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春


[摘 要] 黑龍江省作為中國綠色食品生產大省絕對當之無愧,但絕對不是綠色食品產業強省。發展現代農業雖然是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的必然之路,但是利用富集的綠色農業資源,實現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才是增強和提升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效益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 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 F47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8-0001-04
Abstract: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 big province of green food production in China, is definitely worthy of the title, but it is definitely not a strong province of green food industry.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way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ode and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it is the key to enhance and enhanc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to utilize the rich gree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reen food industry.
Key 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 green food industry,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research
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初,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以后,開始采取經濟措施和法律手段,鼓勵、支持本國無污染食品的開發和生產“有機農業”。生產的食品被稱為有機食品、生態食品或自然食品。我國明確規定“綠色食品”這一名稱以及標準和標志是1990年5月,即“綠色食品是指在無污染的條件下種植、養殖,施有機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殘留農藥,在標準環境、生產技術、衛生標準下加工生產,經權威機構認定并使用專門標識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
近30年來,黑龍江省憑借黑土地、綠草原、山水無污染的優越生態環境,綠色食品生產行為從自發、無意識到積極開發,產地從少量縣市發展到所有縣市,品種和產量從單一、少量到超百個、大規模(四千多萬噸),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糧食、肉、奶、蛋、禽類無公害的綠色的乃至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生產從種植業不斷向養殖業延伸,從平原不斷向山區、向林下發展,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從無到有,形成了縣市級、省級、國家級完整的體系;綠色食品品牌從少到多,以“北大荒”、“完達山”、“五常大米”、“寒地黑土”、“九三”、“飛鶴”等為代表的一批具有黑龍江省乃至中國名牌影響力的優質品牌以及一大批具有黑龍江地理標志的產地證明商標、原產地地域保護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正在成為全省綠色產業的領軍品牌;綠色食品加工企業不斷壯大,涌現出了一批年產值超億元、10億元、幾十億元的龍頭企業。截至2018年,在11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有63家是綠色食品企業,在23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有12家是省級綠色食品龍頭企業。綠色食品已經從省內走向省外乃至國外,黑龍江這個全國大糧倉正在變為全國綠色糧倉,市場前景、企業效益、社會效益無限看好。
應該說,黑龍江省作為全國綠色食品生產大省絕對當之無愧。但絕對不是綠色食品產業強省。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們長期以來只是一直致力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業產業規模——即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這個層次上,而在利用優質農業資源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增強和提升農業生產效益方面所投入的力量遠遠不夠。長此下去,即使生產效率再高、產業規模再大,無非是把自己打造成綠色原料輸出大省。
把綠色食品生產大省建設成為綠色食品產業強省,實現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黑龍江省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問題,更是全省產業經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和持續保持健康發展態勢的關鍵所在。正因為如此,王文濤省長曾多次提出要深入研究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問題。
二、高質量發展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發展定位問題
黑龍江省與其他省份有2點不同之處:一是黑龍江始終是商品糧調出大省。作為國家商品糧基地,多年來糧食產量與商品糧調出量持續增長,最突出的亮點是糧食總產中商品糧比率和商品糧調出比率始終高居全國各個產糧省首位,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顯著貢獻。二是生態環境良好。黑土地、綠草原,山清水秀無污染,產出的糧食最低標準都能符合國家安全食品要求。所以,黑龍江省農業在逐漸向現代農業、智慧農業轉型的同時必須要作出清晰的產業發展定位。
1.把黑龍江建成《國家綠色商品糧供應基地》。牢記習總書記關于“保障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的要求,在繼續承擔好國家商品糧基地的基礎上,把黑龍江建設成為《國家綠色商品糧供應基地》,不僅要滿足國家商品糧訂購需求,更要大量提供綠色商品糧,讓人民群眾吃到綠色的健康食品。
2.把黑龍江建成《全國廚房綠色食品采購中心》。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于食品的需求已經不是吃飽的問題,而是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便捷。
三是扶持品牌、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發揮品牌、龍頭企業的集聚引領作用,引導各企業向園區集中,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系緊密的企業集群化態勢。
四是支持龍頭企業發展“企業+農戶”模式,以利益為紐帶,構建全產業鏈模式,完善產品標準體系、監管體系、質量體系、誠信體系,推動產業向“微笑曲線”的兩端躍升,推動產品向中高端邁進。
(三)綠色食品產業功能區問題
以構造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為導向,按照空間分布科學、主導產業明確、專業分工合理、差異發展鮮明的原則,構建黑龍江綠色食品產業生太圈和綠色食品全產業生態鏈,建設綠色食品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這是綠色食品產業聚集和創新發展的“新高地”和“大平臺”,是實現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龍江經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必由之路。
1.打造國家級綠色商品糧生產功能區。該功能區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國家商品糧訂購品種、數量安排生產,向國家提供綠色商品糧,為保障“飯碗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做出應有貢獻。該功能區確立以后,國家對商品糧基地的所有政策、資金全部用于該功能區,用于彌補國家訂購商品糧與市場綠色食品的差異或價損,保護農民利益不受損失。
2.打造全國廚房綠色食品生產功能區。該功能區的主要任務是從供給與需求兩側同時著眼,既從供給側發力,立足資源稟賦、環境優勢、產業基礎、區域布局,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從需要側著眼,瞄準中高端市場,重點發展乳品、肉品、玉米、水稻、大豆、馬鈴薯、小麥等需求品種和加工業。堅持差別化、高端化發展,把自身優勢和市場需要結合起來,提供多類型、高附加值產品,走出一條符合市場規律和黑龍江實際的產業發展之路。
(四)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問題
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加工業總的概念是:基本處于初級加工水平,初級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少;加工企業生產水平良莠不齊,產品雷同;一般產品多,名牌產品少。結果是:好食品賣不到好價錢。綠色食品產業長期徘徊在價值鏈低端,陷入了“資源詛咒”怪圈。發達國家綠色農產品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而黑龍江省只達到40%左右,且85%以上為初加工。精深加工的欠缺已成為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一條短腿。
以玉米為例,玉米種植面積、總產量位居全國首位,但玉米加工能力僅位列全國第五,排在全國山東、河南、河北、內蒙古之后。省內玉米加工比率只有20%左右,約有50%以上的玉米銷往省外。從玉米加工產品來看,玉米淀粉占到50%以上,下游產品開發深度不夠,未能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再以生豬為例:2020年1-5月份全省約屠宰生豬24.66萬頭,其中:代宰46.6萬頭,自營20.0萬頭。雖然企業自營占81.1%,但僅僅分割17.85萬頭,分割比重只有8.9%。加上企業代宰數量,以白條肉上市的比重達到93%,而且,頭蹄下水、血以原料上市;毛、膽、皮等副產品基本廢棄。代屠宰企業只獲得少量代宰費;經銷者每頭豬獲得利潤大體為30-50元;屠宰后用于食品加工的企業每頭豬獲得利潤大約為56-80元。但是,當大型屠宰加工廠日屠宰量達到2000頭并全部進行精深加工后,其收益將會增長4-5倍,如果再將豬血提取血紅蛋白用于開發肽類試劑、肽類藥物以及功能食品和食品添加劑,利用腸衣提取肝素鈉用于生化藥物等,其產業效益更見顯著。全省1500萬頭商品豬帶來的效益將會比目前增加百億元以上。
與代宰方式相比較每頭豬的收益
依托綠色食品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精深加工產業,既可延長產業鏈條增加就業崗位,又可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企業效益;既可滿足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需求,又能增加財政收入;同時,還能促進產業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帶動全省經濟走向持續健康發展之路。
(五)品牌整合與品牌培育問題
黑龍江省雖然擁有五常大米、九三、北大荒、完達山、飛鶴等一批具有相對影響力的綠色食品企業和綠色食品品牌以及產地證明商標、原產地域保護品牌、中國名牌等,但就全省綠色食品總體看,品牌建設能力弱;品牌優勢發揮不到位。
1.有名品、少名牌。全省有很多綠色食品品質非常好,但只在自己家鄉有知名度,缺乏更廣泛的消費者的了解和認同,品牌市場占有率不高等問題突出。如平山干豆腐、亞溝黏豆包等。
2.品牌多而雜亂。例如大米、木耳、雜糧等,幾乎是每個縣都有自己的品牌,形不成集中闖市場的合力。這些品牌產品生產規模小、雜、弱,經營分散,導致了一些農產品品牌不論在地域上還是在產業鏈環節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散性和分割性,難以形成組團出擊、集中打響品牌的合力。
3.對品牌保護力度弱。當今社會,人們對產品品牌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認識與信賴,但是由于社會對產品的生產、流通、交換、消費這四個環節中的監測力度不夠,使得那些以次充好、魚目混珠、造假冒充的行為屢見不鮮,造成了同類產品互相掣肘,好的品牌受到負面影響。
綜上,必須下力氣實施綠色食品品牌戰略。一是大力推進品牌整合。在綠色食品產業集約化、鏈條化、規模化發展模式背景下、在綠色食品產業功能區的框架下,整合小、弱品牌與開發培育名優品牌并舉,培育并壯大北大荒、九三、黑森、完達山、飛鶴、大莊園、秋林、響水、五常等為代表的食品品牌,形成由一級、二級和地域品牌構成的綜合性品牌,大力提升品牌市場競爭力。著力打造綠色食品銷售額超百億元知名品牌。二是強化品牌培育與保護。一方面要明確“量的增長”與“質的提高”關系,將發展重心由注重數量增長轉到提高質量上來,切實保證綠色食品質量,大力提升品牌的公信力、美譽度。另一方面要依據《商標法》、《綠色食品標志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全面加強品牌保護。三是加強電商品牌建設。重點培育扶持一批專業化、本土化的省級農業電子商務平臺,支持在各大電商平臺設立“龍”字號農產品特色館、精品店,打造一批龍江綠色食品電商品牌,促進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發展。四是加大品牌推介力度。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產業的宣傳推介是提升品牌價值,提高市場影響力的重要舉措。從企業到政府都應注重對品牌的宣傳引導,提升品牌營銷能力,消除“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不利因素,全面打響“綠色食品牌”。
(六)“冷鏈流通”問題
近幾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綠色食品冷鏈工程的發展,先后出臺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關于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通知》等,都對綠色食品“冷鏈”建設提出了明確路徑和目標。黑龍江省打造綠色食品現代冷鏈體系,涵蓋從田間到餐桌的整個過程,有效解決“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問題,不僅關系到各方經濟利益、食品安全,更是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促進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途徑。
1.加強產后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在產地就近建設改造具有產后商品化處理功能的產地集配中心、冷庫、產地倉等設施,配備產后清洗、加工、預冷、烘干、質檢、分級、包裝、冷藏等設備,補齊農產品供應鏈“最初一公里”短板,提高農產品商品化處理和錯峰銷售能力。鼓勵新型綠色食品經營主體、流通企業加強產地移動型、共享型商品化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商品化處理設施設備使用效率。
2.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積極推廣現代冷鏈物流管理理念、標準和技術,建設具有集中采購和跨區域配送能力的綠色食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配備預冷、低溫分揀加工、冷藏運輸、溫度監控等冷鏈設施設備,建立覆蓋農產品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
3.提升冷鏈工程終端消費鏈接和服務能力。支持綠色食品流通企業建設或改造農貿市場、菜市場、社區菜店等農產品零售市場,完善末端銷售網絡,發展聯合采購、統倉統配等模式,降低流通成本,提升便民惠民服務功能。
4.優化綠色食品冷鏈體系的產銷對接功能。優化農商互聯對接,提升產銷對接功能,構建冷鏈產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并加大品牌建設達到可復制化,引進與綠色食品冷鏈相關的經營主體,擴大品牌影響,進一步擴大輻射面積,盡可能開拓國際市場。
5.多元方式完善品牌服務體系。堅持主體多元化、服務專業化、運行市場化的方向,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綠色食品品牌建設服務體系。強化人才支撐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品牌意識的企業家。
6.構建科學的品牌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科學設置與量化考核黑龍江省綠色食品品牌的真正價值和真實競爭力。完善品牌認證登記保護、產品防偽標識使用和證后監管,對認定的品牌農產品實行動態監管,構建優勝劣汰的準入和退出機制。
三、結語
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綠色食品市場的需求潛力正在深度釋放,為綠色食品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黑龍江作為綠色食品資源大省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具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擬的巨大優勢。因此,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舉全省之力,大打綠色牌,堅持質量與數量相統一,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發展理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托綠色資源,做大做強綠色食品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黑龍江省綠色食品產業帶動全省產業經濟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礎。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