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 王燕 于瑩


【摘 要】目的:在兒科護理工作當中,采用風險防范式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抽選本院120例先天性疾病患兒,并將這120例患兒平均分成兩個組類,即參照組和研究組。針對參照組的60名患兒,應用普通護理措施,針對研究組的60名患兒,在采取普通護理措施的基礎上,追加相關風險的防范護理手段,對研究組和參照組的患兒分別產生的相關護理效果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研究組的患兒總有效率是95.1%,顯效的幾率是71.1%,參照組的患兒總有效率是73.2%,顯效的幾率是55.4%。研究組的患兒相關護理效果要顯著好于參照組的患兒。結論:在兒科護理管理當中,施行有關風險防范護理措施能夠顯著提高患兒的治療效果,降低患兒的死亡幾率,值得在醫學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兒科護理管理;風險防范式護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識別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269-01
引 言
兒科患兒因為年紀較小,不能準確描述自身疾病,護理工作有較強的特殊性,護理風險較多,容易出現醫療糾紛。風險防范式護理能有效提升護理安全性,降低醫療風險,屬于一種預防醫療風險的護理措施。為提升患兒護理更加安全有效的服務,強化護理人員抗風險能力及法律意識,以及綜合服務能力及溝通技巧,規范護理人員行為,提升醫院質量,保證護理工作安全,提升護患間的良好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抽選在我院醫護中心收容診治的120例兒科類患兒,并將這120例兒科類患兒平均分成兩個組類,即參照組和研究組。在研究組中,存在26例男性和34例女性,患兒的年齡位于1.5歲到15歲之間,患兒年齡的平均數是7.8歲;在參照組中,存在32例男性和28例女性,患兒的年齡位于2歲到15.5歲之間,患兒年齡的平均數是7.6歲。研究組和參照組的患兒在性別,年齡等普通資料的比較中,兩組數據差別不存在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針對參照組的患兒,采取普通的護理措施,針對研究組的患兒,在采取普通的護理措施的基礎上,追加相關風險防范的護理手段,具體措施如下:
1.2.1加大宣教力度
患兒年齡較小,安全意識淡薄,對患兒家屬的健康安全知識的宣傳教育就尤為重要,家屬在護理期間也要注意個人衛生,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患兒病情的恢復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向家屬講解藥物的食用方法,患兒的飲食禁忌等。通過手冊和電視多媒體的方式進行更多的宣傳,進而提高患兒以及家屬的安全意識。
1.2.2重點管理
將患兒按病情差異,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為危險級,包括4歲以下患兒、出現全身癥狀的患兒等,該類患兒存在病情惡化速度快,自述能力不足等特點,要求患兒家屬和責任護士加強實施陪護,每2h進行一次患兒信息和病情的分析、評估,了解患兒病情動態變化,預防可能出現的疾病惡化等危險因素。第二等級為易危級,包括4~7歲患兒、出現并發癥的患兒等,該類患兒特點在于病情有可能惡化,存在一定的自主活動能力,但依從性不足。要求針對跌倒、劃傷等重點危險因素進行管理,確保所有危險器具得到有效保存,且病房室內潔凈、地面不存在濕滑等問題。第三級為普通級,包括非危險級、易危級患兒,常規結合患兒病情特點進行危險因素管理。在現有基礎上,縮短巡房間隔,3歲以下小兒,晚間巡房間隔縮短1小時,3~7歲患兒,晚間巡房間隔縮短0.5小時,其他患兒巡房時間不變,日間巡房制度不變。巡房過程中,要求準確記錄患兒體征態勢、病情變化,對于重癥患兒、新生兒,需額外就可能出現的合并癥做分析。為所有患兒建立信息化病歷,實時更新巡房結果,借助完善的需方制度規避各類危險。
1.2.3訴求反饋
向所有患兒和家屬發放問卷,由家屬就護理工作需求等,直接反饋信息,院方根據家屬反饋進行,酌情進行護理調整。如家屬反映小兒留置管期間時常撥弄導管,可能導致導管掉落、堵塞、藥物外泄等危險。要求護理人員與家屬建立實時陪護機制,管理上提升針對性,要求護理人員掌握上述問題的應對技巧,通過培訓使護理人員掌握語言引導患兒行為的能力,提升護理管理效果。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效果要顯著好于參照組的患者,兩組數據差別存在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2.2患兒護理工作安全隱患具體狀況
在本次研究當中的120例患兒的有關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狀況有以下幾種:違醫行為,護患之間交流不利,技術手段不熟練,護理記錄不確切,缺乏責任感,具體數據見表2。
3 討論
本文研究中,患兒以及患兒家屬由于存在違醫行為而導致護理危險事件的幾率是22.9%。患兒以及其家屬需要遵從醫院相關管理規章制度,聽從有關醫護人員的吩咐和管理。然而有諸多原因影響,比如患兒的家屬沒有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護理工作,或是患兒的監護人沒有遵從醫院相關規章管理制度,不配合治療護理,拒絕抽血和相關項目的檢查等,都會造成患兒在就醫的過程中具有護理危險事件的風險。通過表2得出,由于護患之間交流不利導致相關護理安全隱患的幾率達到了21.4%,其主要原因是在相關醫患人員使用藥物時沒有進行告知,在相關醫患人員進行有關項目的檢查時沒有告知患兒家屬,以及對于一些必要的治療護理問題沒有耐心進行一一解答,加上相關護理人員的工作較為繁忙,醫護人員和患兒監護人交流不充分,致使患兒及監護人的不滿,并且發生相關醫患糾紛。加強相關醫護人員和患兒監護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處理好護患之間的關系,創設一個良好的護患氛圍。在醫學臨床上需要注重兒科護理安全的有關影響原因,減少兒科護理危險事件的出現,提高兒科護理的質量水平。
綜上所述,在兒科護理管理當中,施行有關風險防范護理措施能夠顯著提高患兒的治療護理效果,降低患兒的死亡幾率,值得在醫學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秦晉萍.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18):170.
[2] 潘秋吟.風險防范式護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0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