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金
摘要:農村中學七年級新生進入初中后,在英語學習方面普遍存在接受、理解與運用能力弱等學習問題,而七年級英語在學生今后的英語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筆者以農村中學七年級新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剖析學生英語具體存在的學習問題的原因與表現,探討在新課程標準下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村中學;新生;學習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2-0014
筆者在多年的農村英語教學中發現,農村中學七年級新生進入初中后,在英語學習方面普遍存在接受、理解與運用能力弱等學習問題。其主要原因與表現及解決策略如下:
一、原因與表現
1. 初中是學習英語基礎知識的重要階段,學習內容多、任務重
農村小學教育往往只注重學習語文、數學兩門“主課”,對需要在小學打基礎的英語課程不重視。有“學習問題”的學生在記憶單詞時不會根據讀音規則來判別和記憶,而是一味地死記硬背;在學習語法時特別容易錯誤混淆,不能舉一反三;在做閱讀理解時,不會帶著問題去看文章,不知道先泛讀再精讀。這些學習問題使許多農村中學七年級新生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厭煩和抵觸的心理,主要表現在:課前不預習,課上不聽講,課后不認真復習;平時不按時完成作業,馬虎了事甚至抄襲,遇上考試就作弊。這些“學習問題”,使農村初中新生在英語學習初期收效甚微。
2. 缺乏思維方式的系統培養,限制了思維的創新
相對城市學生在小學階段的綜合培養,部分農村中學七年級新生缺乏知識面的接觸,更缺乏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特別是邏輯思維的綜合培養。缺乏思維方式的培養和創新,使許多新生進入初中后,不知道如何學習英語,他們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很多,卻往往事倍功半。加上我國教育資源缺乏,英語教學班額大、人數多、課時少,缺乏個別輔導的條件和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無法形成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因而出現了諸多學習有問題的學生。
這些學生記單詞時總是像學語文那樣邊讀邊記,有些學生在閱讀時習慣于把單詞逐個逐個地念,一看到生詞就查字典,結果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從整體上理解整篇課文。教育家布盧姆曾指出,學習有問題的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較慢,不善于區分教材重點,獨立思考能力較低,常常跟不上課堂教學進度,漸漸出現知識缺陷和能力欠缺。
3. 缺乏學習動力和意志力,產生厭學情緒
因為學習技能和思維方式不能適應新的學習任務要求,部分學生從不適應到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厭學。學習有問題的學生上英語課時不能集中精力聽講,思想容易開小差。他們自我約束力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英語上不愿意花精力,缺乏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往往視學習為一種負擔,不是樂學善學,而是家長、教師逼迫自己學習,在內心形成消極對抗的心理,學習態度不端正,往往缺乏頑強的意志力而導致學習滯后。
4. 青春期性格分化不合群,削弱交往能力
語言的學習尤其需要人際交往。筆者在教學中通過觀察發現,在某種程度上學習有問題的學生進入青春期時性格的不合群,往往削弱了他們的交往能力。有些學生性格內向、孤僻,在班級默默無聞,在課堂上不敢開口說英語,不善于和同學用英語交流。由于開口少,模仿能力也差,因而不愿意參與pair/group work等小組活動,缺乏自我表現的勇氣。具有這種性格傾向的學生,不僅學習上的困難無法解決,而且學過的語言知識也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鞏固。
二、解決策略
針對農村中學七年級新生所存在的學習技能欠缺,學生個性發展的差異,家庭環境影響和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乏溝通等一系列障礙問題,新課標下解決英語學習問題的策略有以下幾種:
1. 注重情感交流,落實對學生人性化的教學管理
(1)制定階段性學習目標,消除中小學之間的斷點,減輕學生的壓力
幫助七年級新生制定階段性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分步驟完成英語學習任務,這是實現英語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更是磨合中小學之間學習和教學差異的有利工具。無論是七年級新生還是初中英語教師在第一學期都面臨一個“新”字。首先,教師應認真鉆研新教材,按照《英語課程標準》的內容備好每一堂課,加強自身修養。面對新入學的七年級新生,教師應與學生多交流、多接觸,從而在教學中獲得第一手資料,把握教材的難易程度,注意上課的快慢節奏,更好地上好每一堂課,做好由淺入深、平穩過渡。
(2)及時表揚,創造時機,傳授學習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是憑借別人對自己的反應做出自我判斷的。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習有問題的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意識地找出他們的積極因素。當他們取得成績時,教師要及時表揚他們;當他們犯錯誤時,教師要委婉地指出錯誤,并多肯定他們取得的成績和進步,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對學生說:“Very good”“Do your best”“Never give up and youll be successful”等激勵性的語言,并鼓勵學生大膽地“表現自己”。經常讓學生上臺演講或表演對話,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由膽怯到表演得體大方。對于學習有問題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課堂上盡量給他們開口的機會,但提出的問題不要太難,并且要多表揚、多鼓勵。法國生理學家貝而納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在教學中,學習有問題的學生多因為學習方法不當,或學習意志力薄弱而導致成績暫時落后于別人。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學習指導,并通過經常接觸、交流或面批作業,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教他們學會做筆記。對學習有問題的學生要進行個別輔導,單獨布置作業。
(3)培養師生感情,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教師的威信能決定學生學與不學、喜歡與討厭某一學科,這是一種感情遷移現象。因此,培養師生感情,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十分重要。教師在課堂上親切、大方的教態及幽默風趣的語言會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在課后,教師經常找一些學習有問題的學生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態很有必要。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產生良好的課堂效應。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決定教學成敗的關鍵。教師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對每個學生要一視同仁。在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鼓勵性原則。鼓勵優等生,促進中間生,幫助學困生。二是感化性原則。這是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教學方式。對學習有問題的學生,教師要以飽滿的情懷和無微不至的關心來感化他們,點燃他們心靈的火花,培養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他們的上進精神,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例如,七年級(7)班有一男生劉鴻智,是全年級出名的落后生,但是筆者發現他對英語學習還存在一些興趣。因此,抓住每一個能表揚他的機會就給予恰如其分的贊揚,每次都能感覺到聽多了批評的他會有來自內心的感激,從而自信心大大增加。期末考試成績揭曉,英語考了78分,其余學科也有較大的進步。他說學不好英語對不起英語教師,頗有吾愛教師,吾愛吾英語的情懷。
(4)進行思想教育,加強學校、家庭對學生的協調管理
英語是一門語言,主要掌握的是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必不可少。七年級新生年齡還小,學習自覺性不是很好,這就需要學校和家庭共同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并且把課前課后的工作作為家庭作業的一部分。教師應積極主動地與家長聯系、溝通,讓家長督促自己的孩子在家里認真學習。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在對學習有問題的學生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運用問題研究的因素,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克服他們的“思維惰性”,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鼓勵他們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要建立學校、家庭一條線的管理,共同營造學習有問題學生的學習環境。
2. 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程度參差不齊,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給予不同程度的學習活動。對拔尖的學生可采用看圖問答、看圖說話等方式來鞏固所學內容,而對學習有問題的學生可以直接從知識點入手,借助于圖片進行學習和鞏固。對于課文的學習,也要區別對待,語言能力差的學生可適當背誦課文的某個段落,其他部分要求他們能讀得流利;對于基礎扎實的學生,要求他們復述課文。
(1)角色扮演
上海牛津版教材中的課文以話題為主,這些話題本身就是很好的演出劇本,教師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知識串連在一起自編劇本,可以是“Making friends”“Collecting things”等題材。利用熟悉的材料做劇本能增強學生參與交際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編劇本,旨在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熟練課本語言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景對話,加深對語言功能意義的認識,達到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目的。
(2)猜測游戲
在英語課堂中,只有靈活多樣地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尤其是對學習有問題的學生。猜測游戲(Guessing games)是教學活動中廣泛運用的活動,不僅使學生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而且可以使語言輸入直接進入加工。教師可以采用猜地名、猜單詞、人物和猜實物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自講故事
七年級新生剛跨越小學階段,他們對人生有許多美好的期望和理想,所以教師可以此入手,每堂課前五分鐘留給學生自由講英語故事。鼓勵學生采用小品、PPT等形式,向同學展示一段感人的故事或一個笑話。這種講英語故事的形式,不僅能夠訓練學生的英語口語,而且能鍛煉其他學生的聽力,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謂一舉三得。
(4)激勵評價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科學地運用“羅森塔爾效應”,給學生積極的評價和期望。運用多元評價,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盡可能地鼓勵每一個學生,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他們樹立學習英語的信心。“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在教師的關愛和激勵下,無論是好生還是差生,都會產生自尊、自信的心理,并以此作為參與學習的動力,師生之間的情感在輕松的交往中不斷交融。
總之,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努力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思想觀念上正確引導,從情感上主動溝通,從生活上關心照顧,在學習上偏愛,使他們在心靈深處受到感動,讓他們心服口服,成效非常顯著:學生學習興趣明顯提升,師生情感進一步融洽,英語成績與同類學校比較也有較大的提高。從這里,筆者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學習英語的潛能,需要教師喚醒、挖掘。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具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高度情懷,不能喪失信心,更不能棄之不管,放任自流。一定要“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堅持就會勝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 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鐘啟泉.差生心理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 楊 堅.如何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5.
[5] 顧明遠.素質教育的理論探討[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
[6] 席玉虎.優秀論文集[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