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濱
摘要:體育藝術類項目因其區別于其他體育項目的藝術特性,在新時代的體育、藝術和文化發展中挑戰與機遇并存。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內容分析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文化價值與形成機理進行了探究。研究發現,我國正努力推進體育藝術類項目的發展,并已經逐步打造出高質量和差異化的體育藝術類項目文化產品和品牌。本文認為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文化價值包括健身價值、藝術價值、表演價值、傳播價值4個主方面。通過本項研究,能夠為我國體育藝術類項目的快速發展以及文化挖掘提供相關理論參考。
關鍵詞:體育藝術類項目;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形成機理;發展
一、前言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知識產業是有效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而在其中,文化和藝術又是經濟范式的重要組成部分[1]。體育藝術文化產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化以及中國經濟的增長而快速發展,從而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松與充實,增加了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有越來越多的體育愛好者開始對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文化起因、淵源與發展產生興趣,并能夠在體育藝術類項目中體驗和享受各種休閑文化生活。體育藝術類項目通過傳播和生產體育藝術、體育文化和表演等內容來創造無限的附加值。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文化的大發展,體育藝術類項目的獨特表演藝術形式被公認為21世紀藝術發展重要主體之一,并正逐步形成了一種新的經濟產業方式。體育藝術類項目通過競賽、表演、培訓等方式向外界傳遞文化信息。現如今,體育藝術類項目因其獨特的文化傳播優勢,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的喜愛。
通過文獻調研發現,大部分學者都認為,體育藝術類項目已經成為在國內和國際上展示中國文化形象的重要窗口。舒思瑤(2017)將文化產業、休閑產業和體育產業聯系起來,認為我國應積極夯實國內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文化底蘊[2]。馬鴻韜,吳夢晗(2011)提到了體育藝術類項目的示范和象征功能,并提出努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文化產品和品牌[3]。溫丙帥(2013)認為體育藝術類項目可以通過表演等形式向外界傳達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4],通過將體育藝術類項目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與表演相結合,可以彰顯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文化多樣性特征。
但現如今我國仍處于發展中階段,文化產業、體育產業與休閑產業的發展仍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這對體育藝術類項目的發展而言是一項挑戰,也是一項新的機遇。另一方面,體育藝術類項目并不單純指某一個體育項目,其是一類適合于藝術表演的體育運動項目的統稱,是體育與藝術在各自領域不斷發展過程中兩種文化相互靠近并逐漸結合,以體育內容為表演素材,融體育、音樂、舞蹈及表演藝術于一體,為促進健康、陶冶情操、展示人文精神、反映體育生活的一種體育文化藝術表演形式,其中包括體育舞蹈、健美操、街舞、啦啦操、藝術體操、花樣游泳、冰上舞蹈、團體操等,它具有文藝性、表演性、娛樂性、健身(心)性和觀賞性等特點,用獨特的魅力與衍生分化的能力,充當著體育文化的載體和資源,表現其內在的蘊涵和人自由的心靈,在國內外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受眾面廣泛,表現形式多樣。因此,我國在發展體育藝術類項目的過程中,可以將其與其他體育文化產業競爭對手(例如足球、籃球、棒球、戶外運動等全球影響力較高或偏向競技類的體育項目)區分開來,并制造出高質量和差異化的體育藝術類項目文化產品和品牌。
近年來,由于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文化價值和作用的重要性已逐漸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因此,為了推進體育藝術類項目在文化產業中的發展,課題組積極開展了與體育藝術的關系研究。該研究主要探索我國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時代發展與文化價值形成機理。
二、體育藝術類項目的藝術作用和功能
藝術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營造氛圍,來反映現實、寄托情感的一種文化[5]。藝術也是人類有意識地使用媒介進行勞動創造的產物。它是通過將個人經驗整合為整體而創建的,反映了分享想象力和思想的無限能力。而體育藝術類項目的藝術特性并不單純指藝術的情感價值,而是通過身體的運動傳達主題或思想并表達情感[6]。
大部分體育藝術類項目形成之初,其主要功能是健身,強調體育價值。但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更加希望在體育鍛煉的同時獲得藝術享受。體育藝術類項目以這種方式發展和轉化,并逐漸將表演藝術作為其主要發展方向。以此類發展為表現形式的體育“表演藝術”一直延續到今天。
就表演藝術而言,其并不單純特指音樂、舞蹈和戲劇等形式,而是指一種和諧表演的整體藝術。通過發展,每種藝術流派的風格都在被重塑。而在其中,體育藝術類項目能夠給參與者或觀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樂趣。因此,體育和藝術的融合發展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現如今,大部分體育藝術類項目為了提高其藝術特性,普遍通過創新動作、優化規則和組織形式、尋找表演輔助方案等方式,達到提升其觀賞性的目的。但如何權衡體育與藝術的參與比重,是改革的首要問題與難題。
三、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文化價值探究
文化是一種國家競爭力,既是詮釋生活的質量,又是幸福的源泉,它是實現社會追求的人類生活理想的關鍵因素,是基于創造力的知識型社會的作為基礎的。通過文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說是國家追求的新發展范式。
過去,體育藝術類項目的功能主要是以體育功能為主,但隨著文化的發展,體育藝術類項目的藝術性被放大,并繼續創造新的文化價值。在各種文化內容中,體育藝術類項目是通過在舞臺上向觀眾展示或群體參與的文化形式。體育藝術類項目可以通過基于人類創造力和思想文化創造高附加值的代表性文化產業之一,同時,其還能夠與其他產業融合,產生連鎖反應,因此,利用文化內容創作的體育藝術類項目產品可以作為文化產品,從而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
近幾年來,學界對體育藝術類項目的內在價值進行了積極的討論,在體育與表演藝術相碰撞的過程中,厘清體育藝術類項目的價值的重要性迫在眉睫。通過文獻研究,基于普遍認知與邏輯分析的角度,本人認為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文化價值應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1)健身價值。鍛煉身體人們參與體育運動的根本所在。除體育競技與藝術表演功能以外,體育藝術類項目因其活潑的運動特性,通常被作為推進全民健康運動的主要運動項目。例如廣場舞、瑜伽、大眾健美操、體育舞蹈等,因其簡單易學、鍛煉強度適中、觀賞性強等特性,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和參與。
(2)藝術價值。體育藝術類項目的藝術價值是無形的,其藝術價值與體育價值是密不可分的。體育藝術類項目具有異質性,其主要通過藝術傳遞的形式讓運動員和觀眾之間建立聯系。因此,體育藝術類項目的藝術價值也可以認為是表演價值。
(3)表演價值。體育藝術類項目區別于純藝術表現形式,從字面上理解,體育在藝術之前。即現有體育價值,才能有藝術價值。體育藝術類項目是通過人體動作去表現出美學特征,同時,體育藝術類項目還普遍通過高難度動作或技巧,并輔助音樂、燈光、場地、背景、編排等藝術表現形式,向觀眾傳遞體育之美。因此,體育藝術類項目的動作美與技巧美通常被視為其特征元素[7]。
(4)傳播價值。體育全球化發展加速了體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體育藝術類項目因其觀賞性強、參與門檻低等特性,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喜愛與參與。由于體育藝術類項目的藝術表演特性,在發展過程勢必會在其中注入當地文化元素。因此,我們在發展本國的體育藝術類項目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將本土文化與體育藝術類項目原始文化相融合,在故事情節編排、音樂選擇、場地布置、動作編排等方面加入中國傳統元素。與此同時,對于起源于本土的體育藝術類項目的發展,例如舞龍舞獅等,也應該充分吸收與消化外來藝術元素或發展經驗,通過文化融合助力體育藝術類項目在我國的更好發展[8]。
總之,體育藝術類項目具有其自身的發展特性,如果面面俱到,勢必失去發展重心,并在未來的發展中產生顧此失彼的尷尬環境。因此,挖掘與發展體育藝術類項目的健身價值、藝術價值、表演價值、傳播價值應該進行有效區分。例如發展廣場舞的主要目的在于全民健身,而其他的目的可以兼顧發展,但并不是發展的主題。
四、結論與建議
為了促進體育藝術類項目的發展,本文對體育藝術類項目的文化價值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體育藝術類項目具有健身價值、藝術價值、表演價值、傳播價值4類主要價值,并仍有更多的附加價值作為新的文化內容。體育藝術類項目通過體育與藝術的融合發展,在體育產業、藝術產業與文化產業的產業聯動中產生了巨大的連鎖反應。由于體育藝術類項目眾多,學界并沒有對其項目類別進行詳細歸類,因此并不能根據單項特點展開專項研究,這是今后研究的重要難點與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陳華.知識產業與學校教育利益空間的關系建構[J].基礎教育,2017,14(05):23–32+60.
[2]舒思瑤.藝術體操項目育人文化內涵探析[D].成都體育學院,2017.
[3]馬鴻韜,吳夢晗.體育表演藝術教育在我國高校多樣性體育文化中的價值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3).中國體育科學學會(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1:135.
[4]溫丙帥.影視傳媒中的體育文化元素價值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3,27(06):50–53.
[5]百度百科.藝術[EB/OL].(2020–07–24).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9%BA%E6%9C%AF/12004323?fr=aladdin.
[6]高敏.多元文化視角下的體育文化美學藝術價值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6):227+229.
[7]敖燦.體育文化的美學藝術價值研究與探析[C].香港東南冶金礦產有限公司.2017冶金企業管理創新論壇論文集.香港東南冶金礦產有限公司:香港新世紀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2017:470.
[8]翟林.體育藝術類課程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8,27(06):705–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