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遼寧省作為我國體育大省之一,校園足球工作既是遼寧省教育事業和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足球運動項目發展水平的基礎。校園足球布局科學與否直接關乎校園足球的發展問題。本文以遼寧省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布局現狀為基礎,研究校園足球在布局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希望以此為切入點更好地促進遼寧省校園足球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布局優化
2015年3月,國務院發布《中國足球發展改革總體方案》,2015年7月教育部全國足球領導小組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校園足球活動在全國展開。遼寧響應國家號召,在全省中小學大力推進校園足球活動以來,遼寧校園足球開始在全省布局,校園足球活動開展有序進行。
一、遼寧省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布局現狀
依據《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和《教育部等6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精神,教育部辦公廳從2015年開始連續開展了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及試點縣(區)遴選工作。
截至目前,遼寧省共有1120所學校和1縣(法庫縣)、6區(大連市金州新區、沙河口區、沈陽市和平區、撫順市新撫區、丹東市振興區、鞍山市鐵西區)被認定為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和試點縣(區)。
從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布局上看,遼寧省的思路是以先進帶動后進,分梯度分層次的展開校園足球布局。被譽為“足球城”的大連市是遼寧省校園足球重點示范城市,現已形成181所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2個國家校園足球試點縣的發展規模,位居全省前列。作為國家首批校園足球布局城市的沈陽,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的較好,足球后備人才培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目前沈陽市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達到183所,位居全省第一。此外,全省排名最后兩位是錦州市和阜新市,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數量分別為49所和46所。從分析中可見,國家級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更加突出重點城市,將優勢資源放在重點城市上。
二、遼寧省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布局存在的問題
總體上看,遼寧省雖然從整體層面對戰略布局進行了規劃,但具體的實施內容卻沒能較好的體現出來,特別是負責的部門分工仍然還不夠具體。因此從各個層級來看,出現了科學性較差的情況。
遼寧省14個城市,校園足球發展整體狀況良好的僅有沈陽、大連、鞍山,這3座城市之所以發展較好,主要與經濟發展水平和足球基礎有關。而其他11座城市校園足球發展狀況較弱,城市尚且如此,對于有些鄉鎮的足球特色學校來說,發展狀況更是不盡如人意。
三、遼寧省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布局優化原則
根據布局優化理論,提出以下基本原則:均衡性原則、標準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和鼓勵性原則。
(一)均衡性原則
均衡是指地區間的平衡發展,它有賴于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由于遼寧省各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制約了校園足球的均衡發展。如果相關管理部門只側重某一地區的發展,而由于落后地區的阻礙作用,整體地區都不會得到均衡發展。根據實地調查過程中也發現了遼寧省東部、西部、南部、北部地區巨大的經濟差異和校園足球發展的差異,突出沈陽、大連的帶頭作用,彌補遼陽、阜新等校園足球弱勢城市的短板。
(二)標準性原則
有了統一的標準,相關管理部門就有了考核評價的尺度,各地區、各學校也可以在統一標準的指導下開展校園足球工作,與此同時也可以根據自身擁有的人才資源、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條件,開展各校的足球工作。統一標準的制定,既要突出各個城市的特色,不能一刀切,搞成千校一面,而是要結合遼寧省的省情,充分發揮遼寧省的資源優勢。
(三)可行性原則
足球運動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運動項目,開展校園足球不僅要面向學校,更應面向社會。充分利用社會豐厚的足球資源,給予校園足球堅強后盾支撐。然而,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相關管理部門和管理者對校園足球重視程度不一樣等客觀問題,要求我們開展校園足球時,要充分考慮這些實際情況,采取可行性原則。利用媒體正向宣傳引導,推廣校園足球品牌賽事,提升校園足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鼓勵性原則
每一年省教育廳和地方教育局都對各特色學校進行評估檢查,并進行全省和地方排名,以督促各學校保質保量完成各項任務。對于在評估檢查中排名靠后,發展欠佳的地區或學校,既應給予監督,同時也應給予鼓勵和幫助。這是因為,校園足球活動的開展,不可能讓所有參與的學生,將來都成為職業的足球運動員,而是培養學生對足球和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未來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發現足球運動新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足球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輝,張廷安.我國布局城市校園足球競賽體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 (10):134–139.
[2]毛振明,劉天彪,藏留紅.論“新校園足球”的頂層設計[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 (3):58–62.
[3]董眾鳴,龔波,顏中杰.開展校園足球活動若干問題的探討[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 (2):91–94.
作者簡介:沈闖(1991-),男,漢族,山東菏澤人,助教,碩士,單位: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