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各方面發展迅速,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日漸凸顯。當前我國在農村地區的垃圾分類治理上還處于不斷摸索的階段,本文通過分析我國農村垃圾分類的難點,提出針對性的治理對策,以推動我國農村垃圾分類的進展,為建設美麗鄉村助力。
【關鍵詞】 農村地區 垃圾分類 現狀 治理建議
一、引言
自我國主張實施垃圾分類以來,垃圾分類治理的范圍由公共機構擴大到重點城市,由重點城市擴大到農村地區,其覆蓋面越來越廣。但在由重點城市擴大到農村地區這一過程進展并不順利。
數據顯示,當前我國農村地區人均垃圾日產生量約為0.86公斤,截止2019年,我國農村人口約為5.5億,這樣計算出農村人均垃圾日產生量為47.3萬噸。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村地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普遍較低,垃圾處理方式存在較大缺陷,導致農村地區垃圾分類的進程緩慢。農村垃圾分類治理是中國鄉村發展道路上不可忽視的問題。各地解決好該問題,才能建設美麗鄉村,打造綠水青山。
二、農村垃圾治理的意義
(一)有效利用資源。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村民所產生的垃圾種類也逐漸增加。農村地區過去的垃圾處理方式減少了垃圾的“價值”,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在農村,村民能夠意識到廢紙箱、易拉罐等垃圾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但很少能認識到像秸稈這類“農作物垃圾”的價值。實施垃圾分類,用科學的手段處理“農作物垃圾”,再將其運用到農作物種植上,不僅可以減少農作物化學肥料的使用,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可見,在農村推廣垃圾分類,可以將村民眼中的垃圾變廢為寶,從新投入生產中,有效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
(二)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國農村占地面積較大,戶與戶之間的居住距離不似城市密集,導致農村地區的空地比較多。在農村還未實施垃圾分類之前,多數村民會將空地當成垃圾場,堆放垃圾。這樣的做法,一是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質會對土壤造成難以恢復的破壞,二是阻礙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垃圾分類,政府合理規劃垃圾投放點,將垃圾投放入垃圾箱、垃圾車等收集設備,減少垃圾亂推、亂放現象,減少對土地不必要的占用。
(三)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在美麗鄉村的號召下,各地政府愈發重視鄉村生態問題,農村垃圾治理是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的關鍵點。簡單的焚燒、掩埋等垃圾處理方式會對大氣、土壤、河流造成污染,嚴重破壞了我國的“綠水青山”。農村實行垃圾分類,通過制定嚴格、合理的垃圾處理方案,增加垃圾處理過程中的專業性,來減少垃圾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三、農村垃圾治理的難點
(一)農村垃圾源頭較難管理。在部分農村,不乏有些大型工廠產生大量垃圾,但從整體來看,我國農村地區垃圾產生主體是村民。隨著農村基礎建設逐漸完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村民垃圾產生量也不斷增加。當前我國多數村民受教育水平提升速度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增長速度還存在較大差距,加上地域分布原因,村民居住較為分散,從源頭上增加農村垃圾分類的困難度。
其一,村民垃圾分類意識薄弱。在農村地區長期發展以來,更加注重對物質層面的改善,而忽略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另外農村空地較多,是村民天然的“垃圾場”。長期以來,村民垃圾隨處亂扔的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分類投放的意識薄弱。其二,缺乏垃圾分類的知識儲備。數據顯示,我國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最高,但這些村民受到文化水平和學習能力的限制,難以準確的將垃圾分類,通常需要相關人員將其二次分類。其三,村民居住較為分散。東部地區村民與村民之間,村落與村落之間,居住都較為集中,但在地廣人稀的西部地區,村民之間的居住距離較遠。有關部門在規劃垃圾箱、垃圾車等基礎垃圾處理設備投放點時要考慮更多因素。
(二)垃圾治理模式存在缺陷。我國多數農村地區采用的是“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治理模式。其中“戶分類”環節的處理效果取決于村民,而“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三個環節的垃圾處理效果取決于垃圾處理設備和技術。但是這種垃圾處理模式的各個環節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使農村垃圾處理并沒有達到理想效果。
首先,在“戶分類”環節中,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原因,村民的垃圾分類很難符合標準,“戶分類”環節的不分類、錯分類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進行二次分類,“戶分類”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其次,“村收集”環節中存在大量的“漏網之魚”。在城市,所需收集的垃圾基本都在垃圾箱和垃圾車中,但在農村,水溝、田野、空地都是村民不固定的垃圾投放點。隨意的垃圾堆放點增加了工作人員垃圾收集的困難。另外,在很多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戶與戶、村與村之間的道路迂回曲折,為減少高昂的垃圾運輸成本,這些地區的垃圾可能幾天轉運一次,難以做到及時的垃圾清運。最后,縣處理環節的處理能力和處理技術有一定的局限性,無害化、資源化的垃圾處理設備的普及率還有待提高,部分地區依然采用的是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
(三)垃圾治理和監管力度不夠。自有關垃圾分類的政策推行以來,垃圾箱、垃圾車、垃圾池等基礎的垃圾收集設備在農村變得愈發常見,但同樣,大多數農村的垃圾處理設備也僅限于這些。農村地區缺少環衛工人去處理錯誤投放和隨處亂扔的垃圾,同時,政府在大村落的垃圾處理站、垃圾壓縮機、垃圾分揀機等設施的投入也較少。
農村垃圾分類的監管對象主要是兩類。一是村民。農村缺少相關的政策制度去規范村民垃圾處理的行為,村民以自身利益和便捷性為出發點的行為,往往不符合建設美麗鄉村的需要,阻礙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進行。二是基層干部。短時間內,只有少數地區建立了垃圾處理效果的監督考察體系,嚴格規定基層干部在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中的任務。多數農村地區對基層干部在這方面的監督上存有明顯空白。
四、改善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
(一)獎勵機制,提高村民參與積極性。枯燥、空洞的知識宣傳遠遠不如物質獎勵更能激起村民的積極性。在“互聯網+”盛行的時代,“互聯網+”與教育、醫療等各方面的融合都提高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同樣,可以將“互聯網+”與農村垃圾治理相結合,提高村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互聯網+農村垃圾治理”打造一款用于垃圾回收的APP。村民通過注冊賬號,掃描機器上的二維碼,將可回收垃圾投入設備中,設備稱量村民投入的可回收垃圾的重量,轉換成相應的積分存入村民的賬戶。同時,村民也可以在APP上學習垃圾分類的知識,學習之后也能獲得一定的積分。最后,這些積分可以用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以實實在在的物質獎勵來鼓勵村民積極參與農村垃圾分類工作,主動學習垃圾分類知識。
(二)多元治理,增加垃圾分類的參與主體。我國農村地區垃圾分類的主要資金來源于政府,但由于政府資金有限,且政府資金使用要兼顧多個方面,致使投入在農村垃圾治理這方面的資金不足以引入更高效、專業的處理設施。因此,為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實現更好的治理效果,政府可以在處理農村垃圾分類問題上采用PPP模式,建立多元主體治理機制。
政府通過購買形式將農村垃圾處理工作委托給市場上的第三方,讓專業化的公司協助政府治理農村地區垃圾分類問題。在PPP模式下,政府要發揮其引導作用,完善定價機制和補貼機制,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提高采購流程的透明度,發揮多元治理的最大效用,以實現垃圾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的處理目標。
(三)完善體制,加強垃圾處理的監督和考核。一方面,要加強基層干部對村民的監督。有關部門要完善當地垃圾分類的管理條例,加大執法力度,對村民不符合規定的垃圾處理行為給予警告、罰款等懲罰措施。開通舉報渠道,鼓勵村民間的相互監督,對及時舉報的居民給予一定的獎勵。
另一方面,要加強政府對基層干部的考核。政府部門可以將垃圾治理狀況納入基層干部考核體系,通過不定期的實地檢查和訪問當地村民,了解該地垃圾治理狀況。讓基層干部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付出實際行動,不做“表面功夫”。
【參考文獻】
[1] 施春華,王青.協同治理視角下農村垃圾問題治理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20,48(10):35-37.
[2] 孫旭友.“互聯網+”垃圾分類的鄉村實踐——浙江省X鎮個案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2):37-44+111.
[3] 趙楠,蕭彤.基于PPP模式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企業經濟,2020(04):155-160.
[4] 呂曉夢.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長效管理機制——以A市城鄉環衛一體化機制的運行為例[J].重慶社會科學,2020(03):18-30.
[5] 陳紹軍,朱晨銘.生態補償視閾下農村垃圾分類兌換激勵引導機制研究——以安徽黃山市S縣生態美超市運作實踐為例[J].學習論壇,2020(02):71-78.
[6] 袁靜娜,孫淇,毛玉琴,陸胤,蔣紅翔.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浙江省農村垃圾治理進展——以東陽市湖溪鎮為例[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19(04):16-20.
作者簡介:魏玲(1999-),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7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ACJJXYZD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