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著名短篇小說作家弗蘭納里·奧康納的代表作品之一《好人難尋》,無論從寫作手法、人物塑造或是思想性主題方面都反映出了她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日趨成熟的特征,并開始形成了獨特的屬于作者自己的奧康納式故事風格。本文擬從這篇短篇小說的主要人物塑造方面對其進行簡要分析以期解讀奧康納短篇小說的獨特魅力所在。
關(guān)鍵詞:人物塑造;視角;宗教
作者簡介:高嵐(1979-),女,漢族,碩士,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02
弗蘭納里·奧康納是美國著名短篇小說作家。最初發(fā)表于1953年可以稱得上是她的代表作品之一的《好人難尋》,無論從寫作手法、人物塑造或是思想性主題方面都反映出了她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日趨成熟的特征,并開始形成了獨特的屬于作者自己的奧康納式故事。奧康納的短篇小說素材主要來源自她生活圈中的人與事以及她從書中或當?shù)貓蠹堧s志中所讀到的報道。在《好人難尋》中,不合者和紅屁股薩米都是以當時新聞報道的故事為藍本創(chuàng)作的人物。這種取材于真實生活,繼而加以創(chuàng)作而形成的獨特風格是奧康納小說的一個獨特之處,吸引著無數(shù)讀者在真真假假的故事中領(lǐng)略到屬于奧康納故事的獨特魅力。
《好人難尋》是一篇讓人讀過一遍便難以忘記的,甚至可以說是有些“怪異”的短篇小說。奧康納在這個故事中對人物的處理與塑造再一次強化了她對人類墮落的看法。簡而言之,這個故事描述了三個逃犯殺害了一個普通正常的美國家庭的故事。故事的高潮部分是,奶奶在臨死前經(jīng)歷了頓悟,她接受了這份禮物,并獻上了恩典。然而,導致這一高潮的事件卻引起了人們對這個故事的極大興趣。故事中的出場人物包括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的一家五口、塔樓的老板及老板娘以及三個逃犯。雖然奧康納主要刻畫了奶奶和不合者這兩個人物,但其他人物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也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縱觀整篇小說,所有出場人物主次分明,個性鮮明,對話語言生動,這正是這篇短篇小說的魅力之一。《好人難尋》的人物塑造沒有因為短篇小說的篇幅限制而打折,卻正因為篇幅有限而顯得更加生動鮮明。
在小說中,奧康納濃墨重彩地塑造了奶奶和不合者這兩個令人難忘的文學形象。首先,在小說開始時讀者就能很快從故事的敘述中意識到奶奶是一個自私而擅于操控別人的人。每當有什么事違背祖母的意愿時,她總是設法通過隱晦的手段去操控別人以達到使別人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做事情的目的。在故事開始,讀者便被告知奶奶不想去佛羅里達,她想去田納西。不過,讀者在作者的敘述中會注意到,奶奶從不直接或?qū)剐缘剡@樣做。她的風格總是有點微妙。她想讓她的兒子貝利改變度假的目的地時,不是說“我想去田納西”,而是試圖用一個罪犯逍遙法外的新聞報道報告嚇唬他,說應該帶孩子去田納西,從側(cè)面暗示貝利,想要使其內(nèi)心充滿內(nèi)疚感——罔顧孩子們的生命安全,“有個自稱‘不合者的逃犯從聯(lián)邦監(jiān)獄越獄了,正往佛羅里達去。你讀讀這段,看看他對這些人做了多少喪盡天良的事。你倒是看呀。我才不會帶上自家孩子往這種罪犯逃竄的方向去呢。要不怎么對得起我的良心?”故事中類似的場景多不勝數(shù),比如,她明知道貝利不喜歡她旅行時帶著貓,她卻偷偷將貓藏在籃子里帶上車,后來在一系列巧合中引發(fā)了那場車禍。在途中,當奶奶想要去看她記憶(錯誤地)中那個舊種植園時,她知道貝利不會同意這么做的。她又一次故伎重演,她慫恿孩子們讓他們?nèi)退_成目的:“‘宅子有暗格呢,她狡黠地說道,明知這是信口開河,卻又希望自己講的是實情,‘據(jù)說謝爾曼殺到這兒來的時候,這家人把所有銀器藏在了暗格里面,再也沒人找到過……”
讀者對這位奶奶的另一個印象是,她認為自己是位淑女。作為一個淑女,對她來說,是和過去的生活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的。她想到了舊時南方的女士們。這意味著做一位上流社會的淑女還有一件事:這和你的血統(tǒng)有關(guān),和你出生在什么樣的家庭里有關(guān)。對奶奶來說,做一個“好人”就等于出身于正派家庭,行為舉止表現(xiàn)得像個淑女(或紳士)。在奶奶自己的心目中,她當然是個“好人”,她所屬的社會階層的所有人也都是這樣。但是當她在面對逃犯不合者時,她的所有這些想法卻顯得如此不合時宜:“‘聽我說,老太太簡直要扯破嗓子了,‘我知道你是個好人。你一點兒不像普通人,我知道你肯定出生在好人家。”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受人尊敬的“女士”,宗教將在她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她可能真的相信“如果你祈禱,耶穌會幫助你”,正如她所說的那樣。根據(jù)她的觀念,一位受人尊敬的女士應該相信仁慈的上帝。但她的信仰似乎并不深奧。她可能不明白上帝怎么會讓這樣可怕的事情發(fā)生在她身上,她這樣一個好女人身上。這也許就是為什么當她喊“耶穌,耶穌”時,聽起來“好像她在詛咒”。歸根結(jié)底,她并不是一個特別令人欽佩或虔誠的女人。事實上,她似乎是一個小氣,膚淺,有點自私的女人。不過,讀者很難認為她是個壞人。她更像是一個有缺陷的、滑稽的、有點可憐的人。奧康納在刻畫她的時候沒有那么多愁善感,而是更注重描繪出她的缺點。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特別喜歡她,而是傾向于為她感到難過。
在小說結(jié)尾處,小說這樣描述到:老太太突然清醒了一下,她看到湊在自己面前的那張臉扭曲不已,像是快哭出來了,就低聲說:“哎呀,你是我的兒呢,你是我的孩子啊!”她伸出手,摸到他的肩頭。這是宗教中的恩典時刻嗎?但奶奶的性格很難和宗教中的恩典相聯(lián)系。奧康納認為,恩典應該是一種突然的、奇跡般的、凡人受之有愧的東西,而不是它所作用的人所產(chǎn)生的。當祖母暫時拋開她關(guān)于“善”和宗教以及“做淑女”的膚淺觀念,做一些完全不符合自己平時性情與性格的事情時,她才變成了一個“好”女人。這突如其來的轉(zhuǎn)變是故事的焦點。奶奶看起來不像是那種會把愛獻給殺人犯的人。但這并不是反對“恩典時刻”理論的有力論據(jù)。沒有理由認為她最后的手勢只是最后一次試圖操縱不合者時所做的不合時宜的動作。事實上,故事中很多描述都與這種解釋相矛盾。盡管如此,讀者也不能根據(jù)故事中的其他任何東西來為祖母的恩典時刻辯護。讀者如何解讀故事的結(jié)局,取決于讀者是否認同作者奧康納的宗教觀。也有評論家把祖母的手勢當作是一個優(yōu)雅的時刻,而不是做虔誠象征的解釋。關(guān)于恩典時刻,歷來評論家和讀者都有自己的解釋。這可能是人們繼續(xù)閱讀《好人難尋》的原因之一。
小說中另一個主要人物就是一名自稱不合者的逃犯。不合者是一個神秘的逃犯,小說中并未明確地向讀者交代他之前究竟犯了什么罪,被判了什么樣的刑罰。只是在他與奶奶的對話中,讀者了解到,他被控謀殺了他的父親,并被判入獄,但他始終不承認自己殺了父親。在奶奶他們一家人剛遇到逃犯時,在他們的交談中,不合者稱他的父母為“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人”,并說他的“爸爸有顆金子般的心”。在這里,讀者無法確定關(guān)于他殺死他父親的說法是真的還是錯誤的,他是有罪的還是無辜的?他在諷刺他的父母嗎? 真相似乎撲朔迷離,因為不合者說他不記得他為什么被送進監(jiān)獄。他曾努力試著回想起,但他“直到今天還沒有回憶起”。另一方面,當奶奶問關(guān)于他的弒父案是不是一個錯誤時,他也告訴祖母不是。讀者會感到奇怪,為什么指控不可能是一個錯誤?不合者知道這不是一個錯誤,因為“他們有我的判決書”。后來,他把自己比作耶穌,從來沒有犯過罪。不合者和耶穌的區(qū)別在于“他們”可以證明他(不合者)犯了罪,因為他們有關(guān)于他的判決書:“他和我一樣,只不過他沒有觸犯刑法,而他們證明我犯了罪,只因為他們有我的判決書。當然,他們從沒把判決書給我看。所以我現(xiàn)在要自己來簽署。”從不合者的話來看,他幾乎不相信自己犯了罪,盡管似乎有證據(jù)表明他犯了罪。
不合者將自己描繪成一個受害者:他因為一個他不明白的原因而受苦受難。但矛盾的是,他也從不否認犯罪,也從不否認判刑書是他犯罪的證據(jù)。簡言之,他拒絕說他是被錯判的。他對他坐牢的原因的解釋似乎在表明,他好像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他只是不知道那是什么,也不知道他為什么受到懲罰。不過,小說中也提到,盡管他聲稱沒有看過報紙,但他確實說,監(jiān)獄里的一名醫(yī)生告訴他,他殺死了他的父親。但他也確實否認自己做過這件事。不管他是否殺了他父親,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很難相信這個不合者是無辜的。他以如此隨意的方式殺害了奶奶的家人,似乎他已經(jīng)習慣了殺人。讀到故事的結(jié)尾時,讀者更傾向于相信他做了很多壞事。不合者說:“……你也沒什么可做的,只能好好享受僅有的這幾分鐘,盡可能用最好的方式離開——殺人放火燒房子都行,別的壞事兒也行。沒有樂趣,只是干壞事。”他幾乎是在號叫了。這聽起來好像不合群者曾經(jīng)犯了很多罪,而他犯罪作惡的原因是因為這是他生命中唯一能給使他快樂的東西。又或者他認為殺人沒有任何問題。可能是他覺得自己不應該受到懲罰,因為他認為任何罪行都不應該受到懲罰。他沒有內(nèi)疚感,他需要內(nèi)疚感,這樣才能使懲罰對他來說是正確的。他只知道他不喜歡懲罰,因為懲罰讓他很痛苦。這可能就是“遺忘”的意思。他可以忘記他所做的一切,因為這對他無關(guān)緊要。這對他來說并不重要,因為他不覺得這是錯的。
縱觀全文,《好人難尋》是一篇耐人尋味的短篇小說,在其有限的篇幅內(nèi),作者弗蘭納里·奧康納用兩個生動而個性鮮明的人物向讀者講述了一個奇異又深刻的故事,作者運用在這篇小說中的眾多的成功寫作手法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謂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弗蘭納里·奧康納,于是.《好人難尋:奧康納短篇小說精選集》[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楊紀平.《走向和諧:弗蘭納里·奧康納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3]杜志卿,張燕.試析奧康納《好人難尋》的荒誕主題[J].華僑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02).
[4]劉勝.重拾信仰──淺析奧康納的小說《好人難尋》[J].滁州學院學報.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