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炯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新課標也對老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高中老師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同時我們要始終記住,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所以不能只重視語數英這類文化課的學習,音樂、美術等藝術類課程也非常重要。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得到身心的放松,這也是高中素質教育的標準要求。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學;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中國傳統教育看重的是學生的成績,對于高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高考是每個學生人生中要渡過的第一座獨木橋。在這種教學環境之下,音樂、美術之類的藝術課程很容易被忽視,這些被稱為“副科”的課程往往還面臨著被“主科”老師占用的現象。但隨著新課標教育的發展,現代化人才講求的是全面發展,藝術細胞對高中學生來說也很重要,其中也不乏美術專業的學生。本篇文章圍繞“高中美術教學中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展開討論,希望對相關問題的研究有所幫助。
一、加強學生審美能力的具體策略
(一)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
教學是老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在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往往都是教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為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在講臺下面記筆記。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現代教學模式強調的是一種師生互助、教學相長的方式。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不應該扮演傳播知識的人,而應該承擔起一種輔助類型的角色,引導著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習慣特性,做好師生互動,使高中美術課堂充滿趣味性。
高中美術老師要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聯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藝術呈現。同時可以用游戲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讓學生真正做到在快樂中學習。
(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教學方法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已經遍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領域也離不開互聯網的影響。毫不夸張地說,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率普及已經相當之高。在高中美術課堂上,老師也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等電子設備,在借鑒公共資源的基礎上為學生呈現更加豐富多彩的美術教學內容。現在有很多學生對音樂、美術這類藝術課程缺乏興趣,其實就是教師的教學方法出了問題。現代化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老師要通過各種現代化手段來豐富教學方式。比如可以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某位畫家的人物軼事,讓學生懷著一種好奇的心態去了解畫家,從而了解他們的藝術作品。學生能夠在這種充滿人文精神渲染的課堂上有更多的收獲,使美術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創造藝術環境
學生發現美、感知美、欣賞美的美學素養不是與生俱來的,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養,美術課程就是充分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良好載體,美術老師更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單純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并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與審美水平,只有與現實生活、實踐經驗相結合,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比如,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同學播放陶瓷的相關文化背景、制作手段等知識,讓學生充分了解陶瓷技藝的趣味知識。然后在第二節美術課就可以為每一位學生準備陶藝材料,讓同學們親自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陶器,在親自操作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同時也可以對班級內的同學進行分組,讓學生按小組比賽的形式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分。這樣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他們在于同學之間的交流中感受到文化認同與文化差異。
(四)欣賞東方與西方美術,感悟文化魅力
美術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學生在學習美術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加深了解。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璀璨的文化明珠,現代學生接觸新潮文化比較多,對自己祖國傳統的歷史文化反而了解不是很深入。美術老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中西方文化,從我們國家傳統的文化入手,讓學生在傳統水墨畫中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魅力,從不同朝代的服飾、工藝品中感受到我們祖先的智慧力量。只有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才能后繼有人。要讓學生在欣賞東方文化中接受傳統藝術的熏陶。
結束語:
高中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審美觀,教師要在學生原有審美觀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更加正確的審美意識,能夠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也是為以后走入社會的發展奠定基礎。高中學生對美術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老師要不斷轉變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讓美術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一門課程。更重要的是,藝術類課程更是為高中學生營造了一種輕松的氛圍,讓他們能夠在緊張的學業中有所放松,開拓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參考文獻:
[1]丁美霞.淺談高中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4(18):140.
[2]黃秋雁.改革高中美術教學,提升學生審美能力(J).考試周刊,2012(87):185.
[3]賴芳揚.淺談高中美術的教學原理對提高高中美術教學成效的影響(J).教育界,2012(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