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巖
摘要:目的:評價健康教育模式應用于病毒性肝炎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選取66例2019年8月~2020年5月就診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參與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模式干預實驗計劃,以平衡序貫法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每組33例。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實驗組采用健康教育干預模式,對比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結果:相比于常規組,實驗組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更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病毒性肝炎者護理中貫徹健康教育模式能加強護理有效性,提高護患之間的工作配合性,從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護理效果;生活質量
病毒性肝炎治療難度大,即便制定詳盡的治療方案也需要較長的治療周期,才能促進患者完成治療目標,恢復健康。對此,面對此類慢性嚴重傳染性疾病,醫療界從未停止從各個方向探索尋找高效控制病毒性肝炎發展且提升治療效果的方法[1]。目前臨床多選擇在護理工作采用健康教育模式,提高患者對病毒性肝炎治療的了解性從而配合治療,盡快促進機體恢復從而達到安全、有效治療目的。基于此,本研究評價健康教育模式應用于病毒性肝炎者的臨床治療中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66例2019年8月~2020年5月就診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參與2病毒性肝炎健康教育模式干預實驗計劃,所有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同意書回收率100%。以平衡序貫法為分組將對象分為常規組與實驗組,每組33名。常規組男18例、女15例,平均年齡(47.6±11.9)歲。實驗組男17例、女16例,平均年齡(47.6±11.9)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組
采用常規護理。常規護理模式從患者進入病房后開始,首先收集基本信息資料和用藥史、患病史、過敏史、家族史等,了解患者在治療中的禁忌,保證治療安全性。責任護士對患者和家屬做健康知識教育指導,介紹病毒性肝炎的發病機制、致病因素、處理方法等,使患者及家屬更加理解臨床治療措施,領會注意事項。
1.2.2 實驗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健康教育模式。護士要加強對病患的健康意識培養,告知病毒性肝炎癥狀的反復性特征,使其提升治療依從性,及時解答患者疑惑,以免產生焦慮、恐懼、不安等情緒,堅定治療信心。護士也應給予患者充分的人文關懷。讓患者感受到溫暖,建立有效護患溝通橋梁,便于醫務人員判斷患者的心理、精神狀態。講解多種檢查、化驗、環境護理、滅菌消毒等工作的意義,明確醫療工作的作用。日常做好皮膚、口腔護理工作,構建科學健康的飲食計劃,多食用維生素高且易消化的食物。若懷疑患者有肝性腦病傾向則立即控制食物中蛋白質含量,并以高糖、高維生素飲食法支持治療。告知每種治療藥的服用劑量和頻率,并叮囑出院后仍要到醫院復查的意義。嚴格管理個人物品做好防護,以免交叉感染情況出現。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生活質量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納入SPSS23.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組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常規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病毒性肝炎屬于臨床發病率很高的內科疾病,患者肝臟病變由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發生后主要累及肝臟。而肝臟是人體代謝的主要靶器官,當肝臟正常功能運行出現問題后會嚴重影響機體健康。若是未能及時接受有效治療,不僅會延長治療時間,由病毒性肝炎癥發展成為肝硬化,還可能惡化為肝癌,縮短患者的生命[2]。故而為了保證治療措施的有效性,選擇更加高效的護理措施,通過環境、心理、治療等方面讓患者治療依從性得到提高,了解病毒性肝炎的健康知識而規避會加重病情的相關因素,以求更快恢復健康。護理人員和家屬就此建立起優質的溝通橋梁,讓其理解治療要點,維護患者治療信心,且從傳染預防、飲食指導等角度細化護理步驟,抑制疾病遷延。本研究利用個體護理配合健康教育服務,讓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活質量好轉,體現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常規組,P<0.05,提示健康教育模式應用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模式對病毒性肝炎者應用效果理想,可提高預后體征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丁秋鳳.健康教育臨床路徑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智慧健康,2019,5(30):24-25.
[2]王志榮.健康教育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療依從性及抑郁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7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