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娜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的動力,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稟賦。在當代社會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創新才能使人進步,創新才能使人變強,創新才能使人勝利。而創新在美術教育中起到了無比重要的意義,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出: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的培養,采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動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創新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和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推動創新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才能讓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本文結合自己在實踐教學中的事例來闡述創新在美術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美術教育;創新;發散思維;作用
美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它對陶冶情操,辨認美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而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教育制度創新的重點是課程創新,對于創新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讓教育創新成為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它在每一個學科里面都應該提倡和發揚,而美術教育的創新尤為重要,它被公認為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在美術教育的教與學中,教師必須選擇能夠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易被學生接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成就感,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以及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在現實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地欣賞優秀作品,儲存豐富的美術形象圖片,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鼓勵學生去探索和創造,發掘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潛能,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循循善誘,才能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新在農村小學美術教育的現狀分析
目前,中國的整體美術教育的創新力度依舊不夠,特別是城鄉教育分布不均,大城市的教學資源無論是師資還是設施條件都很充足,而農村的美術教育資源卻嚴重缺乏,農村的大部分學校不重視美術教育,對美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美術課可有可無,只關心主科文化課分數的高低,忽視了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加上師資力量薄弱,教學環境設備差,缺乏多媒體教室,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落后、古板,上課形式單一不活躍,比較死板,好多老師給學生上課,直接是在黑板畫一個物體,讓學生照著畫,或者是打印框架讓學生直接涂顏色,長期以往導致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缺失,甚至有些學校的學生根本沒有上過美術課,何談農村美術教育的創新?
二、解決創新在農村小學美術教育中缺失的方法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是提高學生繪畫創作能力的關鍵,只有學生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上美術課時才會積極主動,善于思考。關于如何激發興趣,筆者認為可以做到以下幾點:1.可以事先和學生談話,要對這門陌生的學科充滿信心,相信這門學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會對這門學科產生積極期望;2.給學生定一個小目標,在學習開初,確定小的目標,學習目標不可定的太高,根據學生能達到目標的能力開始,不斷進步會提高興趣的激發;3.培養學生的自我成功感,以培養直接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取得一個小成就時,就進行一個小獎賞;4.教導學生了解學習目的,間接建立興趣。記得有一次,筆者在二年級上美術課《水果大聚會》,采用了富有吸引力的小故事導入課題,先激發學生想要往下學的欲望,然后帶領他們先欣賞書本上其他小朋友的優秀作品,通過講解水果寶寶的形狀、神情和樣子來引導學生發現不一樣的特點,并啟發學生水果寶寶可以做什么有趣的事情,接著筆者再來示范繪畫幾個形象不一的水果寶寶,發散他們的思維火花,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看得多了,積累多了,下筆自然胸有成竹。后面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討論,獨立想象和創作,要求每個小朋友的作品都要與眾不同,繪畫結束后小組進行互評,師評。通過全班投票的方式選出優秀的作品,并且獎勵他們,以此來鼓勵學生繼續保持力爭上游的狀態。
(二)發散思維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多個角度看問題,來尋求到多種想法,觀點,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想象,從而產生多條思路,并且使多條思路向外拓展,形成多角度的思維空間。另外相關聯想也是發散思維的重要方式,通過一件事物來想到彼物,比如,看到大海,會聯想到什么?海里面有魚,有各種各樣的魚,還有各種各樣的植物,各種各樣的珊瑚……
開發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讓學生充分去想象和創造,是至關重要的。筆者在上《我的杯子》美術課時,課前先提問學生:“同學們,在你的印象中杯子都是有哪些形狀呢?”有學生回答了橢圓形的、棱形的、圓柱形的……這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形狀。筆者接著對他們說:“除了這些常看到的杯子形狀,能不能自己想象一個與眾不同的杯子?比如三角形的、心形的、方形的,六邊形的,這些杯子還可以長著山羊的角,兔子的耳朵,杯子有不同的表情,等等。”一經筆者的引導,那節課學生們繪畫出來的杯子真是豐富多彩、各式各樣,像欣賞了一大間的“杯子店”。
(三)循序漸進
一般的教學原則都強調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期待不可一夜“成龍成鳳”,需要在平時課上的指引和積累。在課堂上不是要把所有重要的東西都選擇好了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去體驗印象深刻的事物,再進行思維的轉換,從單向思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培養他們的多向思維,發揮美術教育對想象力、創造性的重要作用。
(四)培養意識
在培養學生創新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每一個學生在競爭中都要強化自己的創造意識,要敢于標新立異,具有對事物應有敏銳的洞察力,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不斷進行自我提問為什么。并且用創新去解決問題,同時,還要大膽假設,要敢想、會想,不要被思維所禁錮,應跳出思維的局限性,創新便會變得簡單多了。另一方面,具有創新意識的同時還要培養科學意識,二者相結合,缺一不可,用科學的角度去發散思維,去思考解決問題,擴大自己的認知面,才能不斷的創新。
(五)鼓勵探索
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藝術教育它有個特點就是不強迫,而是通過藝術活動來調動學生的興趣,打動學生的感情,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的美,更要利用藝術的美去喚醒學生的創造力,鼓勵他們勇于去探索。上美術課時,筆者時常要求學生在放學路上撿形態各異的石頭、各種各樣的樹葉,搜集家里的廢紙板、鐵線、紐扣、早餐吃剩的雞蛋殼,生活中能利用的東西都可帶來學校,引導他們利用剪、撕、貼、畫等方法把這些材料進行創作,廢紙板可創作成多種功能性變形機器人;用水粉在石頭上創作繪畫;用樹葉、紐扣、雞蛋殼等綜合材料粘貼并繪畫出來的一個形象人物;利用鐵線配合顏料可創作出一幅抽象畫;學生漸漸地發現原來生活中好多東西是可以進行創新的,筆者鼓勵了他們對生活探索的興趣,對美術創新的信心。
創新在農村美術教育中的作用猶如一股生機勃勃的清泉,失去了創新,農村美術教育就是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水”。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沒有創新就意味著停滯不前,沒有創新就無法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得勝利,因此,筆者認為一定要重視農村美術教育的創新,農村學校的每個地方可結合當地的特色來開展特色農村美術教育創新,制定出一套適合農村美術教育的創新方法。一是可借助地方歷史文化建設校園文化;二是可借助周邊的風土人情來陶冶學生情操;三是可借助天然地理來豐富學生美術資源。所以,農村的美術教育需要具備一定革新能力的教師,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循序學生的漸進,培養學生的意識,鼓勵學生的探索,農村美術教育的創新才有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