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斌

摘 要:隨著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根本性的變革。在競爭激烈的融媒體時代下,行業媒體的發展受到沖擊,本文在充分了解融媒體、傳統媒體、新媒體內涵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提出了針對行業媒體的融媒體發展思路。
關鍵詞:融媒體;行業媒體;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0-02
一、引言
2019年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
在傳媒領域,以Web2.0技術為基礎,以微信公眾號、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蓬勃發展,媒體業的變革方興未艾,我國的媒體領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形勢,出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存的狀態。對于行業媒體而言,更是從這一重要文章中發現新的發展方向,首先要分析所處的時代背景,順歷史潮流而動,而不能怨天尤人。對于行業媒體而言,普遍存在發行訂閱、廣告金額斷崖式下降的困境,經營狀況堪憂,如何發掘自身優勢資源,引入新的發展動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研究背景
2017年8月4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了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根據該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1992萬人,半年增長率為2.7%。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較2016年底提升1.1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較2016年底增加2830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機成為網民上網不可或缺的設備。目前移動互聯網仍處于高速發展之中,自媒體時代全面到來,新興媒體平臺不斷涌現,為移動營銷的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三、新媒體發展方興未艾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廣告逐步深入人心,流量成為了最寶貴的資源,而傳統媒體廣告收入開始了大幅度下滑。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5年時間,我國的網絡廣告市場規模增長了4倍還多,我國的網絡廣告金額從2011年的500多億元持續高速增長,在2016年達到了近3000億元的規模。另據有關數據研究機構分析,我國2017年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在全部廣告市場中占比將達到54%,而傳統媒體的占比會下降至46%。
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廣播廣告收入約為150億元;2016年全國電視廣告收入約為1000億元;2016年報紙的廣告收入約為500億元;2016年期刊的廣告收入不足100億元,四者之和低于1800億元。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互聯網廣告規模不斷擴大,而傳統媒體的廣告市場持續萎縮。更值得注意到的是,目前國內主要流量掌握在大型互聯網媒體平臺受眾,隨著移動人口紅利的消失殆盡,大型媒體平臺強勢地位繼續加強,其中阿里巴巴、百度、騰訊的市場份額高達70.85%,壟斷優勢明顯。
2017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達到3010.0億人民幣,預計201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509.0億,同比增長16.6%;2020年,預計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將達到4414.8億。數據顯示,2020年互聯網和電視將成為全球各類媒體投放廣告的主要領域,其中互聯網在全球各類媒體廣告花費支出中占比44.66%,電視占比31.17%。此外報紙占比7.29%;戶外占比6.39%;廣播占比5.69%;雜志占比3.8%;院線占比最少,僅1%。根據互聯網公司財報整理,對主流的互聯網媒體加以分析可以發現,在新媒體發展上有所建樹的公司,普遍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如表1所示。
四、行業媒體舉步維艱
對于報紙和期刊而言受到了來自網絡媒體直接的挑戰,陷入了嚴重的發展困境,更可怕的是,這可能僅僅才是開始。以我從事的計算機媒體而言,在2008年后,專業的計算機媒體開始滑坡,廣告份額逐步萎縮,而以e安全、IT168為代表的網絡媒體異軍突起。網絡媒體在報道的時效性上優勢明顯,對于傳統行業媒體而言2~3天的出版周期已經是極限,無法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走一條媒介融合的創新道路是時代的必然要求。
媒介融合是當前的一個熱點詞語,新聞出版領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廣義而言存在技術、經濟、社會或組織、文化和全球五種融合形式。對應的狹義說法則認為,不同的媒介介質的融合,就如我們常常看到的,出版行業與網絡的融合類似,在出版的全流程中融合是大勢所趨。具體到我國的實際,更關注的是狹義上的媒介融合問題,特別是以報紙和期刊為代表的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也稱新媒體)的融合。
(1) 新媒體是隨著互聯網、通信等IT技術發展而產生的媒體形態,如數字圖書館、雜志、報紙、廣播、公眾號、自媒體、直播等,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競爭的開放性和技術更新的高速度,新媒體的迭代速度遠遠高于傳統媒體。
(2) 自媒體是Web2.0時代新媒體的重要表現形式,他改變了媒體和受眾的關系,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傳播,人人都是媒體是自媒體的典型特征,與之相對應的是以快手、今日頭條為代表的自媒體正在挑戰門戶網站的地位。
(3) 行業媒體是專注于某一領域某一行業的媒體,多與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學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4) 融媒體并不是要重新建立一個獨立的媒體,而是要把現有的多種媒體資源,如報紙、期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整合,實現優勢互補,發揮多種媒體各種優勢形成價值升值的運作模式。
五、行業媒體的發展思路
如前所述行業媒體由于自身背景,有著自媒體無法具有的資源和優勢,核心的問題是破除舊有觀念,引入“互聯網思維”。只有認識互聯網,了解互聯網,才能利用互聯網,具體而言有以下思路。
(一)找準自身定位
需要明確媒體自身在行業中的位置,希望達到的行業地位,自身具備的優勢條件。以《信息網絡安全》雜志為例,在2011年以前,刊物以新聞、科普類內容為主,有些廣告客戶,發行量近萬份。而隨著網絡媒體特別是自媒體的崛起,發行量日漸下滑,廣告數量也急劇減少。在經過分析研究后,明確依托于行業主管部門的背景,打造一本以高端學術為主,兼具權威性的高端刊物。
(二)揚長避短
需要行業媒體充分發揮由主管部門或者協會帶來的權威性優勢,對現有資源優化整合。在內容生產方面,要摒棄低端內容,深入挖掘,做足深度,以權威性取勝;在無法確保時效性的前提下,適當減少印刷數量,利用專家資源,開拓會議等經營模式,實現媒體與活動配合,改變原有的以發行廣告為主的營收格局;在網絡應用層面,要努力把線下資源轉換為線上資源,可以嘗試構建自己的自媒體,形成媒體矩陣,走融媒體發展道路。
(三)堅持內容創新,服務好作者和讀者
以《信息網絡安全》雜志為例,在堅持高端學術定位的基礎上,堅持服務讀者的辦刊思路,走開門辦刊的道路。
一方面分析讀者群,確定了以應用系統安全為主要的組稿方向,瞄準信息安全領域迫切需要的前沿技術,傳達貫徹國家信息安全重要方針政策,及時反映國內外信息安全的熱點技術及最新發展趨勢的專業性學術期刊。主要涉及的領域包括等級保護與風險評估、密碼理論與身份認證、安全體系與協議安全、軟件安全與可信計算、網絡攻防與漏洞分析、電子取證與數據挖掘、應用系統安全與容災備份、新技術新應用與新安全。
另一方面,利用增刊和會議等方式組織各種活動加強用戶黏性,《信息網絡安全》雜志主辦的“政府/行業信息化安全年會”在業界享有盛譽,已成為網絡安全領域內政府、行業、學術界有效交流的平臺。《信息網絡安全》雜志主辦的各類活動增進了各方交流,得到了主管部門的認可,為促進我國信息網絡安全保障工作的有序開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015年10月,《信息網絡安全》入選“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成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2017年5月,《信息網絡安全》入選“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成為“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18年8月,《信息網絡安全》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版),成為“中文核心期刊”。《信息網絡安全》被國內三家主要科技期刊數據庫同時收錄,已成為認可度較高的“三核期刊”。
六、結束語
本文首先介紹了以互聯網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的發展態勢,通過翔實的數據論述了新媒體崛起的必然性;進一步,本文介紹了行業媒體舉步維艱的現狀,并指出在競爭激烈的融媒體時代下,行業媒體的發展受到沖擊也是一種必然;最后本文在分析融媒體發展的客觀規律基礎上,結合自身工作實踐,提出了利用物聯網思維改造行業媒體的辦刊思路,并簡要介紹了具體的辦刊經驗,下一步還需對具體的實踐措施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新華網.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EB/OL]. https://news.china.com/zw/news/13000776/20190315/35440439.html, 2019-03-15/2019-11-15.
[2]何方,李濤,王昌度.學術論文網絡優先傳播主要途徑辨析及整合建議[EB/OL]. http://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g2204t0cx4a0mh0x26v0mx0ns615714&site=xueshu_se, 2019-01-15/2019-11-15.
[3]施其明,周文斌,陳曉峰,劉琦.輕量化的現代期刊轉型平臺——OSID的邏輯、功能及發展趨勢[J].中國傳媒科技,2019(1):7-9.
[4]人民網.柳斌杰:高校應為新媒體提供更多優秀人才[EB/OL].http://edu.people.com.cn/n1/2016/0303/c1006-28167043.html,2016-03-03/2019-11-15 .
[5]科技日報評論員.順勢而為,擁抱媒體融合新時代[EB/OL].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129/c1003-30594888.html, 2019-01-29/2019-11-15.
[6]楊海潮,苗新萍.融媒體時代下媒介融合的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EB/OL]. http://www.handmsg.com/page/2019/1006/5720310.shtml, 2019-10-06/2019-11-15.
[7]新華網.全媒體時代 媒體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EB/OL].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1901261035012840.html,2019-01-26/2019-11-15.
[8]華聲在線.融媒體時代 電視媒體的融合發展思考[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849587338262664&wfr=spider&for=pc,2019-01-26/2019-11-15.
[9]張英.“融媒體”時代,我們當抱擁全新的未來[EB/OL].http://opinion.voc.com.cn/article/201901/20190129090821867.html, 2019-01-29/2019-11-15.
[10]互聯網果實.5G時代新媒體趨勢暢想-會有什么翻天覆地的變革?[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44231743 4087782&wfr=spider&for=pc, 2019-09-01/2019-11-15.
[11]陳勇,陳曉峰,郭偉,等.媒體融合背景下群審稿實施路徑探索[J].編輯學報,2019(4):366-368.
[12]謝湖偉,遲迅,黃倩.移動數字閱讀發展趨勢研究(三):從“魔碼”與點讀筆看紙質出版物增強現實應用[J].出版科學,2014,22(2):25-30.
[13]賴武慧.新媒體與自媒體的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EB/OL].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6a3261ae85e489b8eb833644f73760b5318947a18e7f9386.html,2018-10-15/2019-11-15.
[14]新知識新世界.新媒體未來發展趨勢[EB/OL].http://kuaibao.qq.com/s/20191225AZNHUH00?refer=spider,2019-12-25/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