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體性教育成為當今素質教育的主流,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但是在很多高職院校的英語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都未得到充分發揮,甚至出現了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現象。本文就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原因和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職英語;學生主體性;缺失
《國家新英語課程標準》(2003)在關于“教師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中提出:“在教學過程中要首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氣氛?!备呗氂⒄Z教學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要讓學生具有“學會學習”的能力,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建構學生開發、培養和提高的過程。然而,在很多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學生受到傳統的教育思想的影響,他們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都未得到充分發揮,甚至出現了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的現象。本文就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原因和對策進行探討。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原因
(一)學生方面
1.缺乏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受傳統學習習慣的影響,我們的學生習慣于老師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教學活動中觀察問題、思考問題、溝通合作能力較差,常常處于一種被動、聽令式的狀態,自主性學習能力差。
2.缺乏英語學習的能動性。部分高職學生是因為高考失利進入高職院校,心情壓抑,自信心受挫,自卑心理較重,在英語學習中怕丟臉,從而英語學習中選擇閉口不言;還有些學生破罐子破摔,本來就差,無所謂態度,混過去就行,更不會去積極學習英語了。再者,高職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薄弱,表現在詞匯匱乏,發音不準確,語法看不懂,這些都導致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興趣淡淡,從而也讓他們失去了英語學習中的創造性。
(二)教師方面
1.教學觀念陳舊。部分高職英語教師認為教學就只是“教”,完全忽視了學生的“學”。他們在教學中,采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學生一直處于被動聽講狀態,從而失去了他們的主體性。此外,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交流,甚至是不交流,也導致他們之間產生了心理距離,學生也就不能積極地、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而這些都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2.教學方式單一。在我國,很多的高職英語教學方式仍然是“滿堂灌”的單向教學方式:教師主講,學生主聽。英語課堂成了教師的獨角戲,教師成了這場戲的唯一主角,學生成了臺下的觀眾。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完全沒有話語權,處于被動地位。實際上,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是各種學習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3.教學評價方式單一。目前,在大多數的高職院校里,大學英語為考試課,其中期末成績占到百分之六十或百分之七十,平時成績占到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平時成績組成部分為考勤、平時作業完成情況和課堂表現。因為平時成績比例較小,很多學生并不重視。而這種評價方式只是突出了評價的選拔與評優功能,忽視評價對學生的幫助與激勵功能。其次,評價內容也不合理,考試題目內容多為課堂上的原題或者課本上練習冊上的原題,還停留在對學生記憶力的評價方面,忽略了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評價。
(三)教學組織方面。
目前,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地點都是固定的,使得教學組織形式相對單一,過于死板。而實際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的生源參差不齊,英語水平差異性很大,如果采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能動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語課堂教學,更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缺失對策
(一)學生方面
1.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自主性意識。英語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從而激勵其自身主體意識。學生只有在英語學習目標和自己的生活目標一致的情況下,才會認真地、積極地對待英語學習,把它劃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意識也就慢慢滿培養出來了。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多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內容與將來他們可能從事的職業聯系起來,讓他們深刻的人事到此刻的英語學習是非常有意義的,對他們未來的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當好引導者的角色,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意識。
2.尊重學生情感體驗,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大多數高職學生英語成績差,英語學習中常常會有畏難、焦慮、自卑等不良情緒,嚴重地影響了英語學習的有效性。英語教師在課堂中提問時,應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人需求與個人情感,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具體的教學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采用富有情趣的教學方法,緩解或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學生創造適宜的心理氛圍,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這對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教師方面
1.轉變教學觀念,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教學應該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組成的,后者更為重要。然而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的“教”被認為是整個英語教學的重心,學生的“學”被忽視了,隨之被忽視的就是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在高職英語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英語學習。此外,教師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教書匠,還應向學生講授為人處世的道理和主動學習的可貴品質。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對課本知識的講授,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明確學習任務,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根據自己的需求,結合學習內容,自己獨立地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此外,教師應該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想說、勇于說。
2.更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英語實質上是一門用來交際的工具。學生需要對英語進行不斷地學習,并付諸實踐,才能逐步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過去的教師“滿堂灌”的單向教學方式已經不能不能適應現代的高職英語課堂。英語教師應不斷改變教學方法,根據每堂課的教學目標和課型,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比如,在英語的聽說課上,為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可以采用“雙向互動法”。首先,教師播放錄音,引導學生完成聽力任務。教師再根據聽力內容與學生進行交流,提問,學生也可以對聽力內容中沒有聽懂的進行提問,一方面檢查學生做的練習答案,另一方面又可以強化聽力理解能力,真正達到提高聽力理解能力的目的。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情景模擬法”,讓學生對聽力內容進行模仿表演,這樣生動的教學情景激勵著同學們積極主動地去了聽力內容,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在生動有趣的教學環境中學到了知識。
3.使教學評價方式多樣化,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大多數高職學生的英語成績普遍較差,缺乏英語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提高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積極性,改變傳統的“唯分數論”,不再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全部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尺,因此可以加大期末成績中平時成績的比重;而在平時成績中,又可以加大學生的課堂表現比例,并加入學習任務完成情況一項。其次,評價內容方面我們要減少死記硬背的題,讓內容更具有靈活性,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評價。最后,教學評價方式除了筆試,我們還可以根據學科特征,增加口試,使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三)教學組織方面
改變教學組織形式,實施分層教學。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參差不齊,學生在英語基礎、生活經驗、學習能力、學習成就感、學習方式、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各種程度的差異。而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實行的是“一刀切”,沒有尊重學生們的差異,不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因此,我們可以改變這種教學組織方式,進行分層教學。在備課時,根據不同的層次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讓差生掌握教材基礎知識,中等生學會適當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優生拓寬視野,發展思維,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需求,盡可能給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機會,使學生人人有興趣,個個有所得,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充分的發展,圓滿地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后環節,可以通過調整作業難度、作業數量等方式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
三、結語
我國當代教育家劉佛年先生認為人的一生中有兩種能力很重要,一是叫自學能力,而是獨立工作能力。隨著全球國際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要趕上國際化,信息化時代的步伐,進行終身學習、自主學習成了一種必然趨勢。而對學生主體性的培養和發揮是關鍵。新世紀的發展要求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這也給我們的高職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實現學生“學有所樂,學有所得”的目標,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使他們的語言思維能力不短積累和增衍,在工作中靈活運用,我們英語教師唯有不斷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家新英語英語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周敏.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教學與管理,2005(04).
[3]周波.三十年來我國學生主體性研究的反思[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作者簡介
李婷(1985.11—),女,漢族,湖南永興人,研究生學歷,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