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魁
摘要:間歇訓練法在小學階段短跑訓練中具有鞏固短跑技術、提升耐力、加強體能等特點。因此,本文以小學生短跑應用間歇訓練法概述為開篇,著重分析其具體應用策略,旨在提升小學生短跑訓練與教學質量,幫助小學生提升體能,為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身體素質基礎。
關鍵詞:間歇訓練法;小學體育;短跑訓練
實驗證明,間歇性訓練法可有效幫助運動員改善心泵功能、提升身體技能、鞏固短跑技術、加強機體持續力等。因而,將間歇性訓練法應用到小學短跑訓練中是提高學生體能、強化體質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案,但在訓練方式、訓練安排等方面,就需要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特點進行適當的調整與優化。
一、小學生短跑應用間歇訓練法概述
在田徑運動中,短跑是一種周期性的無氧運動,對于人體的肌肉協調能力、爆發力等有著較高的要求,對運動員的意志力、自信心、抗壓性等也具有一定挑戰。而在小學田徑訓練中仍存有一定問題,如學生興趣不高,導致訓練推進緩慢,學生體能普遍不足;訓練內容設置無法針對不同學生、不同體能狀況起到幫助作用,教師對于個體差異并沒有切實掌握,學生訓練效果難以達到預期設想[1]。
因此,教師需要同時注重學生興趣與訓練方式兩方面,在充分調動小學生特性的同時,讓間歇訓練法有效融入短跑訓練中,另外,要搭配科學、合理的有氧運動,以此達成提升學生身體素質、鍛煉學生運動機能、提高學生運動成績的教學目標。
二、小學生短跑應用間歇訓練法策略
(一)合理性計劃
小學階段學生身體正處于發育階段,心肺功能薄弱,且思維處于啟蒙階段,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等特點。以此為前提不難想象,常規的短跑訓練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僅具有一定挑戰性,還較為無趣,導致學生產生厭煩、避難的情緒。而短跑訓練是系統化的訓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師需要在學生的小學階段進行短跑訓練計劃時,要針對小學生生理、心理等多方面成長規律,進行長效、系統、科學、合理的短跑訓練規劃,合理安排間歇性短跑訓練中的間歇時長與休息方式,重視跑動與間歇時間的安排與計算,更加關注學生耐力的提升,以間歇性訓練為主、有氧運動與耐力訓練為輔等。同時,應為學生創設展現自我的機會,培養其運動自信感,針對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進行讓整體短跑訓練計劃,使其更具專業、人文、趣味等特點,營造良好的短跑訓練氛圍。
以某校教師進行的游戲性短跑訓練為例,在進行訓練時,該教師要求學生分為兩組,兩組之間相距50m(低年級)至100m (高年級),一組按英文排序,一組按數字排序,要求每一個小組內的學生與數字都可以相對應,如A—1、F—7、Z—26等,并在學生背部粘貼數字或字母。此時要求兩組學生各自面對面圍成圈,教師可隨機喊出如A9、S20等不對應組合,要求學生以短跑行駛跑至對面小組尋找與自己數字或字母相對應的同學,較快的一方為勝,最終獲勝較多的小組可獲得一定的獎勵。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參與短跑運動的興趣,還可提升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與團隊協作能力。
(二)間歇訓練法
在調動起學生運動興趣后,即可更好地進行間歇性訓練安排。通常可分為三種形式。首先,高強性間歇訓練,著重提升乳酸能系統功能、磷酸原與乳酸混合代謝供能能力;其次,強化型間歇訓練,是重點發展乳酸能代謝系統、有氧代謝與提升心臟功能的訓練方法;最后,發展性間歇訓練,主要發展有氧代謝下運動強度與心臟功能的訓練方法。結合三種間歇訓練方法,與短跑訓練進行結合,主要有長距離跑、短距離跑、變換距離跑三種訓練方法[2]。
長距離間歇短跑訓練主要是訓練學生的速度與耐力,跑動距離通常為300m、400m等距離,重復次數以2—3次為一組,間歇休息為3min—15min,間歇形式為慢跑、走動等,屬于強化型間歇訓練。短距離訓練則主要是鍛煉學生的起跑速度、爆發能力、沖刺力度等,距離從20m、30m、50m、100m不等,以3—5次為一組,間歇時間在1min—3min之間,與長距離訓練間歇方式相同,屬于高強性間歇訓練。而變換距離間歇短跑訓練目的則是重點發展快速消除乳酸能力、綜合短跑技術等,距離一般是200m+50m或300m+100m,三次為一組,跑動中間歇時間一般在1min—2min之間,組與組之間間歇時間可保持在6min—20min。針對小學不同階段,可從短距離、長距離、變換距離漸次增強間歇訓練的難度與強度,以期達到最佳短跑訓練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間歇性訓練是短跑訓練的核心內容,但小學階段學生心肺功能發育不完全,身體機能處于成長階段,綜合體質較為薄弱。在此條件下過于應用間歇性訓練會導致學生心肌增厚、心臟腔室減小等嚴重影響,對于學生運動壽命、學習生活都會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在進行短跑間歇性訓練時,還應注意結合有氧運動,合理進行短跑計劃安排,針對學生不同身體機能情況進行相對應的計劃調整。
有氧運動是就是強度較低、韻律性較強的一種運動,可以有效增強學生心肺功能強度、促進骨骼發育等。因此在進行間歇性短跑訓練后,還需要為學生安排一定的有氧運動,保持學生技能發展的平衡性。如,慢跑、跳繩、疾走、籃球、韻律操等,在有條件的學校還可組織游泳、長跑等活動。在保證學生身體發育健康的前提下,還可用來調動學生參與短跑訓練、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教師應依據小學學生特點有效提升學生運動興趣,將有氧運動與間歇性訓練進行科學、合理的結合,有效減少單純進行間歇性訓練帶來的不良影響,最終達成強化學生體魄、延長運動壽命、鍛煉身心意志的目的,為學生未來學習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宏生.青少年短跑訓練中間歇訓練法的運用[J].科技資訊,2019,17 (03):168-169.
[2]張慧霞.間歇訓練法在提高青少年耐力素質方面的應用[J].中國學校體育,2017 (0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