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春
【摘要】我們可以看出文本細讀法根據它自身的優勢完美地替代了傳統的閱讀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小學語文閱讀的過程當中,能夠對閱讀具體知識進行學習和了解。我相信,文本細讀法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當中勢必會得到大力的推廣和應用,讓學生在學習閱讀時能夠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在小學教學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中,小學語文成了重中之重,然而閱讀不僅是對傳統教學的“挑戰”,也是對教師選擇與方法的“考驗”。本文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現狀進行分析,并且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加以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文本細讀 ?閱讀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089-02
引言
如何培養小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說白了,就是對語文課文的理解。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精心編排的,并且連貫成系統的。所謂的精講課文,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文本細細地講讀。但是從目前的現狀上分析,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分析理解能力,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那么如何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變得尤其重要了。
一、文本細讀法的具體分析
由于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非常多的閱讀內容,眾所周知,閱讀內容生澀難懂,且小學的閱讀大多是需要全文背誦的。很多學生根本不了解閱讀的具體講述內容就將一篇又一篇語文書上的閱讀死記硬背下來。而這種學習方法效果很低,學生在不了解文本內容的情況下將課文全文背誦,然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再慢慢忘記。不但達不到學習效果,還會讓學生反感對閱讀的學習,讓學生覺得只要將閱讀背誦下來,就算是完成了這一課題。
現如今文本細讀法這種學習方法的推出,使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那么在分析文本細讀法在小學閱讀教學當中的具體應用之前,我們需要知道什么是文本細讀法。簡單來說,文本細讀法就是針對具體的一篇文章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解讀的一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先了解一篇閱讀講述的具體內容之后再進行學習和背誦,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事半功倍。文本細讀法對于小學閱讀的教學在借助具體語義的前提下針對不同的文章內容進行深入的了解,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課文所表達的情感和內容。不僅如此,文本細讀法還可以讓學生深刻地了解文章的詞匯的應用、修辭手法的應用以及文章中細節的刻畫,可以說文本細讀法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存在的問題
1.文本的過度細讀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的《烏鴉喝水》一課,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得出烏鴉是通過讓石子使瓶子里的水升高的辦法喝到水的結論后,教師進行總結時又補充了石子的密度等知識。這其實是對文本的過度細讀,忽視了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結構。既延長了正常的教學時間,學生又無法很好地理解這一知識,導致了無效的教學行為,使學生陷入了思維的困境,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過度的拓展延伸,只關注到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特點,使課堂成為了展示自我的舞臺,有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之嫌。著名教育家沈大安認為要上好一節課,正確深入的文本細讀是必不可少的。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文本的過度細讀是不可取的。
2.文本細讀表面化
與文本細讀過度化相反的是文本細讀的表面化。文本細讀表面化頗有不求甚解之意,它是對文本的解讀僅僅停留在表面,并沒有深入到其內涵。教師與學生雙方都只是淺淺地把握了課文的基本內容,教師并沒有利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已有的生活經歷、體驗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文本。這樣,學生在文本細讀后無法重新解構文本并形成自己的感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把握基礎閱讀和檢視閱讀后,應適當發展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的能力。
3.整體閱讀代替個人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通過合作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文本的閱讀。教學中很多語文老師的確采取了多種方式來進行合作學習,如集體討論、集體閱讀等。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果,但是由于沒有把握好整體閱讀的度,教師會忽略學生在閱讀中個人的獨特理解、感悟和體會,以整體的閱讀代替了學生個人的閱讀。文本細讀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而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建立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自我內化,是需要個人的獨特思考。
三、對現在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分析
1.粗淺閱讀,沒有深入思考
對于大部分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并不是發自內心的喜歡,而是為了應老師與家長的要求或者為了打發時間;有些學生喜歡閱讀,只是滿足自己追求閱讀速度的成就感,對于閱讀文本沒有深入思考與分析。而另外,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對于文本的解讀偏多,學生對于閱讀文本失去了想象與探索的興趣,這也導致了學生閱讀時不深入、不細致,因為他知道會有人給他講解清楚,不需要自己去思考。
2.學科知識之間平衡難把握
隨著課程改革的實施,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不斷擴展與延伸,上課的時候,一定要拓展內容,但這樣就會對教學產生影響,因為拓展過程中會出現其他學科的領域,教師為了學生不懵懂,勢必要對新出現的例如物理的、科學的、地理的知識點進行解釋,就占用了正常上課的時間或者精力,影響真正的教學內容。比如《小壁虎借尾巴》這一課,學生會問小壁虎的尾巴哪去了?尾巴為什么會自己長出來等等問題。我們可以簡單的回復學生說跟壁虎的生物特性有關,但是學生處于好奇心重的階段,對于這件事情講解太過深入,就會占據正常的語文課堂時間。語文學科本就是一個基礎性的學科,很多學科內容都會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所體現,而一些教師對于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知識的平衡把握不準,對課堂時間安排不均,都會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下降。
四、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正確方法
現如今,文本細讀法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當中,由于它獨特的方式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在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當中,由于學生對于閱讀的學習屬于基礎學習,所以文本細讀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充滿學習興趣,對閱讀的學習內容更加積極。
1.多種方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在小學時期,教師有時間和精力來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為小學生正處于教育的啟蒙階段,是一切教育的最佳時期。在這個時期,重要的一點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好比在學生做數學題時,很少有老師會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去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其實在課文理解上也是一樣。以色列人會在書本上滴一滴蜂蜜,讓孩子去吃,告訴孩子:書本是甜蜜的。我們可以通過口頭表揚、實物獎勵等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為培養良好閱讀習慣打下基礎。比如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互相競爭去講述自己閱讀到的新鮮故事,滿足學生的好勝心;也可以在引導學生閱讀文本精彩處時,讓學生停止閱讀,給學生布置任務,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等等。
2.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
方法才是學習的金鑰匙,而不是一貫地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找對正確的方法,才能培養正確的閱讀習慣。例如分組討論,讓學生自己去交流,或者分組教學,因材施教,盡量讓每一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才更有利于因材施教。
3.學生的思考能力要增強
小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對新鮮的事物尤其感興趣,對感興趣的事物才有學習的欲望,只是還不會分析辨別,所以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教給他們正確的方向。比如可以通過閱讀實際案例,讓學生分辨什么是勇敢,什么是魯莽,讓他們懂得如何去分析與辨別;也可以讓學生自己表演小品劇,其他學生以旁觀者角度去分析是與非,從而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
4.閱讀要整分有序
“總”是課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包括每個人物的形象,以及他們的感情和心理活動,還有他們的語言,他們的個性,整篇文章的線索,文章的背景,這些都能在總體閱讀中體現出來,而且更容易體會作者當時總體的思想感情,為后面細讀打下基礎,在細讀中,才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總體閱讀后,要來細細的分析關鍵的字詞、句子,甚至可以拓展延伸,發揮想象力,培養創造性。
5.課內課外都要進行閱讀
(1)課內閱讀是學習閱讀方法的重要途徑,而且是多種方法積累的重要時期。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解決的問題多了才能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遇到喜歡的字詞句子可以鼓勵學生抄下來,對提升寫作能力有很大幫助。
(2)課外閱讀要以課內閱讀為基礎,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提升閱讀能力。課外閱讀其實才是閱讀的重要陣地。學生眼界的開闊、寫作的素材以及談吐等都需要從課外閱讀來積累。只有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在沒有行萬里路的情況下,學生能夠通過讀萬卷書而去體味不同的人生境遇,讓他們在小學階段度過一個美好童年。
結束語
在小學生的啟蒙階段,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引導并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由總到分,結合實際,因材施教,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提升閱讀能力,提高結合素質。我們可以看出文本細讀法根據它自身的優勢完美的替代了傳統的閱讀學習方法,讓學生在學習小學閱讀的過程當中,能夠對閱讀具體知識進行學習和了解。我相信,文本細讀法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當中勢必會得到大力的推廣和應用,讓學生在學習閱讀時能夠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
參考文獻:
[1]王先霈.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曹明海.文學解讀學導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267.
[3]蔣成瑀.語文課讀解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
[4]郝爽.文本細讀法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8.
[5]陳正文.文本細讀法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中旬),2019(003):110-111.
[6]李艷,楊春.文本細讀法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