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坤明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精準扶貧;教育扶貧
中圖分類號:G5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0)04 — 0141 — 04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實施了精準扶貧戰略,提出精準扶貧的“五個一批”,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作為“五個一批”的重要內容,發展農村教育對于提高貧困人口素質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诤笔《魇┲軭村實地調研,探究精準扶貧背景下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在此基礎上思考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在精準扶貧中的功能定位。
黨中央和政府長期重視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事業,出臺和實施了一系列政策促進經濟落后地區教育的發展。中央政府層面,教育扶貧的政策路徑是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著力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的辦學條件,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計劃,切實保障貧困人口受教育權利。2012-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140億元建設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投入43.85億元支持連片特困地區對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助,投入200億元用于中西部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普通高中建設,投入643億元學前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地方政府強調“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各地“一區一策,一省一策”。如湖北省2015年底全面啟動了教育精準扶貧行動計劃,實施“五個精準”:精準改造,精準招生,精準資助,精準就業和精準培訓。廣西、海南等地則開辦“扶貧巾幗勵志班”,招生對象為貧困家庭的女孩,為她們就讀中職和就業打開大門。
在精準扶貧戰略深入實施的背景下,政府組織和社會力量如何精準投入財政與社會資源、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基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本文在實地調研基礎上,結合貧困文化、能力貧困和人力資本等理論對農村基礎教育與精準扶貧的關系進行分析,研究如何推進農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發展。
恩施州位于武陵山區中的鄂西山區,是國家級連片特困扶貧攻堅地區。H鎮是恩施州來鳳縣下轄的與湖南省龍山縣交界的山區鎮,2013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424戶,貧困人口5324人,占全鎮人口的20.73%。綠水鎮小坳村現有348戶,共1372人,占地面積約六十平方公里。村里青壯勞動力大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兒童和婦女。受訪群體中,家庭支出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支出和子女教育支出,說明村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費層次偏低,家庭教育支出壓力較大。多數受訪群體認為自己沒有一技之長、教育水平低、思想保守是貧困原因。尤其是返鄉的務工農民,表示靠簡單地出賣勞動力很難帶領家庭脫貧。因此,他們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愿意將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并且對孩子的教育抱有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通過讀書擺脫貧困。另一方面,村民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不高,一旦孩子成績不理想,多數村民選擇讓孩子初中畢業后直接務工或務農。
H村是精準扶貧的重點村。截至2015年底,村中還有30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評定標準為家庭人均年純收入低于3072元。經村民代表大會評定,甄選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村委書記認為,脫貧致富最主要的制約因素還是在貧困戶自身,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懂的政策少,會的技術少。例如種植煙草,有知識、懂技術,平均每畝可獲純利潤約三千元,如果不懂技術則無法種植,或者種植所獲利潤很少。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養家,但是由于文化水平不夠,只能從事底層勞動。另有少數村民將為數不多的收入用于賭博,這些家長自然也沒有加強孩子教育的意識,所以,要想脫貧致富,村民的思想觀念必須要變。五臺小學是綠水鎮H村的唯一一所小學,生源主要來自三個村莊——H村、大坪村和大堰塘村。近年來當地多數學生選擇去鎮中心小學上學。另外,越來越低的人口出生率、隨父母在外就讀和城鄉教育差距等原因加劇了農村學校學生不斷流失的趨勢。五臺小學由最初的近300名學生縮減到現在不足100名學生,最終由一個六年學制的學校轉變為只有四年學制的教學點。學校目前有四個年級加一個學前班,82名學生,9名教師(都是本地教師,平均年齡達49歲;最年輕的老師為校長,45歲)。學生四年級后基本上到鎮中心小學讀五、六年級。楊校長表示,按照目前招生越來越難、學生一屆比一屆少的形勢,今后極有可能只集中精力辦好一、二年級教育和學前班教育,三、四年級也要取消。
由于人口出生率降低、隨父母在外就讀和城鄉教育差距加大等原因,學校生源不斷流失。近年來當地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基礎教育,為五臺小學撥款建設了兩個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每個教室都配備了新的桌椅,學校硬件配備得到改善。同時,學校根據上級要求實施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政策,在學校和老師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給予學生幫助。另外,給特困學生發放助學金,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貧困戶家庭的教育負擔。
為克服山區地理條件不便和師資力量有限的難題,來鳳縣決定整合全縣教育資源在縣城建設教育城,集中力量辦學,盡可能將縣內中學生集中到縣里接受教育。教育城具有教學條件好、師資力量雄厚等優勢,有利于提高本地綜合辦學水平和保障山區學生人身安全。同時,為減輕鄉村學生到縣城接受優質教育的經濟負擔,有關部門嚴把學校收費關,堅決打擊亂收費行為;并且,學校還為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和為品學兼優學生提供獎學金。
來鳳縣建立了全縣貧困學生電子資料檔案庫,積極整合多方力量幫扶貧困學生。H鎮團委認真落實省青聯關于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助力精準扶貧”行動“雙結雙促”工作的要求,鎮團委書記結對幫扶貧困學生,每月到貧困學生家中走訪,為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另外,鎮團委還積極開展諸如“希望工程”和“樂善助學·愛在來鳳”等活動,為貧困學生募集生活和學習資金,給予農村學生幫助和關懷。
調研表明,當地政府和村民都高度重視教育。如來鳳縣全力打造“教育城”,給予農村小學教師較高的收入,對貧困生實施結對幫扶、兩免一補等政策等。家長加大了教育投資,給孩子的發展創造條件。但重視教育的同時,當地農村基礎教育發展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綠水鎮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突出問題是缺少教師,尤其是有專業技能的年輕教師。近年來,恩施州出臺政策,定點委培教師,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大學畢業生可直接分配到小學教書,幫助他們解決就業問題。根據受訪教師介紹,教師的工資一般與工齡掛鉤。從教十幾年的羅老師清晰地列出了他的工資構成:每月3500元基本工資,績效工資550元,住房公積金960元,根據教學情況發放“五獎四補”獎金,另外政府給老師買了“五險一金”,一年工資加獎金接近六萬元。下調的年輕老師年薪為35000元,另外還有8000元的獎金和政府付費購買的“五險一金”,這些薪資統一由省財政廳撥付。從整體上看,無論是本地教師,還是下調教師,在當地屬于較高收入,體現出了政府重教的態度。同時,上級政府每年都會選聘年輕教師到山村教學點,但年輕老師堅持不了多久就會申請調離或直接離職,鄉村教師 “流”易“留”難問題突出。山區孩子有較好的運動、唱歌和跳舞天賦,苦于沒有專業老師的教導,學生的潛力難以挖掘。教師能力提升方面,雖然縣里每年組織山村教師去省里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但每次接受培訓的名額有限,而且近年來培訓效果弱化,對教師教學水平提高的作用有限。以五臺小學為例,學校每年只有一個培訓名額,且給學校配備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也沒有組織老師進行專門的培訓,設備出了故障也無法得到及時維修。同時,五臺小學的現有教師年齡偏大,在教育視野、理念、方法和技術上都存在短板,如信息化能力欠缺,掌握不了現代教學設備。一些教師基本上很少走出山區,難以向學生傳授最新人文與科學知識。此外,部分家長對老師的教學態度也提出質疑,認為這些老師的家庭觀念太重,教學不夠認真負責。農村教師,其家屬大多務農,在教學的同時,還要操持農活,少有鉆研業務的時間和機會,難以吸收先進的教學方法,業務能力提高緩慢。更有部分老師存在著以教書為副業的心態,把主要精力放在務農和養殖上。
教育是雙向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等重要。調查發現,多數家長認為孩子成績好壞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水平,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更是嚴重缺失。由于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留守兒童生活、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暴露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當地絕大部分留守兒童是隔代監護,少數為單親監護(多為母親監護)。監護人監護意識淡薄,監護措施不力,留守兒童存在著蛇蟲咬傷、食品安全、摔傷和溺水等多方面的安全隱患。另外,留守兒童普遍缺乏學習輔導、生活行為習慣引導、道德品質教導和思想問題開導,與城鎮學生相比,他們大多學習成績一般,性格比較柔弱內向,心理比較封閉。那些有父母監護的孩子,家長并沒有對孩子的學習起到太多的幫助。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家長平時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子女教育。另一方面,家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對于子女所學的課程,基本沒有能力進行專業的指導。
調研發現,當地孩子一般都接受了完整的9年義務教育,但初中畢業后,少數上高中,個別進職業學校,半數以上都輟學了。輟學后大部分外出務工,少數在家務農。輟學率高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山村的孩子小學和初中成績一般不好,難以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學。而家長愿意供孩子讀書的前提是孩子能上大學,而且是好的大學(村民認為讀差的大學就業艱難),無望考大學就沒有繼續讀書的必要。二是家庭貧困,由于孩子直接務工掙錢可以迅速改善家庭經濟情況,愿意送孩子讀職業學校的家長很少。入戶訪談的50多戶家庭中,只有2戶家長明確支持孩子讀職業學校。這2位家長在當地算是有較高的文化程度,一家的母親是職業衛生學校畢業的,在村里開診所,另一家的父親高中畢業。還有初中畢業后在本村種植煙葉的年輕村民表示職業教育找不到工作。
教育扶貧的對象是農村的貧困人口,包括貧困戶中的學生和已離開學校的村民。因缺乏文化和技術,初中畢業后多數學生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低、以體力勞動為主的簡單勞動,經濟收入有限。在家務農的農民也因文化程度低掌握不了科學的種植和養殖技術,農業耕作依舊是傳統的靠天吃飯。項目扶貧中的一些支持項目也因村民技術缺乏而失敗,如H村村民因不懂生豬養殖技術導致扶貧豬仔成活率低。基于此,應為貧困地區學生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發展體系。一是加大財政扶持與政策支持力度,通過建設優質的基礎教育和實施貧困地區專項招生計劃,讓更多的農村學生有機會就讀大學;二是辦好職業教育,使未能考取高中的學術能夠接受職業教育,擁有一技之長;三是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覆蓋面,針對所有貧困地區的農民,因需施教,采取半工半讀方式,提升他們在務工、務農、經商、創業方面的能力。
學校教育方面,如何建設一支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農村教師隊伍是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水平的首要任務。一是要加強對鄉村教師的在職培訓。為保證農村教師得到有效業務技能培訓,教育部門應完善鄉村教師定期培訓制度,制定財政資金專項扶持政策,提升農村教師教學水平。二是要提高農村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育部門要加強對學校的考核評估,學校要加強農村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讓其從內心認可教書育人工作,使教師將主要精力用于教學主業,切實提高教學質量。三是要探索建立農村學校年輕教師引進和任用的長效機制。教育部門要從物質保障和生活環境等多方面鼓勵年輕教師到農村地區開展教學工作,特別是有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年輕教師,充實農村教師隊伍。健全城鄉中小學教師輪崗交流制度,推動城鄉教師雙向流動、相互交流,激勵農村教師提升業務水平,拓展農村學生視野。對于長期在農村基層和山村貧困地區工作的教師,要提高其工資福利水平,給予貢獻突出的農村教師獎勵。另外,要努力幫助扎根基層的青年教師解決生活問題,堅定他們扎根基層、投身教育的信念。
教育發展要適應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不僅要把教育投入納入到扶貧資源的配置格局中,還要考慮與社會結構的協調關系。發展職業教育要契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出發,培養地區經濟建設需要的人才,保證受教育者的充分就業,從而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加強農村貧困人口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應從教育的需求和供給兩個層面發力。一求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強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和學生對職業教育的信心與認可度,引導農民和學生轉變教育觀和就業觀,主動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另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免費提供滿足社會需要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同時,發展職業教育要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新形勢,培養適合現代產業體系和當地產業結構的人才,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通過將職業教育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提高農民的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能力,幫助農民提升就業層次。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但在H村的調研中,筆者發現農村基礎教育和教育扶貧在實踐中面臨諸多困難?!霸俑F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雖然是社會共識,但農村學生仍有相當比例還是讀完初中就外出務工。在扶貧資源分配上,項目扶貧是主要方式,教育扶貧投入的資源有限。解決開這些問題,最根本的是明確農村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功能定位。通過提高人力資本培養脫貧的能力和激發脫貧的動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當前,全國各地都處在精準扶貧工作的倒計時中,革命老區井岡山于2017年3月宣布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還有沒有貧困問題?扶貧的主題又是什么?可以設想,后小康時代中國政府會更加重視脫貧成果的鞏固,繼續保障和提高低收入者的福利,但可能不會再集中各方資源開展扶貧攻堅戰。通過持續加大教育投入,均衡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升人力資本,應是后小康時代中國農村教育發展與扶貧工作的主題。
〔參 考 文 獻〕
〔1〕劉曉紅.教育扶貧的產出效應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7).
〔2〕謝君君.教育扶貧研究述評〔J〕.復旦教育論壇,2012,(03).
〔3〕王嘉毅,封清云,張金.教育在扶貧脫貧中的作用及其機制〔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7,(01).
〔4〕鄭皓瑜.論拉丁美洲國家教育扶貧政策在消除貧困代際傳遞中的作用〔J〕.山東社會科學,2016,(04).
〔5〕魯子簫.農村教育扶貧的“因教致貧”困境及觀念轉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02).
〔6〕張翔.教育扶貧對象精準識別機制探究〔J〕.教育探索,2016,(12).
〔7〕高玉峰.中國職業教育扶貧:從全覆蓋邁向全面精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06).
〔8〕劉長庚,鄭品芳.論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對教育精準扶貧實踐的指導〔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
〔9〕李芳.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義務教育精準扶貧制度模式探究——基于帕森斯的社會行動理論〔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02).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