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對青海省旅游業發展現狀和改革開放以來青海旅游業發展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在此基礎上,以發展經濟學相關理論為指導,對促進旅游業形成壯大的外部因素和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內部因素進行了劃分,對內外部因素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深化對旅游業性質認識和定位,探索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方法,并對青海旅游業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青海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經濟與管理
對于一個經濟行業或者經濟現象,人們往往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加以分析和研究。旅游業也不例外,例如,對于旅游業的發展、管理、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研究,不一而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深化,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要論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這既為青海旅游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對應的研究工作指出了重點。一方面,青海積極設定了將旅游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現代服務業龍頭產業的發展目標,另一方面,在眾多的研究門類中,旅游業發展研究是現下研究的重中之重,而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研究,應當居于核心地位。本文轉換新的旅游業發展研究思維,將旅游業發展的要素劃分為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并從發展經濟學的視角對旅游業發展問題加以分析,旨在進一步深化對旅游業的認識和定位,探索旅游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尋求推動青海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方法與路徑。
一、青海省旅游業發展現狀
青海旅游業經過多年發展,現已形成“以世界級旅游資源為品牌、國家級旅游資源為支撐、省級旅游資源為基礎”的多層級旅游資源體系,具有旅游資源高原旅游特色鮮明、生態旅游資源眾多、夏季旅游資源優勢突出等特點,青海夏都旅游勝地的形象深入人心。進入“十三五”時期,青海省旅游業也進入跨域式發展的新階段,旅游景區、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購物以及旅游廁所等各基礎要素都在不斷發展,為旅游業整體發展奠定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人們對于旅游的整體需求,也由傳統的“食、住、行、游、購、娛”,向“商、養、學、閑、情、奇”更高品質的旅游服務的需求進行了轉化,旅游不再是單純的走馬觀花去目的地打卡瀏覽景點,更多的是對目的地另一種生活體驗。在新的需求下青海省著力打造智慧旅游,加快自駕車營地、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爭創建全國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綠色旅游示范基地、自駕車旅游示范省。近幾年青海旅游業發展態勢較好,截至2018年底青海省旅游人數和總收入均增長20%以上,旅游關注度持續提升,為今后青海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見下表)。
青海省旅游業目前發展得到的成績固然可喜可賀,然而在其跨越式發展的境遇下,離將旅游產業培育成為青海省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的發展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除了現在制定的保護優先綠色發展、全域旅游自駕突破、開放聯動融合發展高端定位創新突破、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等政府發展戰略外,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其發展狀態,找尋深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二、改革開放以來青海旅游業發展研究狀況簡述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旅游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本文聚焦青海旅游業發展的研究論著,通過對文獻資料的耙梳,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界對于青海旅游業關注與研究的力度,隨著旅游業自身的發展壯大逐步增強,研究的重點也跟隨著旅游產業發展的步伐不斷變化,在每一個階段都及時跟進行業發展狀態,及時對青海旅游產業的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為便于論述,現將國內學者的研究劃分為三個階段作以分析。
1.改革開放至上世紀末(1979-1999)
這一時期青海旅游業方興未艾,正處于萌芽期和準備期。改革開放后,受內地省份的影響,青海也逐漸感受到了發展旅游業的巨大商機,但受旅游相關行業(外部要素)發展滯后的制約,青海旅游業發展步伐緩慢。然而,學界領風氣之先,以特有的學術敏銳感,前瞻性地開展了對青海發展旅游產業的相關研究。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鳳毛麟角,主要包括張忠孝、劉毅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對青海旅游業的物質基礎、資源類別、開發條件等進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總體發展的構想;沙永祿著重研究了旅游相關產業等外部要素的發展狀況,并為旅游業的發展壯大提出了合理化建議;許英國以民俗文化為切入點,對青海旅游資源進行分類梳理,是為青海特色旅游和文化旅游開發思想之濫觴。隨著青海旅游業的發展壯大,學界的思考也更加深入,眼界也越發寬廣。楊樹青、張忠孝、朱麗東以擴大旅游業規模效應為出發點,對區域協調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徐文林、曹廣超則對地區旅游業發展問題給予關照,并進行了有益探索。
2.新世紀初至黨的十八大前(2000-2012)
這一時期是青海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時期。旅游業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產業正在逐步形成,旅游相關行業蓬勃發展,極大促進了旅游業自身的發展壯大。學界的研究重點從旅游資源的挖掘、通論性的構想等方面,逐漸轉向對旅游相關行業(外部要素)的深入研究。首先,是對青海旅游業發展問題的宏觀研究,魯順元、謝佐、趙啟中、肖莉等人立足青海實際,對西部大開發中青海旅游業的發展前景、加快青海旅游業發展步伐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有益探索;2011年,中央民族大學張雷碩士論文《青海省旅游業發展研究》首次專篇聚焦青海旅游業,對旅游資源、市場、人力資源、資金等外部要素作出綜合性研究,具有標志性的意義。其次,是對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關注與展望。其中,余永英、李巍對藏區旅游業整體發展進行了構想。李東曲、丁生喜、高麗對縣域旅游業發展進行了構想。張登上、李強、王順道、對青海湖旅游業深度開發進行了構想。值得一提的是,張劍于2002年對青海農墾發展旅游經濟的設想和2008年黃蕓瑪通過對新西蘭旅游業發展情況的深入調查,對青海旅游業發展提出建議的研究,都極具特點。第三,是對青海旅游產業開發利用及可持續問題的研究??沙掷m發展問題是學界長期關注的焦點,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2008年張世花《青海省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2009年天津大學劉同德博士論文《青藏高原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等。此外,還有對生態、文化、體育、特色旅游開發的研究;運用經濟學模型對旅游業進行分析研究;對旅游客源、氣候、資源、景點、人力資本、公路交通等外部要素在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的研究;運用經濟學模型、對照比較等方法,對旅游品牌價值、旅游產業影響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3.黨的十八大召開至今(2012-2019)
這一時期是青海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時期。旅游業規模更加龐大,經營更加規范,迎來了新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這一時期的研究也相應地發生了轉變,過去一些領域的研究已無人問津,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熱點研究的領域,出現了對于青海旅游業發展問題通論性著作。2013年9月,“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為青海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2014年,馬桂芳發表《青海絲綢之路旅游業發展的新機遇新動力》一文,最早開始對絲路新機遇問題進行分析研判;2016年董華朋發表《“一帶一路”背景下青海省旅游業發展的新機遇》一文再次探討;2019年王玉邦發表的《“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格爾木市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和2020年王建華發表的《“一帶一路”倡議下青海省文化產業與旅游扶貧互動發展研究——以互助土族自治縣為例》兩篇文章,對地區旅游業發展問題進行了探討。此外,隨著旅游產業體量的不斷增大,金融行業支持旅游業發展的研究方面逐漸增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分行金融業務部課題組在《金融支持青海旅游業發展調查﹝2012﹞》和張會君《金融支持與青海旅游業發展的關系及策略研究﹝2017﹞》方面的成果。
三、對旅游業性質的認識和定位
通過上述學術史的回顧,可以看出,學界對于旅游業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但對于旅游業本身性質和定位等問題的探討稍顯乏力,這就導致研究方向比較散亂等問題,因此,本文首先擬對旅游業的性質和定位進行探討,進而對其高質量發展問題進行探索。正如羅納德·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指出的那樣:“過去,經濟理論一直因未能清楚地說明其假設而備受困擾。在建立一種理論時,經濟學家常常忽略對其賴以成立的基礎的考察。……例如,值得一提的是,‘企業一詞經濟學中的使用方式與一般人的使用方式就有所不同。由于經濟理論分析總是傾向于以個體企業而非產業為起點,因而就更有必要不僅對‘企業這個詞進行明確的界定,而且要弄清楚它與‘現實世界中的企業的不同之處……”同樣,在討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對旅游業的形成過程進行回顧,對促進旅游業發展的內外部因素進行分析,對旅游業的性質和定位作出界定,對旅游發展研究學術史進行整理,并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分析探討。
1.促進旅游業形成壯大的外部因素
在旅游業的形成和發展階段,需要眾多外部行業的支撐,例如交通、服務、餐飲、酒店、娛樂、文化行業等等,毫無疑問,這些外部行業的發展和壯大,必然會促進旅游業的形成和發展,而且表現為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需要指明的是,這些相關行業往往先于旅游業存在,并且是獨立于旅游業的經濟行為,在旅游業發展的早期,其發展壯大服從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非以發展旅游業為目的,它們只是促進旅游業形成和發展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因而,認為通過發展壯大各種外部行業,就能夠實現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
2.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內部因素
同任何一個行業一樣,旅游行業一經形成,便“內生化”諸多增長要素。根據發展經濟學理論的解釋,“對決定總產出水平的各種因素的深入研究,其實就是對經濟增長理論的探討”。這就啟示我們,在當前階段研究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問題時,應當更多地關注旅游業“內生化”的要素和動力。由于第三產業的特殊性,其內部發展因素并非僅僅表現為某一具體的行業或者服務,而是更多地表現為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新、奇、險、優”等等。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之中,創新發展理念是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統領因素。創新的根本就在于對旅游業“新、奇、險、優”等內部要素的不斷升級和更新。還應當注意,由于“內生化的理論過程只能改變而不能消除外生給定的變量……增長模型永遠包含著尚未內生化的因素”,促使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內部因素也是一個因變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改變。
3.旅游業發展進程中內外部因素的關系
受發展經濟學理論啟發,還應當認識到,由于“新的增長模型……將原來的模型中外生給定的前提和變量轉變為內生變量……”,因而在新的條件下,外部因素可以轉化為內部因素,也就是說,外部因素蘊含著新的內部因素的萌芽。同樣,“新的增長模型……又提出新的外生給定的前提和變量”,內部因素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轉變為外部因素。在旅游業發展進程中,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如同銀幣的兩面,互相依存、互相促進、互相轉化,共同促進著旅游業的發生發展,兩者的關系并非絕對對立。在旅游業形成時期,外部因素起主導作用,在促進旅游業擴大規模、高速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旅游業的完成時期,即旅游業作為一個完整行業之后,內部因素起主導作用,對于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提質增效具有決定性意義。
4.對旅游業性質的認識和定位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作為一個行業而言,是在改革開放后幾十年中逐漸形成的。旅游業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與傳統的農業和工業不同,第三產業中的諸多行業,往往是由多個行業相互配合,共同構成的一種抽象的、屬于歷史范疇的行業。與工農業相比,在經濟學分析框架下,旅游業更表現為一種經濟現象,而非經濟本質。因而,在每一個歷史階段,探索青海旅游業發展的研究過程中,首先應當對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加以劃分,否則就會出現主次顛倒的現象,就無法找出其發展的根本動力、路徑與方法,無法實現其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四、結語
對于青海旅游業發展問題的研究,過去主要集中在外在要素的變革方面,這在旅游行業的形成壯大階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拓展外部要素,的確可以達到擴大旅游行業規模的目的。然而,單純提升外部要素,旅游行業就會出現“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狀況,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甚至是跨越式發展的宏偉目標就無法實現。經濟學家熊彼特曾說:“無論你把多少輛馬車連續相加,你都不能造出一輛火車出來。只有從馬車跳到火車的時候,你才能取得10倍速的增長?!边@一論斷,深刻揭示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內在過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即對現有行業各個內生要素的不斷提升和改進。青海旅游業提質升級和轉變發展方式,必須通過加強旅游業內在要素的提升和變革來實現。內在要素的提升,不能紙上談兵,也不能建空中樓閣,不能想當然地去謀劃,而是必須以市場為主導,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旅游目的地服務的“新、奇、險、優、快”等方面下力氣、做文章,從而真正實現青海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桂芳.加快發展青海生態旅游業的思考[C].探索創新求實——青海省“十一五”時期理論和實踐研究成果匯編(下).青海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1:259-264.
[2]肖莉.青海旅游業發展研究[J].青海社會科學,2009(05):62-67.
[3]馬桂芳.青海旅游業發展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4]羅衛東.經濟學基礎文獻選讀[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5]中國社會科學院“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和比較研究”課題組集體撰寫,左大培、楊春學主筆.經濟增長理論模型的內生化歷程[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6]康玲、沈宏.青海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趙盛君(1989- ),女,漢族,青海省湟中區人,大學本科,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