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寧


[摘 要] 采用2014-2018年信息技術產業上市公司數據作為研究對象,實證檢驗政府補助、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應。研究結果表明: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均對企業研發投入具有顯著的激勵效應,總體而言,政府補助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應優于稅收優惠政策。但進一步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國有企業,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作用優于政府補助。
[關鍵詞] 政府補助;稅收優惠;研發投入;激勵效應
[中圖分類號] F81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7-0144-04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from 2014 to 2018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tax incentives on enterprise R&D invest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government subsidies and tax incentives have significant incentive effect on R&D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s. In general,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on R&D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ax policies. But the further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incentive effect of tax incentives on enterprise R&D investmen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Key words: government subsidies,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R&D investment, incentive effect
一、引言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持續創新需要研發投入,然而研發活動的高風險、高成本及研發成果的正外部性導致企業研發投入降低,從而造成“市場失靈”。政府通常采用政府補助、稅收優惠等手段克服研發投入的“市場失靈”問題。然而,政府資源有限,如何有效利用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來促進企業創新激勵,增加研發投入,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影響到底如何?本文從宏、微觀角度探索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因素,以財稅政策為切入點主要研究以下問題:第一,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對企業的激勵效應;第二,比較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的作用效果;第三,考慮企業產權性質的情況下,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的作用效果是否存在差異。
二、文獻綜述
(一)政府補助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效果
1.政府補助對企業研發投入具有激勵效應。Lee(2011)指出政府補助可以降低企業研發活動的成本和不確定性風險,進而增加企業研發活動的預期收益。王俊(2010)采用我國28個行業中的大中型企業為研究樣本,利用靜態模型和動態模型進行檢驗,發現政府補助都顯著地促進了企業研發投入。尚洪濤(2018)運用PVAR模型方法,研究表明政府補貼很大程度上糾正了研發投入的市場失靈,分散了企業研發投資風險,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2.政府補助對企業研發投入具有擠出效應。Philipp Boeing(2016)對中國企業財政補貼效果進行研究,發現短期內財政補貼擠出研發投資,長期對企業研發投入無影響。李永友(2017)研究發現政府直接財政補貼并沒有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更多的創新投入和產出。溫明月(2017)以185家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政府研發補貼規模對國有企業的研發投入具有顯著的擠出效應,研發補貼政策的連續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這種擠出效應。
3.政府補助對于企業的創新活動存在混合效應。康志勇等(2017)發現政府補貼與企業研發投入具有倒“U”型的關系,資助率超過一定比例時,擠出效應取代杠桿效應;熊和平等(2016)認為政府補助與研發投入之間的關系不能夠單純地用替代或者互補關系來解釋。政府補助要保持在一個適當的范圍,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充分發揮其激勵作用。
(二)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效果
1.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產生激勵效應。Hall & Van Reenen(2000)總結了稅收優惠對研發影響的相關文獻認為,1美元的研發稅收優惠導致約1美元的額外研發投入。Guellec & Van Pottelsberghe(2003)的研究發現,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強度有顯著激勵效應,研發成本下降10%,短期研發水平上升1%,長期研發水平上升10%。國內學者王璽等(2015)以高新技術企業為研究樣本,研究發現稅收優惠政策在投入端的引導作用,每增加1單位研發稅收優惠,內部研發支出增長0.74單位。馮海紅(2015)運用28個制造行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稅收優惠政策在最優的政策力度門限區間內對企業研發投入產生顯著激勵效應。李香菊(2019)運用戰略性新興產業A股上市公司數據,實證結果表明稅收優惠對于企業短期和長期技術創新均有激勵作用。
2.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的促進作用有限。Eisner(1984)研究認為稅收優惠政策對研發投入的激勵作用十分有限,甚至可能抑制研發私人投資。鄧曉蘭等(2008)研究表明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政策對企業研發投入激勵作用有限。孔淑紅(2010)研究表明總體上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的促進作用不明顯。胡凱等(2018)以采用PSM方法檢驗研發稅收優惠對專利產出的激勵效應,發現研發稅收優惠對企業專利產出的激勵效應并不顯著。
(三)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影響效果的比較研究
1.政府補助的激勵效應較稅收優惠更顯著。David et al(2000)研究發現稅收優惠會導致企業研發投入的短期行為,政府補助是更好的選擇。張同斌等(2012)認為與稅收優惠政策相比,財政激勵更能有效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出增長,且財政激勵政策相對靈活,易于實施。李經路(2018)研究發現財政補助增加1單位,研發投入將增加0.003173單位,稅收優惠增加1單位,研發投入將增加0.000134,佐證了財政補助作用更大的論斷。
2.稅收優惠的激勵效應比政府補助更顯著。程華(2006)研究認為政府補貼反應快速、針對性強,而稅收優惠相對于政府補貼更加普遍、公平和透明。李艷艷(2016)認為財政補助政策欠缺公平性,作用范圍比較小,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應更顯著。王旭(2017)研究結果表明對于流動性約束大的小企業,政府補貼能促進其研發投入;而稅收優惠政策則能顯著緩解企業融資約束,對研發投入有顯著的激勵效果,且相對于小規模企業,大規模企業的激勵效果更大。田發等(2019)研究表明稅收優惠能夠有效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而政府補助對企業研發活動的促進效果不明顯。閆華紅(2019)研究表明政府補助和稅收優惠對企業創新績效都具有促進作用,稅收優惠的激勵效果優于政府補助。
三、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由于研發項目的高投入、高風險特征以及研發成果的正外部性,降低了企業研發投入的熱情。在缺乏外部激勵的情況下,風險規避型企業可能采取保守的研發策略。部分企業獲得政府補助或稅收優惠,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和研發風險,另一方面可能使原本難以獲益的研發項目變得有利可圖,激勵企業加大研發力度。同時,也可以向市場傳遞出積極的信號。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政府補助、稅收優惠對企業研發投入具有正向促進作用。
政府補助與稅收優惠具有明顯的特征區別。政府補助具有直接性,針對性較強,具體表現在政府補助是針對特定企業的特定項目提供專項資金支助,劃撥直接,對象清晰。而且政府補助支持效應起作用的時滯性短,是一種事前補償,企業受惠感強,短期內可以促進企業開展自主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效應大。相對于政府補助,稅收優惠政策是一種事后補償,對于資助對象不設定特別條件,企業可以自主選擇是否從事相關的創新活動從而享受有關的稅收優惠政策。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2:
H2:相比稅收優惠,政府補助對企業研發投入的激勵效果更大。
四、研究設計與結果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樣本選擇
本文選取2014-2018年滬深A股信息技術產業上市公司為樣本,剔除ST、ST*及數據缺失的企業,共176家企業880個樣本數據。政府補助、研發投入及企業所得稅稅率通過查閱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手工收集,數據來源巨潮資訊網,其他財務數據主要來源于CSMAR數據庫。
(二)變量設計和模型構建
1.被解釋變量。本文采用研發強度(RDI)來衡量企業的研發投入水平。研發強度即本年研發支出與本年營業收入之比,體現企業對研發資源吸收能力以及企業的創新理念。
2.解釋變量。包括政府補助(SUB)和稅收優惠(TI)。政府補助數據來源于樣本公司財務報告中營業外收入下的政府補助部分。稅收優惠強度借鑒B-index模型進行測量,該模型剔除了不同國家或地區稅率差異,計算公式為:B=ATC/(1-r)=(1-xr)/(1-r)。
其中,B指研發的稅后成本,ATC指企業每一單位研發投入扣除稅收優惠后的凈成本,r指企業法定所得稅稅率,X指稅前扣除率,X值的計算參考OECD(經合組織)為140%。由于B指數反映的是研發的稅后成本,與稅收優惠成反例關系,因此采用1-B指數來評價研發稅收優惠強度。
3.控制變量。參考相關文獻,控制了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第一股東持股比例、凈資產收益率、企業年齡、流動比率、產權性質因素。具體的變量定義如表1。
根據研究假設和各變量定義,建立研究模型(1)-(3):
RDi,t=α0+α1SUBi,t+θCtrli,t+εi (1)
RDi,t=α0+α1TIi,t+θCtrli,t+εi (2)
RDi,t=α0+α1SUBi,t+α2TIi,t+θCtrli,t+εi (3)
其中,i代表企業;t代表時期;Ctrli,t代表公司研發投入的一組控制變量。
(三)實證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分析和Pearson相關性分析
表1是各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研發強度的標準差為0.086,2014-2018年的變動范圍處在[0.000,0.4843]之間,表明信息技術產業各企業間研發投入重視程度的差異。政府補助強度均值為0.0218,表明政府補助僅占企業營業收入的2.18%,所占比例比較小;標準差為0.0240,說明不同企業接受的政府補貼數量和程度有一定差別。稅收優惠強度的數據表明企業的所享受的稅收優惠程度不同,存在差異。
表3反映的是各變量的相關性分析,可以看出研發強度與政府補助強度和稅收優惠強度都在5%水平上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其中企業規模與資產負債率的相關系數最大,僅為0.378(小于40%),表明各控制變量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不需要剔除某些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