然都是因為有“樂此”才能“不疲”。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索客觀事物的源頭,是一種認識傾向,它能將大腦的興奮狀態極大提高,增加快樂的情緒。就閱讀這方面來說,興趣是可以在讀書中被激發的,這樣激發后的積極性大大地使閱讀效率提升。在興趣使然下,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能更愿意去接受新的知識,記得牢固,思維也會活躍起來。讀書訓練不一定是古典文學,可以從簡單的文章開始,只要內容積極健康,有啟發性,會讀書,讀好書。養成閱讀好習慣。閱讀要有耐性,在意志考量下,戰勝自我。培養也是一個磨煉意志的過程,好的習慣如何養成呢?
(1)養成熟讀精思習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許多寫出著作的作家無一不是讀書深入思考的結果。魯迅先生的文章充滿了睿智和底蘊,絕非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其本人對人生、社會的深層次的思索,進而寫出不朽篇章。毛澤東四勤學習法里也有說到一點“勤想”,主張多動腦,獨立思考。(2)養成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 知識要靠自己雙手去獲取,課上老師講解時,學生要學會將重點記筆記,邊讀邊寫,手不釋卷。把關鍵點記錄在相應位置上,自己去做一些評點,這對于培養讀書習慣,訓練思維方式有著極大好處。課外讀書也應該保持這樣,把“不動筆墨不看書”這種好習慣一直堅持下去,以后是一定會受益匪淺的。(3)養成多看多背多積累的習慣。背誦的能力在學習語文中是必不可缺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背誦可以使學生增加對古詩詞句熟悉度,增加感悟力,積累文學素養。這些印在腦子里的知識,就像儲存在大腦中的倉庫一般,有需要時,便如源頭活水噴涌而出,不至于考試時產生“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慨。(4)養成讀書和寫作相伴的習慣。學習語文課文和學習寫作是不能分開來看的,這樣長此以往導致兩邊哪個都沒學好,竹籃打水。優秀的范文多是享譽盛名的大作家的作品,無一不精,是寫作中不可多求的好范文,養成常寫隨看隨寫記錄心得的好習慣,做到讀書和寫作相融合,作家三毛是這方面典型的好例子,她對于知識的渴求,于是她孜孜不倦地去讀書吸取知識,有靈感就不可遏制地泉涌筆端,直至夜深。好文章的創作靈感往往誕生于讀書和寫作中,由此可見,二者相輔相成,是缺一不可的。此外,閱讀中,養成整理收集好文章的習慣,作書摘,為我用。一個人文學素養的培養和積累是分不開的。
四、結論
總而言之,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知世界的途徑,現代文閱讀想要學得好,講練結合少不了。讓學生多讀各種類型文章,對問題做到理解的基礎上解答,掌握技巧,做到問一知十。讓學生提升個人閱讀能力的同時,把問題也連帶解決。帶著疑問去讀文章,在時間相對緊張時要詳略得當、安排閱讀段落,從而更快、更準確切中答題要點。
參考文獻
[1]顏廷楷.如何提升初中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J].基礎教育論壇,2020(7).
[2]張玲.探討初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J].數學教學通訊,2020(2).
[3]李蒙,高志軍.信息技術支持下提升初中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探索(2008-2017)[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