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國萍
摘要:高職院校以培養高技能、高素質、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高職體育課程以健康為中心,培養學生崗位能力為主線,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進行課程改革。2009年我院體育課納入學院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通過10年的教學實際,綜合我院實際情況構建基于職業需求特色的“一體兩翼、四力助推”的高職體育課程。
關鍵詞:職業需求;一體兩翼;高職;體育課程
2019年是職業教育發展利好之年,國家出臺職教20條,我院被確定為甘肅省優質高等職業院校,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視察并指導工作時指出要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年底我院新能源專業被列在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雙高”結果的名單之上,隨著這一系列的好消息、好政策的到來,為高職院校的改革帶來了機會。我院體育課程針對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搭載著“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順風車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整合體育教學資源、構建課程體系、提升教師能力、重組課程內容、建構評價體系、創新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變革,來培養更多適合企業崗位需求的、身體素質等過硬的實用性人才,提高學生就業,打造我院特色品牌。
一、高職體育課程現狀
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三年制教學體系,實行“2+1”人才培養模式,既學生在校兩年學習時間,一年在企業頂崗實習,這樣的教學模式給體育課程的開設設置了障礙。為完成專業課程的課時數,許多高職院校壓縮體育課的課時量,占用下午7、8節課外活動時間,導致課程內容減少、體育評價體系不完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校領導不重視等現象出現。目前體育課程在高職院校開設的形式大致有基礎課、必修課、選修課,基礎課基上都在第一學年開設,必修課在第三學期開設、第四學期開設選修課,整個課程建設構建上忽視學生能力發展和崗位核心素養的培養。
二、我院體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我院屬于全日制三年高職院校,也實行“2+1”人才培養模式,體育課共有100個課時,規定在四學期內完成教學任務,分別是第一學期26個課時基礎課,開設內容有籃球、足球、排球、田徑。第二學期28個課時必修課,開設內容有籃球、足球、排球、田徑。第三、四學期46個課時為選修課,開設內容有羽毛球、乒乓球、素質拓展。課程教學內容安排符合高職體育教學要求,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思政教育與體育課教育脫節,體育課和職業崗位需求不匹配,體育設施設備和學校的資源融合度不夠,體育教師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學生主動參與性和創新性有待加強,許多政策落實不到位。具體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體育課程內容單一、課時量少,課程設置中缺乏學生的自身需求、職業心理需求、職業體能需求等內容的問題。
2.師資隊伍緊缺、教師科研能力低和體育場地不能滿足學生需求。
3.課程設置泛化、教學評價體系不健全的問題。
4.學生對體育鍛煉缺乏積極性和參與性,學生主體地位欠缺、自主性學習不足、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重個體輕合作等突出問題。
5.一般運動能力與職業運動能力、職業體能需求、職業實用性不能相結合,體育教育對社會服務不夠,創新差的問題。
三、“一體兩翼、四力助推”的體育課程改革
高職院校以培養高技能、高素質、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高職體育課程以健康為中心,培養學生崗位能力為主線,提升職業素養為核心進行課程改革。2009年我院以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為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啟動了《職業素質拓展》課程與實踐基地的建設,將《職業素質拓展》課程并入體育課一起納入學院職業核心能力課程。近幾年我院大力發展各類社團,體育社團逐步擴大,從6個社團發展為16個社團,1584人參加各類體育社團活動,參加各類比賽也取得了許多優異成績,例如19年的第四屆大運會取得一銀兩銅等15個名次,獲甘肅省高職院校團體總分第一,參加馬拉松比賽獲26個名次,綜合這些情況,對我院體育課程重新建構。
1.緊跟課程改革步伐,構建“一體兩翼、四力助推”的課程體系
構建完美的體育課程體系是各個專業完成培養目標的有力保障,通過這10年來體育課程不斷的變革,通過各項課題研究論證總結完善,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構建以體育課堂教學為主體,內容涉及體育運動基本理論和技能、思想品質,素質拓展訓練為左翼,內容涵蓋團隊合作、職業崗位體能、意志品質,體育社團活動為右翼,突出學生興趣和愛好,鍛煉激發學生的體育特長,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采用體育課外活動、體育俱樂部、學校運動隊和企業體育文化活動等四種組織形式助力一體兩翼的“一體兩翼、四力助推”的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助力于高職教育加快發展。
2.構建個人成績與團隊表現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上,強調人格素養的培養,以學生知識和能力生成為考核重點,建立了量化考核和多元評價機制,活動評價上,基于對學生參與過程的系統觀察,結合參與度、目標達成度,團隊滿意度,縱向提升度等因素全面評價,完善了形成性評價機制;過程評價上,以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課程考核與企業標準考核相統一,建立了交互評價機制;綜合評價上,注重考核結果的應用,完善了引導、激勵機制,達到了“磨練意志、超越自我、完善人格、熔煉團隊”的訓練目的。
3.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教學方法和手段
淡化教師單純說教功能,引導學生反思內省,學會新的知識與概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除了安全監控外,讓學生在活動中從接受任務起開始調整直到完成挑戰,所有的困難都需要學生及團隊通過現有的資源來解決(包括可用的場地、器材和道具,也包括學生的身體和智慧和協作能力),教中學、學中做。
4.開發課程內容緊跟課程發展
為保持課程的與時俱進特性,在課程規定項目外,利用上課過程,模擬崗位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仿佛置身于工作過程中,團隊和個人經歷一系列考驗,磨練克服困難的毅力,培養健康的職業素質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瞄準職業需求開發符合職業需求的項目。旨在提高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以及工作崗位上的適應能力與崗位競爭能力,積極開展各從業人員和“準”職業人員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為行業、社會培養良好誠信品質和鮮明職業素養的職業人才。
5.重新調整課程結構
將體育課程分為三個模塊,第一大模塊以體育課為主,開設籃球、足球、排球、田徑、武術、健美操等基礎課。第二模塊以素質拓展為輔重點涉及體能匹配崗位需求、職業核心能力、思政教育等職業核心素養,將運動損傷處理與急救知識穿插到課程教學中,利用種種典型的場景和活動方式,對準崗位群調整課程內容。第三模塊以社團活動為主,將社團活動學院化,要求所有學生建檔加入體育社團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旨在發展學生技術特長,將參加活動時間計入體育課課時,一學期按照一周一次,合計20課時計算,活動實踐過程納入過程性評價體系。
6.四力助推作為體育教學的補充
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為學生提供更多體育技能實踐的平臺,我院的胡楊文化活動為課外體育活動提供了許多幫助,將每年胡楊.翼用來開展體育比賽,將胡楊.翼活動利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開展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比賽活動,促進各學院體育文化交流學習,提高學生們參加課外活動的積極性。我院每年舉辦一次運動會,通過運動會的比賽結果,篩選出身體素質好、技能強的學生成立各項學校運動隊,一方面可以為學校儲備優秀運動員,代表學校參加各類比賽,為學校爭取榮譽。另一方面以企業崗位對運動技能的需求為企業培養體育特長人才,通過學校和企業進行體育活動交流、切磋,讓學生更快的認知企業,拓寬校企合作的渠道和載體,為企業體育文化活動開展培育運動技能人才、體育組織人才、文體活動管理人才。俱樂部為學校、社會、企業搭建活動平臺,為學生參加社會體育活動打開通道,企業可以利用我院素質拓展中心來培訓員工,增加企業凝聚力,提高員工的團結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因此,采用體育課外活動、體育俱樂部、學校運動隊和企業體育文化活動等四種組織形式完善的課程體系,保證教學改革成功。
7.革新觀念拓寬專業發展渠道
我們通過改革不斷創新,應多開發一些具有我院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不斷充實體育教學內容。從社會體育發展的情況來看,人們越來越重視養生、健康,健身會所、健身房等不斷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增加,然而健身房里的教練員和健康指導員卻緊缺,甚至不太專業。針對目前社會上這些問題的出現,我們的體育課程更多的增設像《健身指導與管理》這樣的專業來對接市場需求,開發健身項目對接企業需求,為本地經濟服務,支持產業發展,加速產教融合。
四、采取多種措施保證改革順利進行
從古至今無論什么形式的改革必須受到領導的肯定和重視,首先通過交方案、項目書、議題等各種渠道讓學校領導認可改革的意義和目的,給予課程改革機制的支持、場地、時間、人員、經費的保障,使體育教學、課程內容順利完成。其次,做好課程改革的調研反饋工作,改革的目的是學生受益,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改革過程中應遵循學生和社會需求,根據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的總結,對改革措施進行調整和完善,確保改革順利完成。
五、結束語
總之,“一體兩翼、四力助推”的體育課程改革是結合我院的教育特色和教學資源,針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對體育課程進行改革和創新,助力我“雙高”計劃圓滿實施,為高職課程改革提供一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孫加利.高校“一體兩翼”體育教學方式實施路徑探析[J].體育風尚,2015 (10).
[2]劉志華,孫梁.高校構建職業院校體育課程“一體兩翼”的教學設計[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1 (02):94-9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