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艷華 張成立
[摘 要] 目前,綏芬河口岸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日益完備、陸海通道形成規模、綜運能力不斷提升。針對存在的口岸輻射帶動力不足、中俄設施建設不對稱、多式聯運銜接不暢、配套功能短板突出等問題,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提出了綏芬河集疏運體系建設要大力推進中俄口岸互聯互通建設、做大集疏運體量規模、健全集疏運平臺功能體系、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保障等方面對策建議。
[關鍵詞] 綏芬河;物流產業;集疏運;平臺功能;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 F55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7-0042-03
綏芬河擁有鐵路、公路兩個國家一級口岸,是我國沿邊開放重點口岸和全省對俄經貿合作主通道,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發揮著“東出西聯、南下北上”重要樞紐作用。建設口岸集疏運體系是加快“一帶一路”建設和推動黑龍江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務實之舉。
一、國內重點地區集疏運體系建設特點
(一)重視頂層設計,站位高、標準高
上海洋山港建設之時,有100多位兩院院士獻計獻策,200多個科研院所參與評審,從選址論證到開工建設歷時6年多,集裝箱吞吐量超過新加坡港,成為世界最為繁忙的第一大集裝箱港口,鑄就了洋山港舉世矚目的精品工程。太倉港由江蘇省委、省政府牽頭推動,省級層面強力推進,省、市、縣三級政府共同投資,經過13年的建設發展,已經成為長江集裝箱、外貿和全國木材進口第一大港。這些港口集疏運體系建設視野寬、標準高,突出規劃引領,強化頂層設計,在全國物流格局下選點定位,無不是集中優勢資源強勢推進。
(二)依托特殊功能區,多式聯運、內外通達
鄭州國際陸港依托于國家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南距國際航空港22公里,北鄰隴海鐵路,西聯高速公路,環城物流網絡縱橫交錯,區域交通體系四通八達,500公里半徑6小時貨運可輻射3.6億人口,1000公里半徑12小時貨運可輻射7.9億人口。阿拉山口物流體系以綜合保稅區為依托,這是國內唯一擁有鐵路專用線的綜合保稅區,交通運輸部命名的多式聯運國際物流園,20條鐵路專用線(13條寬軌和7條標準軌)通達內外,推動阿拉山口成為東聯西出、西來東去的核心紐帶。
(三)大力發展集裝箱業務,整合資源、集疏協同
洋山港全港的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000萬標準箱。太倉港建成投運各類碼頭50多個,水深條件可滿足5萬噸級船舶全天候進出,20萬噸級船舶乘潮或減載進出。阿拉山口集裝箱換裝庫年換裝能力達20萬TEU。鄭州國際陸港2017年實現吞吐15萬標準箱,鄭歐班列每周“去八回六”,基本實現均衡往返。這些港口和口岸著力搭建物流產業平臺,緊跟集裝箱物流這個發展導向,集疏運體系煥發出強大生命力。
(四)大項目大企業集聚,以物流促產業、以產業興物流
在太倉港過貨的蘇州外貿企業達1700多家,開辟運營航線的船舶公司近百家,航線總數達到191條。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集聚各類企業及經營主體2.4萬余家,區內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39家、國內500強企業53家。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上市公司、領軍企業、行業龍頭不斷入駐,企業大量的業務往來帶動了中歐、中亞國際貨運班列高頻往返。這些大企業加速帶動通道物流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
(五)配套功能完備,軟硬支撐、軟件保障
阿拉山口享有整車、糧食、肉類、種苗、水果等指定進口口岸政策,正在爭取進口藥品、冰鮮水產品等資質,口岸功能比較完備。鄭州國際陸港推行“屬地申報、口岸驗放”和“產地查驗、屬地管理”通關服務;太倉港建立起共商、共建、共管、共用的“大口岸”機制,海關、檢疫、海事等部門信息聯通,通關環境、通關效率領跑全國;洋山港有全世界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全自動化碼頭,精準抓箱、無人駕駛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運輸過程實行GPS全程監管定位,冷鏈物流實現遠程控溫。通過多元化的政策、智能化的技術、便利化的服務,推動了集疏運體系高質高效高速運轉。
二、綏芬河集疏運體系建設現狀
(一)基礎情況
一是口岸區位優勢明顯。毗鄰俄羅斯遠東地區最發達的濱海邊疆區,距離遠東自由港符拉迪沃斯托克210公里,沿邊近海、開放口岸是綏芬河最具比較優勢的核心稟賦和戰略資源。二是基礎設施日益完備。擁有一個鐵路口岸、一個公路口岸,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貫穿全域,正在加快建設綏芬河機場,交通四通八達,是落實黑龍江省委部署、建設“面向歐亞物流樞紐區”基礎最完備、條件最優越的地區。三是陸海通道形成規模。開辟面向東北亞和我國南方港口的陸海聯運大通道。近年來,“哈綏俄亞”陸海聯運輻射國內沿海及日韓15個港口,打通了黑龍江省“出海口”。四是綜運能力不斷提升,綏芬河口岸累計實施三輪擴能改造工程,過貨能力由1300萬噸提升至3850萬噸,后方通過能力達5000萬噸,已連續三年過貨量突破一千萬噸。
(二)存在問題
一是口岸輻射帶動力不足。外貿合作向俄中部腹地、歐洲部分延伸不夠,對韓、日開放合作規模不大、領域不寬,與歐、美合作尚未有效破題。木材、化肥、煤炭、鐵礦、糧食等大宗商品落地加工率低、產品附加值低、品牌知名度低等“三低”問題比較突出,資源優勢沒有完全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與周邊縣市的產業配套不緊密,產業鏈布局不清晰,整體帶動力不強。二是中俄設施建設不對稱。俄方跨境通道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緩慢、能力滯后,通關工作效率有待提高。三是新辟通道帶來新挑戰。同江中俄鐵路大橋和中俄黑河大橋開通后將對綏芬河口岸對外貿易產生嚴重沖擊,煤炭、鐵礦、木材、肥料、紙漿等進口商品特別是相關企業也將分流。四是多式聯運銜接不暢。俄對應口岸查驗站道線過短,過境班列需二次編組,耗時較長。海參崴、東方港集裝箱年吞吐量都在70萬標箱左右,過境中轉效率較低。五是配套功能短板突出。缺少專業物流園區,貨物倉儲能力不足,缺少大宗貨物大集大疏、大進大出的綜合平臺;專業園區鐵路專用線等核心設施缺失,危化品進口等資質還不具備,“北糧南運”陸海通道尚未完全打通。
三、綏芬河集疏運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推進中俄口岸互聯互通建設
把對俄互聯互通作為首要方向,大力推進中俄基礎設施和政策規則標準的互聯,增強通道經濟性、便利性。一是推進基礎設施聯通。爭取盡快啟動綏芬河至俄格城26公里“套軌”鐵路改造項目,增加貨物通道能力。力爭將寬標軌鐵路引進綜合保稅區、邊境經濟合作區和物流園區。協調俄方盡快完成格城公路口岸改造工程,與我方實現功能匹配,實現雙方口岸運能和通關的匹配和對稱。二是推進政策規則聯通。打通制約跨境班列運行的各類環節,簡化報關手續和商品檢驗手續,形成運時、運費優勢和高效服務優勢,讓更多的中外貨物在這條通道上暢通運輸、大進大出。全面加強與日韓的經貿合作,拓展家具、糧食、肉類等出口空間和食品、汽車整車、電子產品等進口領域,借助陸海聯運謀劃在綏東試驗區建設俄日韓進口商品展銷基地。
(二)集中力量做大集疏運體量規模
立足最有優勢、最有增量、最有潛力的品種設計集疏運體系,重點圍繞“三大資源”做足文章。一是圍繞木材運輸和加工做文章。立足口岸優勢和境外資源優勢,圍繞做大做強木材境外采伐量、回運量、落地量、加工量,進一步完善提升物流配套服務設施。全力推進境外園區建設,爭取擴大木材資源回運補貼額度,降低境外運輸物流成本。借助國家木材儲備加工交易示范基地建設,完善木材換裝設施,擴大木材堆場建設,爭取木材落地加工稅收支持,延伸終端產業鏈條。二是圍繞糧食回運和加工做文章。緊跟國內需求導向,鼓勵和支持企業在俄建設國家級、省級境外園區,爭取享受國內補貼標準,擴大種植規模,利用綜保區“境內關外”平臺優勢培育做強玉米、大豆、小麥回運加工產業。系統研究借助陸海聯運開展集裝箱運輸,提升競爭力,引導和支持中方企業參與俄鐵、港口組織運營,打通制約糧食“借港出海”的瓶頸。三是圍繞油氣進口和利用做文章。在油氣管道短時間內不能突破的情況下,全力爭取綏芬河鐵路口岸危化品經營資質,利用鐵路和公路開展灌裝油氣進口。在綏芬河建設中俄清潔能源產業園,重點開展LPG、LNG進口儲配業務,為周邊企業精深加工提供原料保障,把高附加值進口產品文章做實做足。
(三)加快健全集疏運平臺功能體系
統籌出海港口、沿邊口岸、內陸支撐、信息服務四個關鍵環節,突破單一交通功能,構筑有機銜接、配套協作的大物流集疏格局。一是建設境外港口中轉平臺。積極與國內大型港口運營公司對接,通過股份制、租賃等方式參與俄東方港、海參崴港等組織運營和開發建設,提升大宗貨物、散貨及集裝箱轉運能力;要加強與國內外航運公司合作,重點招引中國籍船舶開展跨境運輸,開展內外貿貨物同船運輸、中轉捎帶業務,提升聯運貨量;要積極爭取長三角、珠三角及韓日發往俄、歐貨物通過“哈牡綏俄亞”班列進行運輸,對接中歐班列,暢通中外中、中外外、外中外三條貨運通道,努力實現聯運貨物均衡對開、重去重回。二是建設跨境物流樞紐平臺。加快推進公路口岸國際物流園建設,打造年吞吐量130萬噸一級貨運站和國際化集疏運平臺,引入鐵路寬標軌專用線,建設換裝倉儲集疏設施,形成年吞吐能力1800萬噸、與鐵路和公路口岸配套發展的物流園區。加快建設綏東機場,并謀劃和推進臨空經濟區,建設“鐵、公、機”立體化集疏運體系。三是建設內陸腹地集港平臺。依托牡丹江中心城市物流集疏核心,后移延伸口岸功能,以牡丹江保稅物流中心為內陸集港樞紐,口岸物流園為前沿,完善華晟國運物流中心、源豐國際物流中心、廣運交通樞紐國際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園區軟硬件建設,培育做強一批為牡丹江特色、主導產業服務的專業物流市場,全面提升鐵路貨運、公路集卡向口岸集疏貨物、物流分撥的規模和效率。四是建設現代物流信息平臺。依托國際集疏運園區項目,引入專業機構,開發建設集信息資源、物流企業、貨物運輸、設備管理于一體的信息服務平臺,實現物流管理集成化和智能化,形成企業、貨物、運輸、口岸、港口在同一平臺上供需對接、集疏協同、實時信息共享的智慧物流體系,打造面向東北亞的物流信息港。
(四)加強集疏運體系建設保障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要進一步加大調查研究力度,廣泛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經驗,從戰略和全局高度謀劃集疏運體系建設,抓緊制定建設規劃,盡快組織實施。在規劃設計上要突出國際化視野,注重外引內聯,注重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銜接,注重與哈牡沿線各縣市區物流產業布局的銜接。要進一步加強對集疏運體系建設的組織領導,爭取從省級層面成立工作專班協調推動,從而更好地爭取鐵路、交通、財政、發改等方面支持。二是強化機制保障。完善對外協調溝通機制,把制約發展的各類問題細化、具體化,調集外事、商務、口岸以及聯檢部門的力量,全面加強對上、對外的溝通對接,打通中俄兩國層面、省州層面協調落實機制。把集疏運體系建設納入黑龍江省招商引資的重要內容,對各縣市區物流招商項目進行整體設計、統一包裝。三是強化投入保障。要積極向國家、省爭取專項資金和配套資金,加大亞投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的對接力度,在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上給予投資、貸款支持。要力爭將“綏格”26公里鐵路改造、中俄跨境經濟合作區等大項目納入國家“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在黑龍江省和國家層面投資和推進。四是強化人才保障。要突破集疏運體系建設人才短缺瓶頸,研究人才引進政策,為該領域提供更多專業化人才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高巖.牡丹江市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R].2017.
[2]曹慧芳.洋山港集疏運方式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
[3]黑龍江省交通運輸廳.黑龍江省口岸集疏運體系發展規劃[R].2018.
[4]莊艷華,張成立.綏芬河建設區域物流中心的路徑探析[J].商業經濟,2018(3):38-41.
[5]莊艷華,張成立.新時代綏芬河深化對外開放研究[J].對外經貿,2018(4):43-47.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