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播音主持教學與一般藝術教學的不同之處,除了繼承與發展了音樂、表演、戲劇等姊妹藝術的學科成果,它有著既定的教學模式和思路。播音主持教學中既有對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又針對實踐的細節性訓練開展以分組為方式的小課教學模式,而小課教學環節的運用和效果是播音主持教學全過程的核心。
關鍵詞:播音主持;實踐小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7-0-02
一、引言
“培養什么人”始終是播音主持藝術教育的核心問題。本文除了研究專業小課的教學方法,更針對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播音創作基礎》為研究對象,勾畫專業小課的教學實施過程,深層次分析學科建設和課程創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專業小課教學的特點
(一)重視基本功的語言訓練
語音是普通話口語表達的基礎。普通話語音主要受聲母、韻母、調值三方面的影響。它們彼此相輔相成、不可分割,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直接影響到語音的面貌,造成發音錯誤。對于大多數學習本專業的學生來講,在進入大學校門之前已經具備基本的語言條件和專業水平,但是在語言習慣、方言差異等問題上有著根深蒂固的矛盾。例如北方學生發音的口腔問題和唇舌力度的把握方面、以河南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學生的“尖音” “齒間音”問題、南方學生“前后鼻音”的問題等,決定了針對性教學是打好專業基本功的關鍵。專業小課就是基本功訓練惡夯實階段,隨著教學實踐課程的推進,聲、韻、調基本功的訓練是貫穿課業全程的環節。
(二)利用多樣化的教學場所
“除了正常的小課和實訓課程之外,課外實踐教學的開拓是輔助專業學習的必要途徑。播音主持專業的學生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就必須在學校學習到新的演播室技術,甚至要在新技術演播室實踐,才能縮短與一線的距離,適應市場的需要。”①錄音間、錄像間、演播室等第二課堂的運用是播音專業小課學習引入實踐的重要環節。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專業訓練的同時,仍肩負著對學生專業相關設備器材、演播室合理利用、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引導和指點。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專業教學場地進行專業的訓練和完成課堂布置的作業。多樣化教學場所是播音主持專業特有的教學方式,為今后學生打造成復合型專業人才,適應媒體工作、全面掌握專業技能搭建橋梁。
三、小課教學環節目現存的顯著問題
播音主持是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它的專業素養伴隨著不同個體存在的顯著的習慣性誤區。因此,對于播音理論大課的學習,只能在初學者心中形成簡易的架構。小課的純實踐針對性訓練是對學習者理論知識的鞏固。然而,實踐小課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往往在開課之初很難入手。從教學進度的把握到學生個性化特征的顯現,如何能夠在有限的播音小課當中達到訓練效率的最大化,是一直以來播音主持專業教學中常被提及的話題。針對當前的一些播音主持的專業小課的教學環節中,通過前期實地對不同類型的幾所高校中,播音主持專業小課教學的課程展開的對比分析,反映出一些長期存在,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訓練材料的選用顯陳舊
目前播音主持專業的教材不算豐富,專業基礎的學習一般沿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的《實用播音教程》,教材的選用既要考慮到學習內容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同時應當避免對教材的依賴。小課訓練教材的選用往往以訓練材料為主,在課堂上依舊不能單純地“張口去播”,同樣需要理論知識的引入和貫穿。還有一些訓練教材的內容過于陳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這也是當前小課訓練過程中出現的顯著問題。在實踐教學中容易出現學生積極性不高、對稿件缺乏共鳴等狀況。教師應當及時搜羅新穎的、同樣具備訓練要求、實用性較強的材料來提升學習積極性和學生們的訓練愿望。同時對于教材的輔助不能局限于某一本,可以通過參考與對比,形成個性化的、更全面的教學體系。
(二)上課人數的控制待優化
因為學科的發展和招生人數的不斷擴大,播音主持作為已經人才飽和的“邊緣學科”,目前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就業壓力。在高校教學過程中已逐漸顯現師資力量與學生數量失衡的現象,出現小課人數偏多、小課形式化等問題。播音主持小課的上課時間一般控制在90分鐘~120分鐘之間,合理的人數應當在十人左右,而現在的播音主持小課的課堂人數遠超標準人數,學習效率得不到保證,教學質量也將大打折扣。這種所謂的“小課教學”,已經實屬名不副實。對于上課人數的安排是解決小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在播音主持小課教學和專業學習當中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
四、播音主持小課教學創新模式的嘗試
(一)灌輸式教育向交互式模式的轉變
我國廣播電視節目模式的發展變化越發注重與受眾的參與性和互動性。以我國新聞節目的形勢變化可以看出,“說新聞”已經逐步取代“宣讀式新聞”進入各方視野。當視野轉向播音主持小課的課堂,同樣也要求教師們樹立一定的互動意識。課堂上的互動包括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鏡頭中虛擬受眾的互動等。在傳統的小課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示范及學生練習等單向的灌輸式教育,但無法順應受眾的需要及時代的要求。
一名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的成功往往具有較強的個性彰顯,因此在人才培養當中,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在學生中建立分組,形成課上課下的“共享專業課學習”模式。培養不同特性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協作的傳媒人品質。教師對于作業以及練習的布置應當建立在激發全組學生互動與合作的基礎之上。而并非“獨自關起門來搞創作”。這種互動和調動模式的運用目的是強化了專業水平的同時,也打造一種順應社會發展的專業教學理念。
(二)封閉式實踐課堂向開放式實踐課堂的轉變
打破傳統模式,鼓勵開放課堂播音主持專業的提升依賴于扎實專業功底的打磨及千錘百煉的實踐。小課的學習是學生將理論得以運用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根據課程安排和內容需要將課堂轉移到任何可供學生實踐的場所。既是對學生適應各種環境下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也打破了慣有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表現力,為其提供廣闊的語言創作空間。“注重通識教育,培養創新意識;注重培養學生基于多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能力,保證專業基礎教育的質量。”②
靈活設備管理,激發創作動力在常規的播音主持教學中,在小課教學階段一般會給學生充分的實踐空間,學生在課下以及課后的學習中,往往因為實踐場地、技術設備的不足而無法開展自主的學習。甚至因為希望借助學校的錄音室錄制作業而無法獲得審批。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除了規定的課程數量和安排之外,自主學習是學生大學學習階段的重要內容。播音主持專業對于技術和設備以及條件上的需求較為苛刻,對于學生來說無法自行解決遇到的問題。學校應當在設備管理、場地開放方面給予學生一些方便和空間。一方面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和實踐的積極性,也能更高效率的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
五、結語
目前開設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院校基本以原有的平臺為基礎,都努力探索和實踐培養主持人的方法,有的利用學校綜合性資源設置“拼盤式”課程,有的在專業原有的基礎上注重某個方面能力的培養。主持人這個行業本身不是靠一種學校簡單的培養可以培養出來的,專業小課的設置正是突出了播音主持專業實踐性的要求。著眼于專業發展和學科領域的延伸與發展,播音與主持專業的教學模式也務必體現與時俱進的時代需求。敢于打破傳統,立足長遠,并結合新媒體的教學模式精簡小課課堂,使播音與主持專業小課課堂在改革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
注釋:
①趙然.電視演播室技術革新引發播音主持教學新思考[J].大學教育,2015(2).
②關楊.新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人才培養思路研究[J].新聞傳播,2011(9).
參考文獻:
[1]胡正榮.傳播學總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陸錫初.節目主持人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
[3]朱羽君.中國應用電視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陳蕾.加強審美教育對于培養播音主持人才的意義[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1(3).
[5]董曉燕.試論廣播電臺播音主持風格的培養[J].新聞傳播,2011 (4).
作者簡介:劉宜林,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主持、新聞主播。
基金項目:2019年南陽師范學院教學研究項目《融媒體下〈播音創作基礎〉實訓小課教學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9-JXYJYB-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