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容
摘? 要:目前,生本教育理念已經成為組織學科活動的基本指導思想,不管是課程目標的設計,還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亦或者是教學方法的選擇與執行,都必須要考慮學生的自主發展需求,且要保證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活動能夠切實實現健康成長。在這一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便要全面貫徹生本教育理念,由此重構師生關系,優化教學模式,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做準備。本文將從堅持課前實時溝通,科學判斷學情起點;設計分層教學目標,兼顧學生個體發展;整合多元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知識儲備;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四個角度,來分析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才能貫徹以生為本教育理念。
關鍵詞:小學語文;以生為本;滲透策略
在過去,小學語文教學體現的是“師本教育”思想,即教師在語文課上的學習行為、實踐行為都是跟隨教師的要求展開的,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權,不能在語文課上實現自主發展。而且由于一直以被動接受的方式去學習語文知識,嚴重缺乏學習規劃意識,并不能很好地展現個人智慧,也因此出現了諸多問題。對此,小學語文教師便要堅持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盡量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展開語文學習,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學生學會規劃、學會執行。
一、堅持課前實時溝通,科學判斷學情起點
要想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那么小學語文教師就必須要準確判斷小學生的語文認知水平、智能發展空間,由此整理相應的課程資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試想一下,如果教師所設計的語文教學活動超出了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讓學生學得費勁、吃力,那么勢必會讓小學生產生挫敗感,使其直接失去學習勇氣與動力。同樣,如果語文教學活動的難度水平過低,無法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實現個人發展,那么也會讓學生產生無趣、無用的感受,同樣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滲透生本教育的第一步便是要在課前及時展開師生交流,科學判斷學情起點,以便切實優化小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確保學生可以實現長遠發展。
就如在《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在課前為學生推薦了《小蝌蚪找媽媽》的同名繪本,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調查、借閱圖書、購買繪本等多種方式去閱讀《小蝌蚪找媽媽》繪本故事,分析《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怎樣的一件事情,從中學到了哪些知識。在課前,筆者會通過打電話的方式隨機抽取幾名同學進行課前調研,引導學生闡述他們在閱讀《小蝌蚪找媽媽》繪本故事時所產生的認知問題。而且,為了保證學情反饋足夠準確,筆者分別從尖子生、中等生與學困生三層學生中挑選了采訪對象,以便綜合判斷學生的認知情況。通過課前交流可以發現,本班學生普遍在分析青蛙進化規律時產生了一定的認知誤區,難以及時內化課文主題。這就說明本班學生普遍缺乏科學常識,對青蛙這一自然生物的成長自行了解不夠。所以筆者就鼓勵學生自主調查了青蛙的生長習性,及時補充學生的科學認識。在本節課上,筆者也會重點利用《小蝌蚪找媽媽》的敘事線索去總結青蛙的成長規律,以便讓學生積累有效認識。
二、設計分層教學目標,兼顧學生個體發展
設計層次化的教學目標是為了考慮學情差異,客觀分析各層學生的語文認知發展潛能,以便讓學生及時內化語文知識,從而切實優化學生的語文認知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累成功的語文學習經驗,讓學生實現自我發展。如此,也是體現生本教育理念的關鍵做法,能夠讓小學生產生積極的語文學習感受,從而切實優化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對此,小學語文教師便要嘗試設計層次化的教學目標,考慮生生差異,讓學生及時實現個性化發展,從而切實優化學生的語文學習感受。
就如在《千人糕》一課教學中,雖然本篇課文可用來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識字教學任務依然十分重要。學生既要準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知識,也要及時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讓學生及時內化課文內容,使其了解千人糕意味著什么,切實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為了確保本班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筆者還設計了層次化的課時目標任務:識讀本課的生字詞知識,還要嘗試自主組詞,通讀課文,能夠在語篇環境下去解釋詞語的意思;通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使用一句完整的話去概括課文內容;分析課文的篇章結構,自主劃分課文段落,及時概括段意;重點閱讀“爸爸”所說的話,說一說千人糕代表著什么,總結出千人糕的寓意,切實提煉課文主旨。這幾個課時任務的難度是層層遞進的,學生可以按照個人認知經歷去制定個人學習計劃。如此,不僅可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可及時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使其懂得根據個人認知需求自主設計學習計劃,由此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
三、整合多元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知識儲備
在過去,小學語文學科的課程資源是以教材知識、教輔資料為中心的,教師會根據應試要點去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教學思維被局限在了應試范圍之中。但是,目前我國推出了新的課程管理權限,既要利用教材知識、教輔資料去組織語文教學活動,也需跳出常規教學內容的范圍限制,全面整合課程資源,以便進一步優化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如此,小學生也可根據個人需求去利用相應的課程資源,逐步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情況,從而切實優化學生的語文認知經驗。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整合豐富的課程資源,且要始終做到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確保課外資源是有利于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
在語文教學中,除了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之外,筆者也會適當開發一些課外資源,以便切實開闊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讓學生真正實現有效學習。比如,在閱讀教學中,筆者就會整理一些繪本故事、童話故事,利用這些對學生有一定吸引力的趣味圖書資源去完善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及時展現自己的閱讀能力,希望學生可以及時養成自主閱讀習慣,以便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再者,針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問題,筆者除了會整理豐富的說話技巧指導文件、演講稿等有利于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文本資源之外,也會適當整合一些音視頻資源,讓學生利用這些音視頻資源跟讀,學習正確的發音技巧,以便讓學生說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如此,則可切實改善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行為,使其根據個人發展需求學語文,而這就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實踐水平,讓學生的學習行為變得越來越能動、有效。
四、調整課堂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的影響下,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活動所形成的教學結構、教學范式。在過去,由于如何讓小學生在短期內去掌握數量最多的語文知識被看成是最重要的教學任務,由此衍生出了“灌輸式”教學模式,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互動模式。然而,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師也不得不開始思考如何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行為,哪種教學模式可以切實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某一種教學模式是否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等。由此,小學語文教師則要主動創新教學模式,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習行為,也要及時介入教師輔導作用,從而切實改善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態,使其學會學習,由此優化教學結構,創新互動模式。
就如在《傳統節日》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嘗試實施了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查閱本課新字詞的發音、詞語,使其積極整理字詞知識,嘗試自主識字。為此,學生則可通過組內分工,使用漢語字典工具書去整理豐富的詞語知識,進而再在小組討論活動中整合詞語資源。然后,筆者就會組織各小組展現詞語知識,通過組際討論去豐富詞語知識,讓學生自主摘抄詞語,以便切實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這就可以切實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讓學生及時建構語文知識。而且,由于本課知識與我國傳統節日文化資源有關,所以筆者還鼓勵本班學生在課后繼續以小組形式去整理與各個傳統節日有關的文化文學資料,并通過抓鬮的方式幫助各小組確定了調查主題。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及時積累字詞知識,還可及時接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而這就有利于完善學生的精神財富,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積極影響。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需要進行全方位地調整與改革,讓學生既能學得好、學得有效,還能學得幸福、快樂,愿意學習。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則要客觀分析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重新確定教學目標、教學起點、教學資源與教學模式,讓學生切實實現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誠勛.小學語文教學如何踐行“生本”理念[J].黑河教育,2018(11):65-66.
[2]張俊芝.以生為本,推開語文創新之門[J].學周刊,2018(17):109-110.
[3]吳靜.“以生為本”理念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7(11):9-12.
[4]張仁權.以生為本,促進成長——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實踐探討[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