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群
摘要:田徑活動是體育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的田徑能力可以綜合發展學生的心肺功能,幫助學生循環血液,是優化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要項目,所以中學體育教師要積極豐富田徑訓練活動,切實優化學生的田徑運動能力,讓學生能夠真正從體育鍛煉中受益。本文將從根據學情分析調整田徑訓練強度;通過小組合作優化田徑訓練效果;通過趣味活動提高學生運動自覺性三個角度來分析中學體育教師應該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田徑運動能力。
關鍵詞:中學體育;田徑運動;能力培養;引導策略
一直以來,初中生的運動自覺性、自主性都不強,教師通常會按照教案設計推進課時活動,教學活動方式單一、內容枯燥,讓中學生很快便喪失了學習動機,開始敷衍了事,無法全面展現自己的田徑運動能力。而且,由于長期無法與學生實現有效溝通,中學體育教師所設計的課時任務偶爾會違背學生的運動需求,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田徑能力。針對這些問題,中學體育教師必須要對癥下藥,逐一解決影響中學生田徑能力發展的各個問題。
一、根據學情分析調整田徑訓練強度
從本質上說,田徑運動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才能真正使其學有所得,如果長期違背中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使得田徑訓練強度過大或過小,那么不僅會削弱學生的運動效能,使其失去運動興趣,還會傷害學生的身體健康,無法真正優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中學體育教師要多與中學生溝通,堅持因材施教、實事求是的體育指導原則,根據學情需要調整田徑訓練強度,保證每一輪田徑訓練活動都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
就如在長跑教學活動中,筆者就鼓勵本班學生自主分享了自己的長跑能力。其中,少部分學生表示自己很喜歡跑步,且耐力很好,很期待長跑訓練活動。其余學生都表示自己并不喜歡長跑練習,因為身體會十分疲憊,如果無法保持呼吸順暢,則會變得十分痛苦。再有少部分學生對長跑訓練活動心生畏懼,開始編造各種理由逃避長跑訓練活動。對此,筆者就設計了層次化的運動任務,即針對第一類學生,筆者會適當縮短長跑時間,要求學生提高長跑速度;針對第二類學生,筆者要求這部分學生自主完成長跑練習任務,但是不會對學生提出具體的速度要求;針對第三類學生,筆者就要求本班學生盡全力完成長跑任務,但是如果身體出現不適,則可以走代跑,然后漸漸減少學生走的行為活動。
二、通過小組合作優化田徑訓練效果
常規的中學體育田徑教學是以教師演示、講解,學生認真聽講、模仿練習的方式展開的,初中生無法在體育課上實現自主探究,難以準確把握自己的運動潛能,所以運動行為比較被動、低效,無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為此,中學體育教師要在田徑訓練活動中組織小組合作活動,讓學生積極探討田徑運動技巧,切實優化學生的運動行為,使其通過討論與合作相互幫助,自覺優化個人運動表現,由此提高學生的田徑運動能力。
就如在折返跑訓練活動中,如果在保持身體平衡的狀態下快速往返折返點是學生需要重點探究的田徑訓練任務,而每個學生的運動感受都不同,所以筆者及時組織了6人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能夠全面展開合作分析,展現自己所掌握的折返跑運動技巧,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運動行為。在小組內,每個學生都可以認真展示折返技術,通過同伴指點、糾正提高折返速度,保持身體平衡,由此突破田徑訓練任務。如此,學生便可積累有效運動經驗,而這就可以改善學生的田徑運動態度,切實激發出學生的運動興趣。
三、通過趣味活動提高學生運動自覺性
自古以來,實踐活動都十分重要,是形成能力的關鍵活動,所以在田徑訓練活動中,中學體育教師也要保證中學生可以自覺參與田徑鍛煉活動,切實優化學生的運動能力。為此,便要想方設法保證學生的運動自覺性,使其自覺展開田徑練習。針對中學生愛玩好動,喜歡新奇事物的心理特點,中學體育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的體育活動來創新田徑訓練形式,由此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使其自覺展開田徑練習,不斷優化學生的運動習慣。
就如在短跑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老狼吃飯”的體育游戲,即一名學生扮演狼,其余同學扮演小綿羊;小綿羊要詢問老狼“幾點了”,根據老狼的回答向前邁大步;如果老狼的回答是“到飯點了”,那么小綿羊便要向起點奔跑,避免被狼逮捕。在這個游戲活動中,學生可以及時訓練自己的短跑能力,且體育游戲切實激發出了學生的運動興趣,便于學生全神貫注地探究了短跑的動作技術,并自覺參與了短跑訓練活動。
總而言之,在中學體育田徑訓練活動中以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為基本目標可以促使本學科逐步實現素質教育改革,對學生的一生發展都有直接影響,所以中學體育教師要客觀分析學生的自主運動行為與心理訴求,積極創新田徑訓練形式、豐富田徑訓練內容,穩步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
參考文獻:
[1]顧華華.試論中學田徑體育訓練現狀及改革創新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7,7 (05):47-48.
[2]蔣明.淺談中學體育教學中田徑運動的訓練[J].當代體育科技,2018,8 (15):10-11.
[3]范曉東.中學體育田徑業余訓練的方法[J].當代體育科技,2017,7 (0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