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淼
摘 要:物流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系統性和拓展性很強的科學,在我國還處于不成熟的發展階段,其課程的設計非常適宜采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文章分析“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并對“對分課堂”在物流學課程中的應用實踐和應用效果進行探討。
關鍵詞:“對分課堂”;物流學;教學模式;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9-0011-03
隨著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社會對物流專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使我國物流業向更高層次邁進,高校在擴大物流專業招生規模的同時,要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下面,本文探討“對分課堂”模式在物流學課程中的應用,以培養更多的應用型、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
“對分課堂”是由復旦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學新博士針對當前高校課堂教學的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方式進行交互式學習。但所謂的“對分”只是一個宏觀層面的劃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各占一半。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兩部分所占時間比例還應根據具體的課程特點、學生學習狀況來確定。“對分課堂”將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節:教師精講環節、內化吸收環節和討論環節。在“對分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時間要分隔開,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從而達到知識內化于心的目的。“對分課堂”通過內化和吸收過程的強調,實現了講授法和討論法兩大教學模式的整合:講授是為了基于獨立思考的內化,而內化的成果則通過社會化學習在討論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既保證了知識體系傳遞的效率,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由此可見,“對分課堂”的三個教學環節緊密相連、環環相扣,既保留了傳統教學模式中無以替代的教師講授這一關鍵環節,使教師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又融合了討論式課堂的優點,使學生在聽課、自學、做作業、參與討論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積極建構,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符合學生獲取知識的認知心理規律,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對分課堂”在物流學課程中的應用實踐
物流學屬于綜合性的交叉學科,涵蓋管理學、經濟學以及工程技術學等方面的知識和內容,涉及的知識點面寬,內容抽象復雜,而且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應用性。課程教學時數為48學時,每次授課2學時,1學時45分鐘,每周授課2次,12周完成教學任務,共設計20次“對分課堂”。
1.教學設計
“對分課堂”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去粗取精、高度提煉,將教學內容的精華部分傳授給學生,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對不重要的內容或者相關課程中已經講授過的內容可以不講。教學設計上應根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討論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圍繞“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進行針對性講授,幫助學生建立物流學每一章節內容的知識框架以及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難點內容,讓學生了解每一章節內容在未來實踐中可以解決哪些物流實際問題,進而讓學生掌握具體的學習方法,快速有效地掌握相關的內容。
2.教學安排
學期始,在課程導論部分介紹物流學課程的整體架構以及物流學的發展歷史,讓學生對主要內容有所了解,明確學習物流學課程的重要意義;引入“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以實際案例說明“對分課堂”在物流管理專業相關課程中應用的顯著成效,激發學生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興趣。
(1)精講環節。基于物流學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在教學中應大量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分析實際案例,將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剖析。例如,第三章倉儲管理,安排6個學時,其中精講環節3個學時、學生討論環節3個學時。教師主要是通過案例的形式將倉儲管理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識架構向學生作簡要介紹,重點是倉儲管理理論在現實生活當中的應用,并鼓勵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不斷挖掘倉儲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技術。
(2)內化吸收環節。首先,學生完成課后作業,教師布置的作業內容要涵蓋本章節知識點以及已學過的知識點,突出重點、難點知識的應用。以倉儲管理作業為例,可以設置如何對茶葉進行更好的倉儲管理,水果和蔬菜、乳制品與海鮮產品的倉儲管理有何聯系和區別等問題,讓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深入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在個性化內化吸收的基礎上獲得隱性知識,形成自身的經驗。其次,學生撰寫文獻報告,通過閱讀教師推薦的物流管理方面的書籍,從中查找與授課內容相關的資料深入研究,在理解閱讀內容的基礎上撰寫文獻報告,將其內化為自身經驗。最后,可以采取“亮考幫”的方式進一步強化對授課內容的內化吸收,即將個人學習過程中印象深刻、受益匪淺的內容一一羅列出來;將個人已掌握但別的同學可能有疑惑的知識點羅列出來,用以考查他人;將個人未掌握、但想了解或感興趣的內容羅列出來,積極向其他同學請教。
內化吸收環節同樣需要教師加強引導和把控,及時反饋學生作業完成情況,讓學生對課后作業引起重視,高質量完成;把握學生的閱讀方向,避免學生學習方向發生偏離,推薦的書籍必須是教師自身熟悉的、與授課內容緊密相關的書籍,能夠客觀、公正地對學生撰寫的讀書筆記進行評價。
(3)討論環節。首先,將同一小組的成員以圓桌會議的形式集中坐在一起,根據教師給定的討論內容、作業中發現的問題以及“亮考幫”記錄的要點進行討論,時間為30分鐘。其次,小組討論結束后進行組間討論,讓小組代表分享討論結果,可以是集體智慧的成果,也可以是難以解決的困惑,其他小組成員可以補充研究結論,也可以解答提出的問題,時間為10分鐘。教師在學生討論及分享討論結果的整個過程中主要負責巡查指導、及時糾偏、控制討論節奏和維護課堂秩序。最后,教師進行總結點評,針對共性問題集中解答,再次強調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時間為5分鐘,整個過程結束。
3.教學考核
“對分課堂”教學考核顛覆了傳統教學考核模式,避免了學生考前突擊、考后遺忘的現象。考核方式:一是增加平時成績所占的比例,涵蓋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將平時成績提高到50分,規定考勤、作業、參與課堂討論、“亮考幫”筆記、文獻報告分別占10分,學習任務分攤到了整個學期。二是在期末考試中融入了有關物流管理的能力、素質考核,將期末成績縮減為50分,包括閉卷考試30分和開卷考試20分。閉卷考試內容主要是物流學課程的理論框架和重難點知識,開卷考試內容主要是有關物流管理方面的開發性試題和應用性試題,重點考查學生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對分課堂”在物流學課程中的應用效果
1.學生層面
學生通過課堂討論,會積極參與、大膽發言,鍛煉了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同時,由于同輩競爭的心理,多數學生都不愿在討論環節低人一等,會在課后積極準備、主動探究,形成了積極學習的良好氛圍。學生通過課后查找資料、自主安排學習,不僅拓寬了知識面,而且提升了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通過完成作業、撰寫文獻報告,不僅提高了書面表達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而且有助于建構自身知識結構體系,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通過制作PPT對章節內容進行概括、總結以及案例分析,不僅鍛煉了課件制作能力,也掌握了重難點知識。
2.教師層面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促進了教師專業知識和職業素養的提升。教師需要對授課內容進行重新設計,以滿足“對分課堂”的教學要求。教師必須非常熟悉教學內容,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知識架構、重難點內容講解清楚。教師要有較強的課堂把控力,能夠用淵博的知識解答學生的疑惑,并妥善處理學生討論中發生的不愉快現象。
3.學校層面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提高了物流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考核方式的改變,使得學生更注意平時知識的積累,會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不僅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而且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和領悟能力也提高了。課堂討論和課后作業,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對授課內容的內化吸收,提升了教學質量。學生的課內外時間大部分用在學習上,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校園不良事件的發生。
四、結束語
總之,物流學是物流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物流學 教學對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物流學具體教學的實踐中,高校應將學生的認知、學習、思考和教師的講授密切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主客體在教學活動中的能動性作用,注重學生討論環節,繼續完善各個教學環節的規劃和設計,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變教學現狀,優化教學效果,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物流管理人才。
參考文獻:
[1]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03).
[2]張敏,蒲忠.“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物流工程導論》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9(08).
[3]張春明.“對分課堂”在高職物流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11).
[4]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05).
[5]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
[6]王莉,王大順,章曉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河西學院學報,2017(04).
[7]李靖.對分課堂模式下教師角色的多元化探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7(05).
[8]徐祖迎,徐敬德,朱玉芹.對分課堂教學模式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昭通學院學報,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