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高等教育實現自身使命、培養高素質人才、促進教師角色回歸的要求。現階段的高校育人工作存在諸多不足,如思政工作成果未能有效彰顯,教育實踐中存在錯誤認知,片面強調科研的重要性,個別教師行為失范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首先,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師修養,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其次,從職業教育、意識形態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的視角開發課程思政教育的特色資源;最后,構建同向同行的育人機制,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通,促進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合作,構建教書育人的協同評價考核機制。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協同育人;立德樹人;以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分類號:1674-7089(2020)04-0104-06
基金項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專項“新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培育研究”(18JD710055);2019年度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改立項課題“‘三因理念下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完善路徑研究”(2019JY041)
作者簡介:龐章軍,碩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黨委組織部助理研究員。
縱觀高等教育歷史,大學之所以能夠歷經近千年風雨而不衰,重要性與日俱增,甚至被譽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站”,原因在于大學始終堅持育人的基本價值追求。培養合格人才是大學發展的基石,大學必須將學生作為“人”來培養。大學將育人作為基本價值追求,不僅要向學生傳授高深的專業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倫理道德素養。對我國高等教育而言,對大學生開展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實現大學價值追求的必要且可靠的保證,這已被我國現代高等教育的歷史特別是當代高等教育的歷史充分證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徹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使我國高等教育回歸應有的價值追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不僅要從理論上厘清內在動因與外在動因,以解決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從而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定力;更要探索具有操作性的實施路徑和方法手段,讓課程思政建設真正落地落實,保持常態長效。
一、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在動因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對于高校實現育人職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實現自身使命的必然要求。當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在動因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高等教育的使命
大學是育人的機構,大學必須將學生作為“人”來培養,這是大學的立身之本。大學要實現育人職責,不僅要向學生傳授高深的專業知識,更要向學生傳授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只教給人一種專門知識、技術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人要藉著教育得到對于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和感覺,人必須對從屬于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覺,對人類的各種動機、各種期望、各種痛苦有了解,才能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系。”大學要實現自身的使命,必須把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置于重要的位置,不能僅滿足于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不同的政治制度,不但會制約高等教育的體制,而且也決定了辦學的方向。”我國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新時期,培養能夠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中流砥柱,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向。大學要強化課程思政建設,堅持立德樹人是大學對國家的政治責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等教育法》從法律層面明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目的與宗旨,即“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受教育者成為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的關系,使高等教育更好地完成使命。
(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從學生個體的角度來看,大學培養的合格人才有兩方面的基本標志:其一,掌握現代科學知識與技能,能夠適應社會的要求,有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其二,身心和諧統一,與環境保持較好的協調性。如果大學培養的人不能很好地適應、融入社會,那么他就不算人才。學生的成長與成熟,更多體現在心智的成熟程度、對社會規則規范的理解程度以及個體行為的理性程度等方面,而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現代科學技術與知識。人具有社會屬性,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所以,從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來看,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刻不容緩。
(三)教師角色回歸的要求
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來說,教師不僅是知識的象征,更是行為的表率,正所謂為人師表。人們接受教育不僅僅希望學習專業知識,掌握技能,教師從事教育事業也不僅僅希望自己成為傳播知識的工具人。在開展知識傳播的同時,教師更需要通過自己對社會道德規范的模范性遵守來影響和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使學生了解所處的時代,習得主流價值觀念,遵守社會行為規范。如果大多數教師僅僅將自身視為知識傳播的工具,不注重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必將引發社會對教師職責的質疑。近年來,極少數教師的失范行為已經嚴重影響了教師的社會形象,恰恰說明全面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是對學生的教育,同時也是教師角色回歸的內在要求。
二、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外在動因
從理論上來說,任何一門課程,無論思政課程、人文社會科學課程,還是理工類專業課程都必須承擔育人的職責,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當前,我們要特別強調課程思政建設,外在動因就是現階段的高校育人工作存在諸多不足。
(一)高校思政工作成果未能有效彰顯
總體來說,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保證了高等教育的辦學方向,助力大學生的成人成才。但是,冷靜觀察將會發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存在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思政課程的專業化不足,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脫節,等等。從大學生培養質量來看,盡管當代大學生總體上具有新時代青年的精神風貌,但是,考試作弊、缺乏誠信觀念、行為舉止不當、集體觀念淡漠等現象并不鮮見,離人才培養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其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有限是重要原因,所以,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尤為必要。
(二)高等教育實踐中的錯誤認知
在大學中,德育話語權逐漸弱化是不爭的事實。在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具有顯性特征,效果的體現需要很長時間。因此,無論從學校層面、教師(尤其是專業教師)層面,還是學生個體層面來說,都對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忽視,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出現“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思政課程教師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情”等錯誤認識。這種觀點認為專業課的教師只承擔“授業解惑”之責,“樹人”和“傳道”不在職責范圍內,應當由德育教師承擔。這種錯誤認識的實質是沒有理解教師職責的多重性與特殊性。更有甚者,個別教師在課堂上向學生傳遞非主流的、甚至反動的價值觀念,完全忘記了“學術無禁區,課堂有紀律”的要求。大學生們大多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對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往往持應付的態度。在學校層面,各部門更加關注科學研究工作,因為這直接影響學校在各種榜單中的排名,進而影響辦學資源的配置。顯然,這類認識是錯誤的,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從反面證明了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緊迫性。
(三)片面強調科研的重要性
大學是育人的機構,大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人才。但是在現實中,越來越多的大學不斷提高對科研的重視程度,對科研項目、科研成果津津樂道。科學研究是大學的基本職能之一,是大學發展的需要,但是,大學的科學研究工作是為育人服務的。當前,在激烈的高校發展競爭環境中,科學研究是一個主要的衡量指標,高校要想突圍而出,就不得不把科研置于重要的位置。在這種導向下,教師們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找項目、拉課題、搞科研。在重視科研的導向下,“甚至連道德哲學家們最終也越來越多地把他們的注意力從研究公眾和個人生活中的道德問題,轉向了道德語言的分析和道德理論的研究”。教學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關學生成長,如果任由一味重視科研的趨勢發展下去,不僅不利于學生的教育,對大學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極為有害的,因此,必須切實加強包括課程思政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個別教師行為失范
毫無疑問,絕大多數教師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但是,確實有極個別教師師德有虧,行為失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群體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論文抄襲、私生活混亂等顯性的行為失范案例易于判斷,社會公眾比較關注,但是一些隱性的失范行為應當引起更深層次的思考。如果教師僅僅將自己看成傳播知識的工具人,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三、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
(一)注重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對教學活動的質量起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課程思政教育要與傳授專業知識“無縫對接”,真正做到“潤物無聲”。
1.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
“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教師是學生模仿、學習的對象,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有時候,教師一個看似簡單的行為舉止,都可能直接影響學生的某種特定觀念,從而直接影響學生的未來發展。因為“一個學院里最有效的道德影響力來自于教師的個人品格……一個高尚的品格,再加上學者的智力和成就的尊嚴就可以成為一種啟迪和追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能夠迫使每個學生去檢點自己,思考自己的行為和管住自己的那種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這就要求全體教育工作者必須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言傳”離不開“身教”,“身教”才是影響學生、使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最佳方式。
2.教師要牢固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關鍵在于教師。教師們只有做到心中有學生,才會真正地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努力。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沒有愛就沒有教師”。必須努力改變教師上課來、下課走,整日忙于找項目、搞科研的現象,否則,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將成為一句空話。強化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是針對學生的要求,也是針對教師的要求,全體教育工作者要時刻牢記育人使命,從內心深處真正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心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應該成為教師的基本標準,只有做到這一點,教師才會得到學生的喜愛與尊重。
3.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是課程思政建設重要的一環。教師向學生傳輸知識,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知識,不是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工具人,而是為了將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人。學生們學習知識的目的不僅是提升文化素養,而且還要能夠運用知識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教師必須努力使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為了誰而學習。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否則,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失敗,也不利于學生個體的成長。在這個方面,負面的例子并不鮮見。
(二)開發課程思政教育的特色資源
開發課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意義,實踐起來卻非常復雜。大學各門學科的知識結構、研究方向各具特色,尤其是傳統意義上的理工科專業,與思政教育看似距離甚遠。如何將理工科專業的教學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似乎很難找到切入點。因此,教育部門、高校、教師需要集中力量,深度挖掘、甄別、加工、提純每一個學科、每一類課程的思政教育特色資源。
1.職業教育視角的特色資源開發
每個專業的課程幾乎都可以對應到一種職業或者一個行業,不管哪種職業或哪個行業,都已經形成了有特點的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而且行行都能出“狀元”。因此,職業理想、職業道德以及“狀元”的事跡就是最好的課程思政教育資源。例如,氣象類專業課程可以有機融入“準確、及時、創新、奉獻”的新時期氣象精神,醫學類專業課程可以有機融入“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和鐘南山、李蘭娟、王辰、張伯禮、陳薇、張文宏等一批國寶級專家的抗疫故事。
2.意識形態教育視角的特色資源開發
在新時代,高校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中國大學的每個專業都被賦予了國家戰略意義,必須開發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科學精神等在內的意識形態教育資源。例如,工學、理學類專業課程可以有機融入“大國工匠精神”“永攀科學高峰”等內容,還可以融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等一批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的勵志奮斗故事。
3.人文精神教育視角的特色資源開發
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之一,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課程思政教育要注重從本專業的文化和歷史等角度,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審美情操。例如,經濟學、管理學類專業課程可以有機融入中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效率”等內容,藝術類專業課程可以有機融入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觀和創作觀等內容。
(三)構建同向同行的育人機制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并形成合力,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必須協同合作,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深度融通、相互促進。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持續同步發力,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1.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通機制
“思政融通”模式是一種嶄新的思政教育創新模式與實踐范式,按“育人育才統一”的規律,突破傳統孤立的思政教育方式,系統地建構教育形式、教育內容、教育團隊和管理機制,形成新的思政教育范式,使思政教育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從宏觀層面看,高校黨委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總體規劃,堅持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兩手抓、兩手硬”;出臺配套政策,統籌各類資源,讓“隱性翅膀”和“顯性翅膀”一同扇動。從中觀層面看,高校有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強化分類指導,有序扎實推進;注重示范引領,由點及面,辨證論治,讓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這兩味良藥能夠發揮療效。從微觀層面看,教師要加強自身能力,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靈活設計教學形式,跟蹤教學效果,把專業課程打造成“不離思政的專業課程”,把思政課程打造成“不離專業的思政課程”。
2.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的合作機制
專業課教師不能片面地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課教師的事情。可以建立集體備課制度,讓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在實踐中共同探討教學活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找準思政教育的切入點;可以組建科研團隊,讓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從理論層面共同研究解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問題。
3.教書育人的協同評價考核機制
好的評價考核機制能夠對教書育人工作起到正向的引導和促進作用。構建同向同行的育人機制,必須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統一、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制定科學多元的評價體系,加強對教書育人效果和教師隊伍水平的評價考核,充分發揮職能部門、學院、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首先,高校要把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進展納入各項考核之中,如各學院(系、部)的教學工作評估考核,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的效果考核,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評價,等等。其次,要把教師參與課程思政的程度和效果作為教師職稱晉升、評獎評優、選拔培訓的重要參考。最后,要完善獎懲激勵制度。對在協同育人工作中涌現出來的精品課程、優秀教材、教學名師、優秀團隊、教學成果、研究項目等進行表彰獎勵,并選樹一批典型,進行經驗推廣,以便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
(責任編輯: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