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瑋
摘 要 愛國主義不僅是中華民族歷經滄桑孕育出的民族精神核心,也是新時代國家發展在面對國際形勢發生前所未有之大變局的內在動力,更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保證。基于此意義,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育不僅事關個人發展,更與社會發展以及國家發展密切相關。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面臨國內外形勢的全新挑戰,因此,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愛國主義情懷實效性就成為應有之義。
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愛國主義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5.035
Abstract Patriotism is not only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in the face of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t is also the ideological guarantee for adhering to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is sense,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is not only related to pers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posi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riotism
0 前言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最根本、最永恒的主題。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內在精神動力,貫穿了過去90多年來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記錄下了中華民族滄桑巨變的輝煌篇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在改革開放實踐不斷深入的過程中,在追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上,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思想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培養什么人”的問題,“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環節,更應把愛國主義情懷培育擺在教育的重要位置,發揮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這個“主陣地”的作用,自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愛國主義情懷培育的實效性。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愛國主義情懷培育的必要性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必須將個人命運同國家命運相聯系,將愛國情自覺融入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中來。將愛國口號化為報國實踐,必然需要正確理論的指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1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新使命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重大政治任務。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始終將愛國主義作為一條主線,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正確政治立場,始終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把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屬性看,任何一個階級社會中都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內容,但各階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都只反映著本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可以為各個階級所服務。社會主義制度辦學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為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所服務,它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并將其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方方面面,努力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服務。此外,國家并非抽象的概念,它是由社會制度所反映出的具體社會形態,這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愛國和擁護社會制度是相統一的。近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此,愛國必須同愛社會主義相一致。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擔負著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的深刻實踐。當下,新時代青年既處在人生的“拔節育穗期”,又處在國家發展關鍵時期,他們將見證將親歷更將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愛國主義情懷恰恰能夠將個人與國家緊密相聯系。而如何使愛國主義真正內化于心?面對黨和國家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就是要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對新時代國家發展進行深入了解和感悟,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將愛國主義從口號變為行動,自覺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當中。
1.2 新時代國內外環境蘊藏新挑戰
首先,從國際環境這一維度看,伴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國家安全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政治安全和國防安全,意識形態安全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軟實力”,已然獲得與“硬實力”相提并論的重要地位。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再輕易進行硬實力的較量,更多精力都投入到意識形態斗爭領域當中來。多年來,一些西方國家一直堅持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不遺余力地向我國推銷其政治理念和價值觀念,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憲政民主論、“普世價值論”等錯誤思潮不斷興風作浪。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別是近些年來,這些錯誤思潮明顯帶有更多的向青少年輸出的傾向,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對于國家制度、國家發展以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與判斷。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話語權,通過加強愛國主義情懷培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從國內環境這一角度看,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他們具有更加獨立的思維,潛在更多個性化的追求,接觸更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善于打破傳統與常規等,但也正是這樣為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帶來了不小挑戰。例如,中國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使得青年人能夠隨時隨地了解掌握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和發展成果,這本身是激勵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前進的動力。但是一方面因為忽視對于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懷教育的加強,另一方面因為某些西方國家善于打著民主自由價值觀的外衣蒙蔽人心,導致青少年非但沒有能夠明白身兼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任,反而盲目推崇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履行好愛國主義教育主陣地這一職責,把愛國主義情懷教育始終作為一條主線,激發青年大學生愛國報國熱情,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感,自覺積極投身到國家的發展和建設中來。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提升愛國主義情懷培育實效性的路徑分析
2.1 增強教學方法的吸引力
科學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完成任務的關鍵環節,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側重于理論的講授與灌輸,這不僅與當下大學生主體性逐漸增強的現狀不符,與高等教育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實踐育人的理念也不相契合。因此,增強愛國主義情懷培育的實效性首先要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增強其對青年大學生的吸引力。首先,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首先要做到將每一位學生視為平等主體而非說教對象,在不觸及原則的條件下尊重學生所提出的不同觀點及看法,不回避學生提出的問題,更多以平等交流甚至辯論的方式達到觀點的統一。其次,注重課程的實踐環節建設和實施。授人魚不如授人漁,與其直接將理論拋出,不如通過設計實踐環節讓學生在反復實踐中得出他們的結論。加大實踐學時在課程考核中的比重,依照教學目標及任務,精心打造與愛國主義相切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并讓其有收獲感。
2.2 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感
愛國主義精神歷久彌新,在培育愛國主義的過程中具體內容的選擇既要尊重歷史,又要結合當下,體現愛國主義的時代氣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在內容上也應當體現出時代特點,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成為凝結、激勵廣大青年學生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新鮮動能。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尊重和傳承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這是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育的深厚土壤;弘揚愛國主義,必須把個人發展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國情教育相互聯系,使青年大學生深刻明白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相一致,這是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育的內在養分;弘揚愛國主義,必須堅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善于從不同文明中汲取先進文化和發展智慧,這是青年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培育的健康環境。
2.3 增強教學主體的感染力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一論斷說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愛國主義情懷培育中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是最積極的主導因素,教師在課內外所體現出的愛國情更能夠引發學生們對于愛國主義情感的共鳴,因此增強教學主體的感染力也是提升愛國主義情懷培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做到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品、提升素質,為學生樹立起良好榜樣,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沈壯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3] 張耀燦,徐志遠.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4] 辛向陽.習近平愛國主義思想探析[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1).
[5] 吳海江,包煒杰.全球化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話語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2017(02).
[6]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新使命[N].光明日報,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