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引弟
摘 要:核心素養的養成有賴于學科教師的指引和訓練,小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通過文字理解與運用、思維與聯想引導、欣賞與創造、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四個教學策略進行培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小學生的核心素養形成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課本為教學基礎,加強小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從而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達到快速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 引言
在現代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各學科教師的引導,小學語文的學習中,閱讀對學生各方面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樣,閱讀對核心素養的培養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教學意義。
二、 語文核心素養的含義和構成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含義
關于核心素養的含義,現代教育界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語文核心素養就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的處理語文問題的能力”,而有的學者認為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是“以語文學習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達到課內外知識的結合,并在知識整合的過程中總結經驗,從而提升綜合能力,并將這種能力應用到以后的生活實踐中”,還有學者認為語文核心素養是“以聽、說、讀、寫為基礎,以情感表達、加強理解、快速學習為目標的一種適用于社會實踐的交流能力”。通過對不同學者意見的分析和總結,筆者將語文核心素養定為: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之上,進行課內拓展和課外延伸,并將課內外學習內容和社會實踐完整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并能將其應用于未來的學習和實踐中。
(二)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
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語文核心素養的構成包括四個方面,即文字的理解與運用、思維與聯想引導、欣賞與創造、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文字的理解與運用”是指學生通過語文基礎學習,逐漸掌握傾聽、表達、閱讀、寫作等必備能力,并在掌握文字基礎以及說話技巧的基礎上,完整地使用文字進行溝通。現代教學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字理解與運用能力,以便更好地學習其他學科。
“思維與聯想引導”是指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將已有知識進行思維融合,并將學習到的思維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現代教學中,常用的培養思維的方法是批判接受教學法。批判性思維能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并站在有別于作者的角度理解問題。學生要在教師講解以及理解作者的基礎之上,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并敢于對教師和作者的想法提出質疑。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以寬容的態度接納學生的質疑,以便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欣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閱讀和理解文章的同時,對文章進行解析并欣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小學語文的欣賞教學主要通過閱讀課內外的優秀讀物、古詩詞等。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領略文本的寫作精華,并學習文本精練的語言,從而體會到文中的情感抒發,為學生的創造與創新提供素材。
“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了解我國古代人民留下的民族文化。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弘揚高尚的道德精神、展示豐富的藝術形式以及許多優秀的手工技巧。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基石,只有注重傳統文化,民族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不忘根本。學生閱讀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讀物能夠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并了解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三、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作用
(一)能夠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
“文化底蘊”主要由人文素養、文化積累和文化情懷三方面組成。“人文素養”主要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任何生命形式的基本素質;“文化積累”是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探究形成的知識體系,注重的是知識的融合性和全面性,并強調知識的延展性。而“文化情懷”則是在閱讀與知識積累過程中,形成對不同文化的包含與接納能力。大量的閱讀能夠增加學生的文化積累,讓學生產生文化情懷,從而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例如,在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下冊《月是故鄉明》的學習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對“故鄉”的閱讀,讓學生感受作者眼中故鄉的月光,從而體會作者的故鄉情懷,領會作者的情感抒發。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經過大量的閱讀訓練而形成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促進作用,還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溝通能力有重要意義。在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閱讀被列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首要方法,它是提高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學生在養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后,能領悟作者心之所想,并能深層次挖掘文本信息。在閱讀理解得到提升后,學生能產生閱讀興趣,并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
(三)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新的教學指導中,教師重點關注小學教學過程中愛國情懷的培養。小學生作為新時代的旗幟、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有責任和義務愛護我們的國家。當然,在新的教育理念中,愛國情懷不僅指保衛祖國、維護祖國安全,還包括奉獻精神、社會責任感以及對黨和國家和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小學課本中,很多內容都是對愛國情懷的描寫,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以國家遭受入侵為背景,介紹侵略者的惡行。教師在授課前,可以為學生普及歷史知識,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從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懷,并在以后的學習中自立自強,勇敢承擔起國家偉大復興的責任。
四、 以核心素養為指導的教學策略
(一)立足教材,拓展課外閱讀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都是針對各個時期小學生的認知程度而設定的。教材內容涉及面較寬,包括寓言故事、詩詞、小說、散文等;涉及的知識學科有自然科學、道德與品質等學科,并增加了社會實踐與生活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語文課本的知識結構非常完整,涉及內容非常全面。教師可以把握語文課本中的基礎內容,從多方向、多角度進行挖掘,以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例如,在小學語文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的課文《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中,主要介紹了什么是納米技術,并舉例說明了納米技術的現實應用和重要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課文中的關鍵點,讓學生感受到身邊的科技,從而促進學生的科學教育培養。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適當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引導學生了解更多的科技成果,讓學生感受到高科技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在課內知識學習和課外知識探索的過程沖,學生的核心素養會得到顯著的提升。
(二)注重思維方式的引導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結合閱讀進行教學、理解課內外閱讀核心、掌握閱讀內容,還要幫學生帶入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作者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其中,邏輯思維和發散思維為主要培養對象。在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課堂的整體氛圍,盡量讓學生處在放松、自由的狀態下,從而促進學生大膽發言、互相辯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深究疑問,提倡學生在科學的思考方式下進行探究,避免盲目追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以一己之見阻礙學生的想法和意見,要帶領學生進行多角度思維。例如小學語文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藤蔓的細節部分,并講述了爬山虎是如何攀爬的。教師可引導學生聯想其他帶有藤蔓的植物,并分析它們的攀爬過程是否一樣,由此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總結爬山虎藤蔓的爬行過程,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
(三)提升欣賞與創造能力
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并能夠激發學生的模仿與創造力。在小學語文的教學材料中,有很多閱讀是展現悠久的名勝古跡的,有描寫身邊季節之美的、有抒情歌頌先人偉大創舉的,還有聯想與思考的。在這些文章中,教師應找到課文主題以及寫作特點,從而引導學生用欣賞的眼光對待每一篇文章。例如,在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鳥的天堂》描寫中,作者對尋找目的地過程中的環境和風景做了細致的介紹,并在最后生動地描寫樹林中鳥的數量。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聯想,體會作者口中的自然環境,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播放鳥群鳴叫的聲音,讓學生從聽覺上感受作者描繪的內容。最后,對課文描寫做欣賞,感受作者的語言運用。在欣賞過后,教師需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模仿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寫作創新。
(四)注重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
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有賴于學校的教學引導。小學教材中,許多文言課文、古代故事、詩詞歌賦等都是傳統文化學習的主要途徑。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分析課文內容,并為學生找到更多的課外相似讀物,以便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并領略傳統文化獨有的魅力。例如:小學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將相和》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們講解當時的歷史環境和背景,從而幫助學生們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們感受到先人們的優秀的品德。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們推薦《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等相關讀物,讓學生感受歷史文化,體會古人的智慧。教師在鼓勵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還要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社會中,為傳統文化賦予時代精神。傳統文化需要中華民族的尊重和弘揚,具有現實意義。
五、 結束語
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在長期的閱讀基礎上日積月累。教師在教學方法實施的過程中,還要考慮小學生的基礎水平、心理特征等狀況,并為小學生提供相適應的讀物。在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階段,學生能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積累更多的課外知識,從而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曉彬.加強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摭探[J].成才之路,2019(19):76.
[2]陳秀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式的改革實踐[J].基礎教育研究,2018(2):34,36.
[3]徐光華.緊緊抓住教學關鍵 著力培育核心素養: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初步探索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5):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