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在虛擬或者現實中,理解和描述人們所構建的社會系統下作為個體的狀態。以及人們的思維在虛擬和現實中的邊界,電影《頭號玩家》帶給我們關于社會關系的思考,回到現實,我們發現在精神上與虛擬世界中的思維是一樣的。
關鍵詞:VR(虛擬現實);社會關系;邊界;體驗
《頭號玩家》描述了在未來世界所存在的高科技游戲與生活方式——“綠洲”,它可以是游戲,也可以是生活。玩家利用四種數碼設備觸碰另一個現實世界,你可以在里面工作、學習、甚至睡眠。它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套社會關系體系和行為準則。有被多數玩家所吹捧認可的行為方式,有被嚴令禁止的條陳目錄。虛擬現實技術的高度實現使得人們產生了兩種不同生活體驗,一是所在的實在的物質世界。而另一種則是進入虛擬游戲世界的“現實”
從電影《頭號玩家》可以看到,玩家進入預設的虛擬世界。身處其中并與其環境產生互動,甚至構建成自有體系“綠洲”。在“綠洲”中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似乎邊界模糊,影片中有人把自己所創造的虛擬世界當作現實。在此可以隨意改變音容相貌,創立人設和虛假信息。身處于其中的每一個玩家都深受此環境影響,以“假面”示人。
虛擬的世界作為一個模糊的概念, 意指由虛擬現實構成及與虛擬現實相關的文化現象。一旦玩家進入這個概念,他的社會關系會重新建立,人物屬性也隨之改變。脫離開電影種光怪陸離的精彩世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這種社會關系的體系也與之相同,我們每日被龐雜而繽紛的社會信息所充斥,每個人的自我思維盡可能的融入這片信息浪潮。受到現實社會的束縛和制約,而這現實社會,就是另一個意義的“綠洲”。這個在現實的“綠洲”由我們接收的所有信息所組成。有渠道多樣如紙媒體信息、電子信息,有正誤參半的信息。身處于這個社會關系的每一個參與者,我們不可避免的在與我們多維度的思維和身份之間進行轉換。社交媒體上對于網絡音像的操控。自拍濾鏡和加工軟件對自拍的過濾和修改。或者是互聯網巨頭占用互聯網語境下,個人說話表達意圖,網絡文字書寫之間都有不同程度的思維邊界。甚至于肉體可能在現實已經走到了盡頭,但是他的精神卻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于虛擬的世界中,既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賬號塵封于茫茫數據流中,像是被隱藏了一樣,但是當人們回憶起這個賬號或者偶然訪問,他的記憶邏輯、思維方式又從數據世界中被讀取、展示出來。你可以與“他對話”,也許永源不會得到回應。
這種種現象表現出,我們被社會的系統異化成現成的加工品。人們自己作為網絡個體和社會系統所處的新的環境中有可能也化身為現實的“綠洲”。也就是存在于現實的“虛擬世界”。疏離感在現實也無處不在,有的人戴上可穿戴無線耳機就擁有了全世界,有的人拿起手機就忘記了身處環境。我們不以為然,我們被虛擬所改造了。我們習慣于此工作、學習甚至是睡眠。精神處于虛擬和肉眼處于虛擬又有什么不同呢?
“勞動異化”理論是由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提出的。他基于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過程的觀察,他覺得工人不可避免的,失去對自己工作的控制,從而失去對生活自我的控制。[2]而在此理論的發展,哈貝馬斯則認為,交往異化理論以交往為基礎考察人的行為模式,認為規則系統對生活世界的侵蝕使得生活世界發生異化。算法時代的浪潮和周遭環境的社會系統,日益發展的現代科技手段,不斷持續的不斷把人轉換成了代碼數據、樣本數據、意識數據,甚至是市場。我們擁有的標簽體現出一般的職能與特征。在虛擬世界中可以創造“自我”,他可以被賦予和修改甚至于毀滅。他只是我們的一個思維片段,用來反應一段行為。社會的現象以電子信息為本的趨勢。虛擬和現實滲透于我們的生活,甚至成為我們的一部分,甚至是器官。如《頭號玩家》中的虛擬世界的鑰匙只由四部分組成,一是頭戴設備,也是整個虛擬系統的核心,通過全屏的裸眼3D效果窺見“桃花源”,二是手套的動作輸入和觸覺反饋手套,三是數學反饋,覆蓋全身的特殊服裝,四是讓玩家能夠在虛擬世界中的移動模擬輸入設備。我們在現實世界中通過耳機、手機、智能手表的裝備實現另一種虛擬的跨越,哪怕相對于電影還差了一些。這些不起眼的設備正在慢慢的為人類搭建虛擬世界的橋梁,對于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思維的邊界人們會更加的模糊。
然而在影片中的最后,虛擬游戲世界——“綠洲”的創造者halliday說:“只有現實是真實的”,也透露出了科技和虛擬對人類的壓榨和異化。比如為了游戲裝備的瘋狂氪金,在直播間千金一擲博紅顏一笑。乃至于年紀輕輕背上巨額網絡債務。除開人們賦予自己的消費符號和價格標簽,去伸手掌控那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即使沒有那么強的體驗感,也依舊有人沉浸于此。這種荒謬的真實感或許可以用周遭的環境所剝離開。但是我們卻無法打破人們的默契所制無形的“幻境”。可以觸碰的是現實,可以看見卻無法觸碰的是虛擬。研究發現在虛擬環境中從伴侶處獲得的信心和鼓勵,會在真實世界中依然持續,并對兩人的情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反之亦然。[3]人們可以通過虛擬空間的媒介延伸感官,即使是現實的人體,在虛擬里寄托現實情感,在這兩種社會關系成立的前提下,那么網絡也確實是虛擬的現實世界——只不過體驗感遠沒有電影強罷了。
參考文獻
[1] 肖炅斌.是“綠洲”,還是“荒原”?——《頭號玩家》暗喻下的虛擬狂歡世界[J].文教資料,2018(24):44-46.
[2] 李雁楠.淺析《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勞動概念[J].生產力研究,2020(05):11-14.
[3] (美)吉姆·布拉斯科維奇,杰里米·拜倫森.虛擬現實:從阿凡達到永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霍鐘靈(1997-);性別:女;籍貫(具體到市):河北省保定市民族;漢族最高學歷:本科;目前職稱:;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