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企業,雖然很多已具備規范的法律法規和企業文化雛形,但在企業倫理建設上仍存在重利輕義、忽視人的因素、社會責任感淡漠、企業財富觀走偏等問題。現代儒商精神是在吸取中國傳統儒商精神內涵的基礎上,融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要求,發展形成的企業管理新理念,其本質是以人為本的管理觀、義利共生的義利觀、無信不立的誠信觀、以和為貴的和諧之道。以現代儒商精神重構企業倫理建設,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正確的思想指導,增強企業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關鍵詞:儒商精神;企業倫理;企業管理;建設路徑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企業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就必須對外有競爭力、對內有向心力,這就需要加強企業倫理建設。而現代儒商精神與企業倫理建設息息相關,二者蘊含著內涵與外延、傳承與發展的關系。現代儒商精神集古代儒家思想中以人為本、仁和思想、義利觀、誠信觀、治世觀之大成,并融合了現代企業管理中關于企業經營、企業文化、企業責任等新觀念,對中國企業倫理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一、現代儒商精神的形成及其內涵
1.現代儒商精神的形成
現代儒商精神與古代儒家思想一脈相承。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傳播思想,以子貢為代表的一部分商人受到儒家“仁”、“義”、“禮”、“智”、“信”等觀念的影響,并自覺用來約束自身行為和經營活動,形成了早期的儒商精神。明清晚期和民國時期,崇洋媚外思想盛行,有一部分商人被稱為“儒賈”,儒商的發展也逐漸顯得不夠“主流”。但即便如此,那些有愛國主義精神、崇尚孔孟之道的民族企業家,也一如既往地堅定愛國信念,堅持以義制利,涌現了一批像胡雪巖等為國為民的紅頂商人。
近代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有一些民族企業家在“實業救國”的號召下,經營企業以儒家的道德觀念和人生價值為導向,為現代儒商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始蓬勃發展,現代企業形態逐漸完善,企業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經商理念已不適應新時代的企業經營發展。中國企業家們著眼歷史,尋求傳統儒學思想的治世之道,在繼承弘揚以儒家為主的傳統倫理文化的基礎上,吸收儒家精神的精髓和智慧,一方面根據新時代的企業發展特征,吸收西方優秀的企業文化和管理經驗,借鑒企業科學管理的技術和手段;另一方面,去除傳統儒商精神的糟粕,特別是帶有階級思想和封建觀念的內容,摒除壓制個性發展、滿足股東的需要至上、不求創新只求中庸等落后觀念;同時,以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建立約束機制,履行一定的社會責任,共同構成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現代儒商精神。
2.現代儒商精神的內涵
首先是“以人為本、為富且仁”的企業管理之道。現代儒商在繼承“仁愛”思想的基礎上,將其內涵拓寬至“對社會仁”的社會責任感、“對客戶仁”的經營理念和“將員工當成家人”的柔性管理方式。“對社會仁”即企業要有以天下為己任,為振興國家民族不斷奮斗的社會抱負;“對客戶仁”即是在從事商業活動時,在保證誠信經營的基礎上,更多地考慮客戶的需求;“將員工當成家人”即是在進行企業內部管理時,要愛護和培養員工。
其次是“義利共生”的企業經營理念。現代儒商在傳統儒商“利以行義,以義生利”的基礎上,提出了“義利共生”的概念,進一步定義了“義”和“利”的關系,強調“道義優先、取之有義、義利合一”。在從事經營活動時,企業要以正義、道義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遵守社會規范。
再次是“誠信經營”的商業信譽。在企業自身建設方面,企業家們不僅要做到言而有信,更要做到“慎獨”,具有自律意識和自省意識,注重打造誠信企業文化;在企業對外經營活動方面,要做到貨真價實、誠實相待,講究信用、遵守契約,不得以任何方式欺騙客戶。
最后是“以和為貴、和合共贏”的合作競爭觀念。可以概括為四層含義,一是“以和為貴”的命運共同體;二是強調“和而不同”的個性發展;三是“和合共贏”的合作競爭態度;四是經濟效益與社會、自然生態和諧共存的大局觀。
二、企業倫理的基本概念與特征
1.企業倫理的基本概念
“倫理”一詞始于《禮記·樂記》,原文中說道:“樂者,通倫理者。”東漢經學家鄭玄認為,“倫”字含義為人與人之間應有的關系,“理”的本義是治玉,“玉之未禮者璞,剖而治之,乃得其鰓理”,倫理二字結合在一起就是說要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要符合道理、事理和規則,即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以及其他社會關系的規范。中國古代以儒家傳統思想為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仁、義、禮、智、信”指導了人們的行為和社會關系,傳統儒商和現代儒商也以此為基礎進行企業經營,作為市場活動的規范,逐漸形成了企業倫理。
企業倫理是指在企業內部形成的一套管理者倡導的、全體(多數)員工認同并且遵循的,處理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競爭者、政府、社區、公眾、所有者、員工等關系的行為準則。它包含了內部和外部兩部分,內部是企業內部人員的倫理規范,外部是企業和利益相關者的倫理規范。因此,企業倫理和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制度、文化建設、核心價值等緊密相關。
2.企業倫理的主要特征
第一,企業倫理是關于企業及其成員行為的規范。企業是一個利益綜合體,因此企業追求的是集體利益,而非組成企業的單個成員的利益,雖然企業的行為不代表員工的行為和價值取向,但是企業的各項工作都是由員工來完成的,因此,企業的倫理規范,實際上也就要求每個成員都規范自我行為。
第二,企業規范有很多,如車間工人的行為規范、對待客人的行為規范、產品出廠的行為規范,企業倫理則是關于企業經營活動善惡的規范,它會指引企業家經營企業時哪些行為善、哪些行為惡。一般而言,有利于自己、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會的行為是善,不利于自己、他人和社會的事件是惡。
第三,企業倫理是正確處理企業及其成員與利益相關者關系的規范。企業經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與其他企業以及社會上的其他組織和人產生關系,在經營活動中需要考慮對自身生存和發展有影響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并建立起與之有關的行為規范。
第四,企業倫理是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和內部規范來起調節作用的,主要體現了它的自覺性和內在性。對于企業經營者來說,企業內部可以制定出具體的行為守則,以此為根據進行獎懲,對表現較好的遵守者,給予一定的表揚、加薪、評先進和晉升等獎勵,對違反規定者,給予減薪、降級或者解除勞動合同等懲罰。
第五,企業倫理是通過自然環境的約束來規范其經營行為的。人與自然密不可分,這就要求企業建立起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意識,遵從大自然的規律,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不能做破壞環境的事情。
第六,企業倫理要求企業要有回饋社會的責任意識。企業從來不是單獨存在的,想要獲取利潤也必須考慮很多因素,這其中企業存在的社會環境極為重要。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就必須在社會上產生一定的影響,這就要求企業在獲取個人利潤的同時,要做對社會對公眾有益的事情。
三、現代儒商精神對中國企業倫理建設的借鑒意義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式管理方法逐漸融入,但以追求利潤為最高目標的管理弊端越來越明顯,在新時代下重提儒家思想的創新性發展,將現代儒商精神注入到中國企業倫理建設的內核之中,對企業管理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1.“以人為本”有助于完善企業責任倫理和人際倫理建設
現代儒商精神認為,現代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是人帶動了企業的發展,擴大了企業的組織架構,在處理人和物的關系時,要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企業對員工的關愛要體現在滿足員工的歸屬感、尊重員工的人格尊嚴、提升員工的福利待遇、鼓勵員工的參與管理、加強員工的情感溝通和引導員工的全面成長等方面,進而幫助他們樹立起進取意識和創造力。在處理與客戶的關系時,要尊重客戶的利益;在處理和消費者的關系時,也要充分考慮消費者的需求。
2.“義利共生”有助于提升企業職業倫理水平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19年以來,國際貿易形勢復雜,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我國企業必須正確處理義和利的關系,企業應以“義利共生”的思想形成正確的財富觀。所謂“義利共生”,就是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依靠現代儒商思想中的義利觀,使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注重公平與正義,使公平與效率共存,既能做到為了企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求利,又能做到主動承擔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這就要求企業既要通過改進生產效率、公平競爭等方式獲取更多的利益,也要履行社會責任,重塑企業文化,樹立正面的企業形象。
3.“無信不立”有助于規范企業行為和職業倫理制度
“無信不立”這一文化源自儒學,對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影響根深蒂固,認可程度高,易于接受。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強調“無信不立”,對內可以增加員工對企業的“信”,從而確保員工不會做出侵害企業利益的事情,增強內部凝聚力。對外可以增加員工對消費者的“信”,進而確保企業層面不會做出侵害消費者權益、破壞環境等事情。因此,通過培養“無信不立”的理念,可以全面提升企業的誠信意識,進而構建出誠信的企業文化。
4.“合作共贏”有助于構建和諧的企業倫理環境
企業倫理建設中強調“和為貴”,指的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要注重“和”,在企業內部管理中要做到“以和為貴”,增強團隊的團結意識,提高企業的凝聚力;在企業與合作者合作時,要注重“和氣生財”,達到利益的最大化;在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時,要做到“和而不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企業自主生產經營過程中,要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運用現代儒商精神構建中國企業倫理的路徑
從現狀來看,雖然中國企業倫理建設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許多企業在倫理建設和經營管理中依然存在諸多缺陷和問題,包括忽視“人”的因素、重利輕義、欺詐經營、漠視對環境保護的責任等,導致企業公信力下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不規范,影響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運用現代儒商精神加強中國企業倫理建設勢在必行。
1.加強企業內部倫理建設
即要改正以往企業發展中內部倫理建設存在的不足,利用優秀的儒家文化,引導企業內部倫理規范建設。一是加強企業儒商文化建設,在企業和員工的關系塑造上,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現代儒商精神,將員工看作是有獨立思想和自我訴求的個體,更加注重員工的內驅力激發。在企業和消費者關系的塑造上,要注重“義利共生”,追求利益的同時,不忘對“義”的堅守,誠信地參與到市場經營中來。在企業和環境關系的塑造上,要遵循“和為貴”,主動尋求與環境的和諧相處。二是發揮企業黨組織作用,幫助企業始終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避免出現原則性的錯誤。三是加強儒商型企業家隊伍建設,注重培養企業家從中華民族傳統儒家文化中發掘當代意義,并將其應用于企業管理中。
2.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政府對于經濟的宏觀調控職能,會對經濟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企業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在運用現代儒商精神構建企業倫理的過程中,也要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具體而言,可以通過政策激勵、法規約束、典型示范三個方面對企業予以引導。一是加強政策激勵,可以對企業運用的現代儒商精神進行評估,對于達到一定評估標準的企業,通過政策減稅、稅收補貼、證書頒發、媒體報道等,給予一定的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二是加強法規約束,一方面要加強對于違法行為的約束,如產品質量不達標、欺騙消費者、破壞自然環境等;另一方面要注重對于一些雖然不違法,但是涉及道德正義的行為的約束,例如壓榨員工、敷衍消費者等。三是加強典型示范,政府或者媒體機構,可以通過評選不同行業的現代儒商企業家,引導社會對現代儒商精神引起重視,并形成學習先進的良好氛圍。
3.發揮社會監督作用
充分調動社會各個主體,發揮其監督職能,有利于企業在運用新儒商精神構建企業倫理的過程中,增強其自律性,進而確保其所構建的企業倫理,與社會對企業的價值期待相吻合。在社會監督作用發揮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參與主體,可以將其分為大眾監督、媒體監督、社會組織監督。一是強化大眾監督,可以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方面,員工首先要明確自身的權利范圍,一旦出現權利受損的情況,就要及時進行維權;外部監督方面,我國目前主要的監督途徑是通過服務熱線或者市場監管部門進行監督,有必要再加強互聯網監督平臺的建設,增加監督渠道。二是強化媒體監督。借助媒體廣泛的傳播力和滲透力,在全社會引發人們對于企業的關注,增加監督的維度和深度,有效約束企業行為。三是發揮行業協會的監督作用。它具有整合行業資源、規范行業發展的重要職責。要通過建立行業高標準、高門檻的方式,對行業內的企業進行宏觀層面的監督,促使企業倫理規范化發展。
五、結語
以“以人為本”、“義利共生”、“和為貴”為主要內涵的現代儒商精神,對于現代企業倫理建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現代企業倫理建設需要始終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要求,通過綜合運用現代儒商精神的主要內涵,妥善處理企業內部人與人的關系、義與利的關系、企業自身建設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凱麟,曹剛.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評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唐凱麟,羅能生.契合與升華——傳統儒商精神和現代中國市場理性的建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唐任伍,盧少輝.儒家文化對“儒商”管理倫理的塑造[J].經濟管理.2006(11):25-28.
[4]孔南鋼.儒家商務倫理思想與現代企業倫理文化建設[J].倫理學研究,2011,54(4):131-135.
[5]李時敏,李建軍.論儒家理論在現代企業倫理中的運用[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2,101(6):67-70.
作者簡介:趙程亮(1990.10- ),男,漢族,籍貫: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