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則萊提·麥圖爾則
【摘 要】眾所周知,如果學生想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學業,數學就是必須攻克的難關,小學數學相當于以后數學學習的啟蒙和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為了不讓數學成為學生以后學業發展的“攔路虎”,教師必須幫助小學生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尚幼,數學思維方式也比較單一,在這種情況下,數學教師就必須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打造高效的數學教學課堂,以此來有效地幫助小學生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讓學生心甘情愿地投身于數學的海洋,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樂趣并開發數學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問題;教學策略
引言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些小學教師并不能全面地認識有效教學。即部分教師將有效性誤解為運用最短的時間,運用最為直觀的語言,讓學生最為高效地理解相應的數學知識。這種教學理念忽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體現出未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空間的教學現狀;易導致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較為嚴重的依賴心理,缺乏獨立學習意識和能力,進而造成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低。為此,在文章的討論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注重從實踐的教學進行此部分內容的授課,真正為學生搭建交流的空間,實踐的平臺,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最終達到增強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一、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一)難以靈活運用數學公式
學生在學習數學公式時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就是在運用公式計算時照搬公式,而不是靈活運用,也就是說,學生并沒有把數學公式轉變為其自身的一種知識能力,而是挪用課本知識。一旦學生離開課本的參考案例,就無法再進行數學運算,部分學生在模仿使用公式的過程中逐漸能夠運用自如,提高了其解答數學題的效率。但是當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沒有接觸有關公式的運算時,學生可能會這些數學公式,學生只能利用課本再次復習公式。所以,這一學習問題對學生的數學能力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需要從教學中幫助學生解決。
(二)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在原先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上,數學教師一直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通過結合教學的重難點,用口頭表達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逐漸地失去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信息化社會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和依賴互聯網,人們了解外界信息的手段也逐漸從報紙電視變成了手機電腦。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與時俱進,改變原先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積極地運用一系列先進的教學設備,為學生營造出良好、舒適、和諧的數學學習環境,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數學課堂當中來,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成績以及綜合素質。
二、數學學習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走近小學生的學習生活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首先需要走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的學習生活很豐富,不同性格的學生其學習生活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僅憑觀察,一時之間難以進行全面了解,所以,需要走近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才能了解到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教師可以將“走近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作為一個教學課題進行探索,與學生近距離交流,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所謂“因材施教”,正是源自教師對學生學習生活的了解,才能夠施以最佳的教學方法。部分學生學習數學都有著個人的特點,數學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有著自學能力,數學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則會被動學習。具有自學能力的學生,其學習生活是比較獨立型,而具有被動學習習慣的學生,其學習生活是比較依賴型,顯然后者的問題較為嚴重,教師需要走近其學習生活進行了解后,促使學生向獨立型方式轉變。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吸引學生注意力
由于小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很多抽象的知識僅靠教師的說教和簡單的比畫是很難讓他們理解的,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畫演示,可以實現傳統教法難以達到甚至無法達到的效果,從而便于學生理解知識。因為小學生的好奇心強,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巧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將學生的注意力瞬間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多邊形的面積”時,運用多媒體動畫演示功能,可以形象直觀地把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法轉化為長方形,轉化后的長方形的長就是原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就是原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所以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底乘高。而在推導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時,又可以借助多媒體制作動畫,通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去推導。
(三)明確學生理解能力,不盲目提高題目的難度
在學生積累學習經驗,形成學習技能的同時,讓學生理解數學并熱愛數學,是教師在教學中設計有效課堂的基本理念。隨著各種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的涌現,教師可借助的教學資源增多,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幫助。而有些教師為了使課堂教學向有效教學貼近,重視數學課堂的質量而盲目提高數學題目的難度。這樣難度的題目雖然能夠滿足學習能力好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卻并不適合大部分學生,反而影響了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影響了數學教育價值的傳播以及數學教學的發展。例如,教師在教學“小數乘法”時,需要將小數乘法的學習分解為幾個課時。在學生初次接觸小數乘法的意義以及小數乘整數的具體計算方法時,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感受整個計算過程。教師在課上設計教學問題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如學生的回饋并不是十分到位或者對整個計算過程并不十分了解,這時教師就要采取引導性語言,以降低題目的難度為準,讓學生能夠完整地說出計算過程。這樣的方法既不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又能夠照顧到學生的學習情緒。在這一角度上,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基礎,靈活采取教學方式,不盲目提高教學問題的難度,才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采用小學合作法,提高學生思維完善性
在現階段的數學小學過程中,由于課堂時間的局限性,教師精力的有限性,導致部分教師為了提升教學效率,采用灌輸式的方式,進行小學數學方面的授課,并不注重與學生進行互動,也不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他們缺乏學習的自主性,而在思維問題方面,缺乏全面性。針對這種狀況,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教學法,為學生搭建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針對同一問題展開討論,從而獲得更為完整的答案,讓他們的思維日趨完善。
結束語
小學生學習數學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能夠抑制其自身數學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可以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當學生的數學學習問題獲得有效地解決時,就是學生的數學能力正在提升的階段。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為了小學生的數學能力提升,不斷地向學生展開對學習問題的了解,從而讓學生能夠找到數學學習問題的解決方法。
參考文獻:
[1]鄒軍.聚焦數學抽象素養,促進小學生深度學習[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11):134.
[2]張文霞,金宇婷.數學情感傳遞培養小學生的“樂學”精神[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20(5):26—29.
[3]詹小清.淺析小學數學高年級有效教學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