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博藝
摘 要 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學生群體的學習問題征兆表現為學習觀念存在認知偏差、學習意識存在意志薄弱、學習效能存在刺激遲緩等現象,造就學習問題征兆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不良的學習習慣、不佳的學習氛圍、缺失的家庭支持系統和錯誤的社會思潮影響。因此,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院校實情,積極適應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知識觀。
關鍵詞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 學習問題 大學生學習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1.088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是黨和國家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為進一步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而推動的高等教育領域中的重大改革。2014年2月26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發展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關鍵在于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應用技術型人才。良好的學習行為方式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生命線。因此,在應用技術性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深入探究此類院校大學生群體的學習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1 背景概況——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轉型下的大學生群體現狀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建設的提出,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布局的新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當前高校發展的同質化局面,提高了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增強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助于更好地服務于新常態下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目前來看,此類院校一般是由省屬第二、三批次本科、民辦本科、高職高專院校轉型升格而成,為了更好地獲取第一手調研數據,筆者于2016年5月在浙江水利水電學院開展“大學生學習動力問題”的調研工作。
1.1 調研院校概況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于2013年由浙江水利水電高等專科學校升格更名為浙江水利水電學院。2015年7月浙江省教育廳、省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文,確定學校發展方向為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目前學校正處于由專科院校向應用型本科院校過渡期,共有水利、機械、建工、電氣、信藝、國教、測市、經管等8個二級學院。在學科設置上,以水利水電、土木、機械、電氣等工學學科專業為主,共有本科專業17個,其中14個工科專業,3個文史專業;專科專業14個,全部為工科專業;在招生層次上,2014年本科招生700人,專科招生2400人。2015年本科招生1400人,專科招生1700人。2016年本科招生1484人,專科招生1316人,本科招生比例由22.6%到53%逐年擴大。
1.2 調研樣本概況
本次調研共發放450份問卷,回收417份,回收率為92.7%。受訪樣本概況為:在性別上,男生占據明顯優勢,有286人,占比68.6%,女生116人,占比27.8%。年級分布中,由于升格本科未滿4年,暫無大四學生,其中大一107人,大二223人,大三68人,分別占比21.7%,53.5%,16.3%。在專業分布上,以工科專業為主,比例高達85.4%,文科類專業僅為人力資源管理、國際商務和商務英語。在生源地上,以農村生源居多,其中農村240人,占比57.6%,城鎮81人,占比19.4%,城市只有48人,占比11.5%。在高中學業成績上,高考分數主要集中于400-500、500-550的分數段上,分別占比36.2%,41.0%,且大部分受訪者就讀于高中“普通班級”,比例高達66.2%。
綜上所述,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轉型下的大學生群體現狀可以概括為:一是就讀專業以工科等應用型專業為主;二是本專科學生并存,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交集時空;三是來自農村、小城鎮的大學生是主要的就讀群體;四是入學前的高中學業成績在整體上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2 問題探究——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轉型下的大學生學習問題征兆
從調研數據上來看,該校大學生學習問題的征兆集中表現為三個方面,即學習觀念存在認知偏差、學習意識存在意志薄弱、學習效能存在刺激遲緩現象。
2.1 學習觀念存在認知偏差現象
高校學生學習觀念中的預認知很大程度上源于社會觀察行為,如高中老師、朋輩群體對于大學學習生活介紹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學學習60分萬歲”。正由于高校學生的社會觀察行為,形成了大學前學習階段中的刻板印象,導致了個體對于大學學習的結果期望偏差。在“你是如何看待大學學習”選項上,8.6%的同學認為“大學學習就是成績績點”,19.9%的同學認為“大學學習就是不掛科”,36.7%的同學認為“大學學習就是專業知識”,僅有32.1%的同學認為“大學學習是多學科領域的綜合知識”。此外,受訪者依然還存在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觀念。在對課堂學習的認知中,15.3%的同學屬于“漫無目的”型,39.8%的同學認為自己學習僅限于“聽課”,37.2%的同學選擇了“聽課與自學”,僅有6.7%的同學選擇“與老師互動,自主學習”。基于以上分析,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中的大學生群體對于大學學習觀念依然存在認知偏差,這既是高中應試教育思維定勢的延續,也是受訪者尚未形成正確學習觀的重要表現。
2.2 學習意識存在意志薄弱現象
意志力是個體采取行動的執行能力,是個體社會性成熟的重要標志。沒有意志力,就無法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就無法得到保證。羅伊斯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意志力通常是指我們全部的精神生活,正是這種精神生活在引導著我們行為的方方面面。”①對于受訪的大學生群體而言,其學習意識中缺乏強大的意志力支持,表現為隱性逃課和逃課行為。隱性逃課主要指學生雖然到課學習,但學習精神狀態不在,做一些與課堂學習無關的事情,如上課玩手機。在“你上課玩手機嗎?”選項上,有66.6%的同學表示上課會“玩手機”,21.1%的同學表示“看上課的情況”而選擇玩不玩手機,只有11.8%的同學選擇上課“不玩手機”。逃課主要指在主觀意愿上,學生未到教學場所參與正常教學活動行為。在受訪學生中,逃課行為的發生比例較高,有90.9%的同學有過逃課行為,僅有9.1%的同學表示“沒有逃課”。其中,24%的受訪學生因“課程不感興趣”而逃課,57.1%的同學“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而選擇逃課,如駕校考試、社會兼職、團學社團活動等。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中,學生群體的學習意志還較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學習行為的自控能力還有待提高。
2.3 學習效能存在刺激遲緩現象
學習效能感是指個體對完成學業任務行為的信念,是自我效能在學業領域中的具體表現。學習效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著“刺激-反應”原則,因此,激發個體學習效能感,關鍵在于找到刺激學習行為的感應源。例如榜樣示范力量,學習求知欲、自卑補償情結等。從受訪的學生數據來看,該校學生的學習效能感較弱,學習欲望、學習動力的刺激感應性較差。在“當成績不理想時,你的心態是”選項中,12.9%的人選擇“無所謂”,48.2%的人選擇“成績不代表一切”,25.4%的人認為“愧對自己”,只有12.5%的人選擇“愧疚父母”。高達61.1%受訪群體對大學學業成績中“自卑補償情結”的刺激感應源,表現出冷淡反應。同樣,在“當你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候,你會選擇如何做”的多項選擇上,21.8%的人選擇向“老師求教”,13.7%的人選擇向“父母”求教,高達73.9%的人選擇“求助搜索引擎”,此外還有32.4%的人選擇靠“自己能力解決”。由此可見,該校受訪者表現出對于網絡搜索引擎的高度依賴,從而無形中弱化了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個體求知欲的刺激感應源也無法得到有效激活,表現出低下的學習效能感。
3 歸因分析——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轉型下的大學生學習問題癥結
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轉型下大學生的學習問題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綜合結果。它既包含高中不良學習習慣的延續,又無形中被社會錯誤思潮所干擾,既受到寢室學習環境、班級學風、同輩群體影響,又離不開家庭支持系統的支持。對此,可以從學習習慣、學習氛圍、家庭教育、社會思潮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3.1 不良的學習習慣造就了學習問題
從調研的受訪者數據來看,該校有77.2%學生的高考分數集中于“400-550分”的分數段,同時,在受訪者中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有明確學習目標及規劃的同學比例均不高于10%。不難發現,從應試學習模式到自主學習模式的自發性過渡,大學生群體不會因求學層次的改變,而自發地改變以往的學習習慣。相反,在自主學習模式下,其不良學習習慣反而會更大程度地固著。一方面,不良的學習習慣表現為自主學習思維尚未形成。在應用技術性本科院校中,大學生對于學習范疇的認知過于狹隘,僅認識到課堂學習,忽視了課前預習、課后復習、探索學習等多層次的學習過程,自主學習意識還有待形成。在調查中,該校有42.7%的同學自主學習時間不超過1小時;有48.9%的同學每周去圖書館不足1小時,10小時以上的僅為7.7%。另一方面,不良的學習習慣表現為學習自控力不強。由于部分學生自控力不強,而導致了所謂曠課行為及隱性曠課行為。受訪者中有57.1%的同學認為“其他事情”比“上課”更重要,而選擇曠課。曠課在學生的認知中,只是個體學習選擇權的表現。此外,在課堂學習中保持不玩手機的學生比例也只有11.8%。正是這些不良的學習習慣,造就了當前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中比較普遍的學習問題。
3.2 不佳的學習氛圍加劇了學習問題
學習氛圍是個體所處群體刺激學習行為發生的從眾因素。米勒和多拉德認為“個體是把他人的行為作為一種可以引發模仿反應的辨別刺激。”②學習氛圍作為刺激源,能夠強化大學生個體學習行為的發生。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中,不佳的學習氛圍加劇了學習問題程度。具體表現在:寢室學習氛圍不濃。在調查中,受訪者的“寢室室友課余時間分配”為“上網娛樂”的比例占69.8%,“聊天”比例占36.5%,“睡覺”比例占42%,選擇“學習”比例僅為35.7%;班級學習氛圍不濃。不僅曠課發生比例較高、上課玩手機現象較為常見,而且班級同學在課余時間分配上,也是以休閑娛樂為主。選擇去圖書館學習的人為32.1%,參加社團活動的為40.5%,兼職的同學為41%,但人數最多的還是選擇“上網娛樂休閑”,比例為66.7%;校園學習氛圍不濃。有42.9%的同學對學校的相關獎學金制度僅“聽說過”,有39.3%的同學從未拿過獎學金。不佳的學習氛圍導致了較低的集體自我效能感,極大影響著學習者的結果期望和效能期望。
3.3 缺失的家庭支持惡化了學習問題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③大學生正處于個體社會性成熟的關鍵期,個人成長成才離不開社會支持系統,尤其是家庭支持系統。家庭成長環境本身是一種啟蒙教育環境,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初是從家庭教育中培養起來的。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中,就讀學生群體的家庭支持系統普遍不強,在培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有限。據調研數據反映,一方面,從父母的學歷層次來看,父母學歷層次普遍偏低,父親學歷是“初中及以下”占55.4%,“高中”占27.6%,母親學歷是“初中及以下”占64.5%,“高中”占21.1%。文化資本具有代際傳遞性。父母學歷層次的偏低,可能影響了大學生群體早期的良好學習習慣的習得。另一方面,從父母的職業及生源地來看,父母的職業所占比重較高的是農民(占38.4%),個體經營者(38.4%)。學生生源地大部分來自農村及小城鎮,比重高達74%。由于父母的職業及地緣因素,他們對于大學學習認知不全面,對子女的學業期望值不高,其家庭支持體系的支持力度較弱。在調查中,“父母對于子女的成績期望”選項上,“偶爾過問一下”占53.7%,“非常關注”僅占23.5%,甚至有14.9%的父母認為大學學習“別掛科”就好。缺失的家庭支持系統,不僅未能即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培養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學生尋求虛擬網絡支持系統,沉迷于網絡社交、網絡游戲,尋找所謂的“自我認同感”,以此彌補家庭支持系統中獲得感的不足。
3.4 錯誤的社會思潮影響了學習問題
”反智主義”是指發生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公眾對知識分子本身的價值和意義的懷疑和否認。④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高等教育供需矛盾日益激化,高等教育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教育回報需求及預期,從而為“反智主義思潮”提供了滋生土壤。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反智主義思潮”借助互聯網平臺快速傳播,導致部分學生對于高校學習的錯位認知,例如“大學畢業了工資還不如高中畢業生”,“本科生畢業去給專科生打工”等。“反智主義思潮”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中容易引起了兩種錯誤認知傾向。一是知識工具主義化。他們認為大學教育能夠直接帶來現實的社會利益。大學中的知識學習不是思維方式訓練、知識領域的探索,而是為了更好地謀取利益的手段。調查中,學生認為大學學習的主要原因是“提高就業籌碼”(40%)和提高自身能力(38.1%),他們更關注大學教育的外部利益,目的是為畢業后在社會中獲得更多的現實利益。二是知識無用論。在他們眼中,知識的學習與獲得不是成功的關鍵因素,相反人際社會關系及個人能力才是成功的根本。調查中,該校大學生認為未來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為人脈資源(28.8%)和“自身能力”(43.2%),而所謂的“專業知識”僅占11.5%。可以看出,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學生尚未形成正確的知識觀,將知識與社會資源本末倒置,貶抑高校中開展知識教育活動的地位,學習氛圍不濃厚,學生群體中存在不尊重知識的風氣,“知識無用論”受人推崇。
4 小結
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高層次的“職業教育”,具有“教育目標的應用型、教育內容的技術型和教育層次的高等型”特點。⑤因此,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中的大學生學習問題是關乎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研究表明,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轉型背景下,大學生學習問題還比較突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思維、學習能力尚待強化,不良的學習氛圍、學習風氣有待改善。對此,在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院校實情,充分了解學生在前大學學習階段中的學習現狀,積極適應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與時俱進,突出課程教學的應用技術特色,加強學習思維訓練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學習觀、知識觀。此外,應用技術型本科院校還應更加關注、關心、關愛大學生群體的自我認知及職業生涯規劃,引導他們科學地認識自己,不斷超越自我,從而順利度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期。
注釋
① 高原.自制力[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178.
② (美)簡妮·愛麗絲·奧姆羅.學習心理學(第6版)[M].汪玲,李燕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92.
③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列部,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④ 程亮.教育中的反智主義及其超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4(5):6.
⑤ 劉曉,申屠麗群.應用技術型本科教育:內涵、特征與趨向[J].江蘇高教,201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