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偉
摘 要:歷史教學實踐和高考命題有力地證明了高中生理解和運用歷史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是現在高考歷史學科重要的考核內容之一。怎樣使學生摒棄錯誤的學習方法、正確理解和運用歷史知識是擺在廣大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而歷史唯物主義則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理解歷史脈絡和運用歷史思維解決問題的最強有力指導思想。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教學;歷史唯物主義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從而使學生“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結合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以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探索實踐,筆者分別從“什么是歷史唯物主義”、“為什么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和“怎樣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三方面進行了論述。
一、什么是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
1859年8月,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文中說道:“這種德國的經濟學本質上是建立在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上的,后者的要點,在本書的序言中已經做了扼要的闡述。”1872年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指出:“唯物史觀是以一定歷史時期的物質經濟生活條件來說明一切歷史事變和觀念,一切政治、哲學和宗教的。”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綜合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巨大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筑及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社會革命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龐大的上層建筑或慢或快地發生變化。例如,講解影響明朝中后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主要因素時,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當腐朽的封建制度(上層建筑),它不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狀況時,因而阻礙資本主萌芽的發展。“正是因為是成熟的封建社會,它的經濟結構比較堅固,自給性比較完整,上層建筑比較強大,并具有較大的自我調整的機能,不容易被沖破和瓦解。我們以為這就是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遲緩的基本原因”。在階級社會里,人類社會這一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矛盾。但是,歷史唯物主義要注意同革命史觀相區別開來,因為革命史觀把階級斗爭作為歷史進步的重要因素,對奴隸起義、農民起義、無產階級的革命等暴力革命形式大加歌頌,把人類文明史看作是一部階級斗爭史,這在現階段高考歷史的考察中是屬于應該否定的史學觀點。例如評價“韓非子”,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代表當時新興地主階級,他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提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迎合了建立大一統專制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他是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產力的代表,他代表的地主階級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值得肯定的階級。
二、為什么學習歷史唯物主義
高中是學生自身成長和正確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通過這一時期的歷史教學指引學生樹立唯物史觀,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且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各種觀念的正確形成,甚至對其今后的發展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更為關鍵的是,學好了歷史唯物主義,我們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以及考試做題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搞清楚各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在答題過程中更好的運用歷史思維來思考問題,組織語言,在平時考試和高考中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
三、怎樣運用歷史唯物主義
1.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分析歷史。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物質生產活動是一切活動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實踐活動,物質生產活動的水平和形式決定了人們在生產過程的相互關系和性質,因而決定上層建筑中的政治統治形式、法律制度、思想文化藝術的狀況。當然,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又會起到反作用。而在具體的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這個觀點來分析歷史。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變化,導致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漸瓦解。為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各國實行變法和改革,與此同時,在思想領域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在分析小農經濟和“重農抑商”政策的關系時,也可以運用這個觀點來分析等等。
2.堅持以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分析歷史一切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一定時期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和科學藝術都是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下存在和變化的,它們之間或有直接的聯系,或有間接的聯系。人類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雖然偶有反復,但發展仍是總趨勢。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用這個觀點分析歷史現象。比如自煙片戰爭爆發以來,中國的經濟結構、外交及思想文化都發生深刻的變化,而這些領域的變化相互之間也是有聯系的,是一個相互影響的過程。
3.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分析歷史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是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分析的基本要求。簡單來說就是要把具體問題放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分析。如對歷史人物、事件進行評價時,要把其置于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分析,不能脫離其所在的歷史環境。以“重農抑商”政策為例,在小農經濟占主導的封建社會來說,該政策有其歷史進步性,而封建社會晚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重農抑商”政策顯然成為時代進步的絆腳石,所以其落后性就占據主要位置。
4.使用階級分析的方法。在階級社會里,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都不可避免地打上階級的烙印。作為統治階級,不管是奴隸主、地主,還是資產階級都將維護自己的階級利益、鞏固自己的統治作為各種活動的出發點。雖然有時他們會采取一些有利于統治階級的措施,但其根本目的仍是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鞏固自己的統治。因此在研究階級社會的歷史中,應運用階級分析的方法,用階級的觀點分析階級社會的現象找出問題的本質。以古希臘改革當中,雅典的梭倫改革為例,雖然在改革措施里有有利于平民和下層民眾的措施,但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緩和奴隸主和平民的矛盾、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梭倫之所以要采取一些維護平民利益的措施,是因為當時平民和奴隸主統治階級的矛盾非常尖銳,經常爆發平民反抗統治的斗爭,如果不采取措施緩和矛盾,奴隸主的統治就處于危機之中。可見梭倫是站在奴隸主階級的立場上,處于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而實施對平民有力的措施的立場上。
歷史教學中不能把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等同于簡單的數學公式進行套用。具體到歷史教學細節時,必須理清每一種原理的內涵及外延,然后再將這些原理與高考試題、教材知識相結合,從而發現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解決歷史問題。
綜上所述。歷史唯物主義在歷史教學和高考中的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是學習和考試的重要指導思想,更可以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對于我們高中歷史教育教學工作者來說,如何在日常教學同更好體現歷史唯物主義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同時更是一個機遇。筆者所提出的這些具體方法只不過是拋磚引玉,希望有以后的教育教學中能體悟到和學習到更多、更為科學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好高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