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聞專業主義的提出有其特殊的背景,將其生搬硬套到我國的語境下,勢必要考慮到我國新聞事業的特殊性和網絡環境的復雜性。中國的新聞事業與新聞實踐活動中所追求的理念看似與西方新聞專業所提倡的真實、客觀、公正、社會責任、良知、獨立有相似之處,但實質上兩者之間還是存在著差異,同時中國新聞專業主義如何存續,如何在網絡復雜環境和自媒體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找尋自身價值,指導中國新聞業的發展同樣值得探討。
【關鍵詞】 網絡環境 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事業
一、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和消亡
(一)堅守觀。持堅守觀的闡述者引述類似的經驗材料,卻用以重申“堅守”的期望和現實可能。譬如,吳飛就曾明確表示,“新媒體的發展,對于新聞專業主義……是激勵性的因素”;在當下變幻莫測的世界,“新聞專業主義仍然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理論資源與實踐綱領”。業界不少人同樣認為,專業主義的追求不僅曾經是中國新聞業改革和發展的積極推動力,而且在今天仍是新聞人需要堅守的立身之本;胡舒立在討論引入新技術的媒體轉型時指出:“無論如何轉型,這個核心價值(新聞報道的獨立、客觀、公正)是不可能改變的,這是專業新聞機構的基石,是我們必須堅守的新聞專業主義傳統。”
(二)消亡觀。認定新技術引發的是斷裂式的“范式”更替。在持這一觀點的人們看來,新媒體與商業邏輯的結合,導致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走向沒落,職業新聞從業群體日益邊緣化,“大批離職的新聞記者已經用行動唱響了專業主義的挽歌”;以微博新聞為代表的網絡新聞正在從專業范式、客觀性真實性、道德規范三方面消解新聞專業主義;微信則以沉浸于關系和互文之中的“節點主體”改變了新聞生成的主體,形成了分散多元的新聞定義,挑戰了傳統新聞生產范式,“拔除了大眾媒介新聞生產賴以維系的基本架構”。
“消亡觀”從多個方面論述了新聞專業主義的“退場”及其歷史必然: 新聞從業者從事新聞生產的權威角色,新聞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可能及必要,新聞在公共生活中設置議程等功能,新聞業自主的可能等等。排除了這些元素,構成公共生活的交往還如何可能有共享的知識基礎、共享的解讀框架和話語資源,以及相互理解的傳播活動?對此,“消亡觀”的論述幾無涉及。在認識論的范疇,“消亡觀”似乎也過度解讀了眼前的經驗現象,過于簡單地信奉了“范式替換”的變遷模式。
二、從元傳播的角度解釋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與重構
(一)元傳播的概念。“元傳播”的概念來自美國人類學家貝特森,即關于傳播的傳播。在貝特森看來,人類任何一次言語的交往,都在多個抽象程度不同的層面同時發生。第一個層面是傳播,即信息的傳遞,其載體是語言或其它信息承載手段。第二個層面是針對該信息傳遞的元傳播,即界定信息傳遞活動發生的情境,傳達所使用語言的規則,它使得所傳遞的信息內容以及傳播行動皆具有交往雙方可互解并共享之可能。如果說傳播是信息的傳遞,元傳播則隱含其中,是該信息傳遞活動所遵循并得以完成的腳本或規章。
(二)元傳播視角下新聞專業主義的堅守與重構。第一,元傳播本質上是關系傳播。貝特森的理論告訴我們當展開交往時,我們不僅相互傳遞信息、建構意義,而且相互告知在做什么,相互之間存在或可能正試圖建立什么關系,以及交往發生于何種特定的社會情境。這些內容往往是隱含的,是交往主體對社會常識的調用。傳播的內容不再起決定作用,更有意義的是傳受者之間的關系。第二,元傳播模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伴隨媒介發展而演進,甚至裂變。社會結構的變遷,信息技術的發展,“元傳播范本”中那些由“舊有”或“傳統”元傳播中介發生著改變,(如電報、情書從文本到行動 及其文化規范都消失或凋敝了 再到中國曾經進入家家戶戶的有線廣播喇叭,以及通過它而傳遞的政治鼓動。 而今網絡傳播模式正在經歷“元傳播”轉型。互聯網將身體媒介、平面媒介、電訊媒介、數字媒介的屬性特征共置于“網絡”這一語境中。)第三,元傳播具有功能性向導意義。元傳播是“傳播的傳播”,它界定著基本的規則和關系,會對傳播觀念具有本質性影響。(“元傳播范本” 供我們談論不同情境下的傳播,界定不同的情境,并表述在各具體情境下的行為規范和準則,這些價值、倫理所規范的行為準則及其實踐,構成我們所需要的公共生活的范本。鑒于它們構成我們如何展開交往的應然規范,提供了基礎的交往結構。
三、新聞專業主義需要堅守與重構的意義
從元傳播的角度出發,潘忠黨老師認為新聞專業主義是服務于我們展開民主的公共生活的規范體系,它既蘊含了理念,也提出了行為的規范;對于它在變化的歷史條件下的闡釋,是對一個社會“元傳播范本”的建構,功能是規范我們所希求的公共生活。簡單來說,就是我們需要最少道德預設及其制約、在尊重個體及其權利基礎上有序展開的公共生活,這樣的公共生活需要一個合理的“元傳播范本”,新聞專業主義是構建這樣元傳播范本的方式之一,所以我們需要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網絡時代消解了原來的元傳播范本,我們需要一個新的適合社會發展的元傳播范本,所以新聞專業主義不僅需要“堅守”,更需要更新與創新。堅守”不應當是守成,重申新聞專業主義不應是個保守主義的立場。新聞業面對千變萬化的現實世界,它應當——而且從其歷史上多種形態興起、式微、再生的軌跡來看,也實在地——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領域,包括新聞生產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和程序,以及新聞敘事所采用的風格。因此,在如今新技術以及與之相應的傳播活動變幻莫測的情境下,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堅守”,更是更新與創新,是新聞專業主義在新情境下的再出發。
【參考文獻】
[1] 陸曄, 潘忠黨.成名的想像——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新聞從業者的專業主義[J]. (臺北) 新聞學研究, 2002, (71):17-59.
[2] 潘忠黨,陸曄.走向公共:新聞專業主義再出發[J].國際新聞界,2017,39(10):91-124.
[3] 吳飛,吳風.新聞專業主義理念的建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06):122-129.
[4] 吳飛.新媒體革了新聞專業主義的命?——公民新聞運動與專業新聞人的責任[J].新聞記者,2013(03):11-19.
[5] 胡翼青.自媒體力量的想象:基于新聞專業主義的質疑[J].新聞記者,2013(03):6-11.
作者簡介:全恩儀(1995.3.17),女,漢族,湖南省懷化市沅陵縣人,新聞與傳播碩士,單位:湖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