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妍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是否有效成為教師越來越關注的問題,并且教學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課改是否真正落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完善教學的各個環節,以此從整體的角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筆者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教學的有效性展開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備課;思維;認知;評價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也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同時,通過這一學科知識的學習能夠發展學生的理性思維,也能夠使學生初步產生利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意識。但目前,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頗深,教師將教學過程定義成傳授教材知識的過程,并且教學目標也只是從知識與技能這一層面的基礎上來指定,導致教學產生低效甚至無效的情況。鑒于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各個方面分析、研究教學過程,并完善教學體系、更新教學方法,使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能夠達到有效性,為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一、把握學習情況,完善備課過程
備課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也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展開的前提。在實際備課中,教師常常將備教材作為唯一的備課工作,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此外,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往往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這也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常常忽略的,這樣使得教與學產生嚴重脫節的現象。鑒于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在備教材的基礎上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實現有機統一,以此為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
以“分數的初步認識”為例,在備課過程中,筆者首先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從他們的生活實例入手,并以此為出發點來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實物演示以及圖片演示,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分數,這能夠為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筆者為了訓練學生的思維,還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他們動手折紙,這一過程不僅能夠使學生對四分之一有了簡單的了解,還能夠讓學生真正明白分數的含義。此外,在延伸教學內容時,筆者設計了“小小郵遞員”這一游戲活動,旨在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升華,并使他們真正理解所學內容,進而幫助他們真正認識幾分之一。
二、借用信息技術,增加課堂趣味
在小學階段,雖然數學知識較為基礎,但數學知識以符號、文字與數字作為載體呈現到學生面前,使學生難以產生學習興趣,這樣一來,學習行為也難以產生。而信息技術能夠將抽象的數學賦予上趣味化的特點,并能夠使課堂煥發出生機的活力,這樣既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為教學活動的進一步展開做好充分準備。
以“圖形的運動(三)”為例,為了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并幫助他們探索出圖形成軸對稱的特征與性質,筆者首先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播放舞蹈視頻,給學生一定的視覺體驗,并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筆者揭示教學主題。此外,為了幫助學生觀察抽象知識的形成過程,以此探究新知,筆者再次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出示旋轉地鐘面,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從“12”到“1”指針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的過程。并以此為研究對象,讓學生獨立完成“從3到6指針繞點O按順時針方向旋轉多少度”這一問題。在此過程中,不僅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還使學生對旋轉現象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進而使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三、設置課堂問題,活躍學生思維
問題是數學的核心,也是活躍學生思維的“催化劑”。在實際課堂中,若教師還是以“注入式”的教學思想為主將教材中的知識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則難以體現學生為主的教育觀,同時,對學生思維的發展也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課堂問題,這樣不僅能夠以問題為導向,不斷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新知識的形成過程,還能夠凸顯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
例如:在“小數乘整數”教學時,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為了使學生經歷探索小數乘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并使他們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筆者首先呈現出三個同學買風箏的情境圖,同時,以情境圖為研究對象,提出課堂問題,即:買3個3.5元的風箏多少錢?這一問題與學生的原有認知產生沖突,進而引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估算“3.5乘以3所得積的范圍”,隨后,為了探究出這一算式的精確值,筆者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使他們結合原有認知探究精確值。有的小組將這一算式轉化為3個3.5相加,有的小組則將3.5拆分為3元和5角。在學生初步明確算理的情況下,筆者再次提出問題,即:現在有一根4.6米長的線,如果放風箏需要5段這樣長的線,你知道需要線的長度為多少米嗎?這一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由于學生已經對小數乘整數的算理有了清晰的理解,因此,以問題為導向,能夠使學生更加明確小數乘整數的算法,進而實現學習目標。
四、重視操作活動,完善學生認知
小學生的認知處于發展的高峰期。因此,教師應將課堂交給學生,并給他們一定的空間與時間,使他們根據某一主題進行實際操作,這樣既能夠使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同時參與,以此豐富他們的認知體驗,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只有知與行實現有機統一,才能進一步完善他們的認知。
以“三角形內角和”為例,為了使學生經歷三角形內角和的推導過程,筆者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他們量一量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在測量的過程中,不同的小組所測量的結果不一。在此基礎上,筆者鼓勵學生思考其他的測量方法。于是學生各思奇想,并提出:“可以將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在一起”這一結論。隨后,為了驗證這一操作方法的可行性,筆者再次引導學生將測量后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用剪刀剪下來,拼一拼,進而使他們掌握了“剪拼法”這一操作方法,同時,還使他們總結出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這一結論??梢姡o學生一定的操作空間,使他們動手進行實踐,不僅彰顯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進一步完善了他們的認知,以此提高了他們的認知水平。
五、建立科學評價,樹立學習自信
評價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一種良好的評價能夠給學生更多情感體驗,并給學生一定的啟發與激勵,使他們產生更加積極的學習情緒。但受傳統評價理念的影響,教師以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樣造成學生的學變得更具有壓力,甚至會使他們對學習過程產生刻板的印象,同時,造成他們的自信心被嚴重打擊。鑒于此,教師需要建立多元化、科學化的評價機制,進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在每一堂課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每個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筆者都會以激勵為主,將無聲語言與有聲語言有機結合。其中,當學生取得一定學習效果后,筆者進行鼓勵。而當學生解決問題時遇到一定困難時,筆者也同樣會找到他們的問題所在,以此逐步引導他們解決具體的問題,并給予他們及時的鼓勵。通過一系列的評價機制,能夠發現很多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了學習的自信心,并積極融入到學習活動中,以此使他們的情感得到了一定的升華。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這一形勢下,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并從教學的各個環節出發,以此完善教學的整個過程,這樣既能促進教與學實現有機統一,還體現出“學生為主”的教育觀,以此幫助學生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淑菊.基于新課改的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提高淺論[J].贏未來,2017(7):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