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摘要:體育品德是體育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本文闡述了小學生體育品德在體育核心素養視域下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培養路徑,體育品德培養通過課堂中知識的體驗、技能的領悟、人際的交往、技能的實踐、比賽的競爭,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團隊精神、意志品質、體育精神,從而學會健體,以德樹人,全面發展[1]。
關鍵詞:生活教育;核心素養;體育品德;體育教學
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教育來源生活,實踐出真知。而體育也是來源于生活,是教育中的一部分。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 年版)指出:體育品德是指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包括體育道德、體育精神和體育品格[2]。體育教學不僅能增強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形成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還能磨煉意志,培養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教育能力,寓德育于體育之中,讓體育品德之花在肥沃的土壤中綻放。
一、利用體育文化知識,培養學生體育意識
利用體育文化知識內涵,培育學生體育學習意識。體育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現象,緊密地和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三管齊下地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給學生創造一種氛圍,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在平時要善于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井然有序地開展體育活動,循序漸進地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從中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我校是全國足球特色學校,在文化墻張貼一些運動比賽的照片,還有獲得區比賽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獎狀。并且在每年舉行足球文化節,三至六年級開展足球聯賽;一、二年級進行足球趣味賽。這些校園文化的渲染,鼓勵著學生積極運動,有一些運動的愛好[3]。同時教師也在課堂講授體育文化知識。例如,教師在進行乒乓教學時,先用照片、視頻展示我國乒乓健兒在世乒賽、奧運會勇奪金銀銅牌,為國爭光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接著拋出疑問:“為什么這些運動員能奪取桂冠呢?”學生的思緒就像平靜的水面上投入一塊石頭,揚起了波紋。隨后得出結論:從小刻苦學習,練好基本功,再加上名師的指點,長年累月方能厚積薄發出成果。最后,學生們興高采烈地學起了乒乓球操。體育文化知識是充分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運動意識及習慣意識的重要思想途徑。綜合性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加強體育思想文化體系的完善,健全每位體育學生的文化知識,是每一位體育教師對學生貫徹體育文化的重要責任。
二、利用課堂組織競賽,培養學生規則意識
運動競賽法是指通過組織學生比賽進行技能學習和練習的一種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自覺遵守比賽規則的意識。孟子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4]。不講究規則、方法去做事,很難得到成功。因此,教師要在遵守規則中身體力行,進行自我教育,引導學生從小在體育運動中要努力學會遵守規則。例如,在學習蹲踞式起跑時,學生將根據“各就位、預備——跑”的口令進行練習,不能搶跑。在競賽中搶跑犯規,將取消運動員比賽的資格[5]。這是公正、公平比賽的需要,來不得半點馬虎。又如教學行進間踩球時,教師創設了“紅綠燈”的情境游戲比賽。教師出示綠燈,學生向前踩球或向左踩球;當教師舉起紅燈時,學生則原地踩球。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熟練掌握了前后左右的行進間踩球要領,還進一步明確了“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提高了文明素養。這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
課堂的體育知識競賽使學生主要通過競技的環境和氛圍達到培養學生規則意識的主要目的。加強對良性競技競賽的良好循環,以競賽的模式和方法讓學生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體育知識規則,在學生文化體育知識的基礎上,教師應逐步培養好學生體育運動競賽的規則意識。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積極教導學生遵守規則,能夠形成良好的教學秩序[6],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維護課堂教學的安全,提升體育教學的效益。
三、利用課堂中的學生之間交往,培養學生團隊精神
體育課程標準建議,鼓勵學生積極合作學習。教師要在體育教學中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積極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的學習習慣。學生在交流過程中積極探索互助,不僅可以完成學習目標,還可以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7]。
小組合作學習是非常有效的學習形式。它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各自表現的機會,又能促進相互之間的交流,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因此,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嚴密地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讓他們相互協作,共同成長。例如,在教學“闖五關”的跳繩時,教師先讓學生明確游戲方法、規則。第一關每人跳5個,第二關每人跳10個,以此類推;誰輸了就換人,然后重新開始[8]。教師把學生分成四人一組進行跳繩。通過三分鐘的嘗試后,教師讓學生交流各組練習的情況,如搖繩人的站位、甩繩的節奏等,總結得失。最后進行五分鐘的比賽,評出最佳闖關能手和最佳團隊獎。這樣,教師采用小組學習的形式,不僅提高了個人交往能力,相互學習、幫助,讓每個學生既動手又動腦,還培養了團隊精神。合作促進了交流,合作產生了智慧,提高了學習的效益。又如在學習“跨越式跳高”時,八組學生先分別進行嘗試練習,越過一定高度的橡皮筋,展示了五花八門的跳高姿勢。然后通過討論、比較,得出“跨越式跳高”是簡單易學,安全穩妥的,適合學生練習。學生經過思維的碰撞,獲得了1+1>2的效果。“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9]。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各種不同的體育活動中適應新環境和新集體,培養他們樂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在諸多學生之間的關系交往層面,主要是競賽方面,確保好友誼第一競賽第二的基本原則。僅此是不足以培養好品學兼優的學生的,還要充分的發揮學生之間的團隊交往意識,指導并培養學生在團隊中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重要節點。在體育文化和知識規則的前提下,在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偏差的情況之下,教師應當充當學生的指路明燈和友誼橋梁。加強團隊精神體系的強化,是在學生時代難得的青春回憶,也是以后步入社會或從事體育事業的主要精神取勝性趨勢。
四、利用課堂體育技能的學習,培養學生意志品質
大家知道: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能培養一個人堅定的毅力和信心。而體育技能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需要一個人一輩子的學習[10]。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中能勞其筋骨,練其體膚,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
眾所周知,喜歡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他們的意志品質會受到不斷的磨煉,還能勞逸結合,提升智力水平,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陶行知先生善于把體育的自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在體育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因此,教師要緊緊抓住時機,由淺入深地錘煉學生的意志。例如:在陽光體育冬季長跑中,學生的隊列跑操要做到“抬頭挺胸,眼看前方,擺臂到位,步調一致”,并且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規定要達到各自相應的距離。在每天出力流汗的跑步中,學生增強了體質,陶冶了情操,享受了痛并快樂的過程。又如,學生非常討厭耐久跑,聽說要跑步一個個愁眉苦臉。可教師讓學生進行“五人制”足球賽,他們馬上歡呼雀躍,個個精神抖擻地參與比賽,體驗運動中的苦與樂,事半功倍地掌握了運動的方法和技能,身心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培養了堅強的意志品質[11]。
體育技能的學習以達到培養學生意識品質為主要目的,將充分培養好學生的意識品質,不僅可以在課堂上有堅持不懈、精神抖擻、積極樂觀的意志要求。還有充分培養好品質要求,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了解并學習到意識精神帶來的撼動力。
五、利用課堂引導學生熱情參與體育鍛煉,培養學生體育精神
體育精神是一種積極參與的精神。在比賽中獲得金牌的人畢竟只有少數人,而堅持一次又一次參與比賽卻從未獲過金牌的大有人在。優勝者是可敬的,可落后很多卻堅持跑到終點的人更讓人敬佩。體育精神還是一種頑強拼搏的精神。在中國,最讓人肅然起敬的就是郎平等人塑造的“女排精神”。這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體育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樂于參加到各種體育學習和鍛煉中來。教師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引導學生熱情地參與體育活動。例如,在教學投擲時,教師創設游戲“播種和收割”,進行往返接力跑,巧用橡膠軟棒作為甘蔗進行種植和收取。比賽前,教師點燃學生的激情。學生紛紛摩拳擦掌,興高采烈。隨著清脆的哨音,8組學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射出去,歡呼聲、加油聲此起彼伏。2至3次的比賽結束了,學生們戀戀不舍,意猶未盡。學校可經常開展一些有益的體育比賽,如拔河、投籃、跳繩、足球賽、田徑賽等[12]。學生根據各自的愛好、特長參加各種競賽,經風雨、長見識、壯筋骨,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體育精神。
體育源于生活,體育也將回歸生活本真。在當下,體育品德的培養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有機結合,為體育教學指明了方向,就像是沙漠中的綠洲,給教師帶來了美好的希望。它引導著廣大體育教師將教學與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經歷風雨,沐浴陽光,鍛煉身體,增長知識,以德樹人,全面發展,真正享受體育中的快樂與幸福。
參考文獻
[1]南京市曉莊師范學校主編.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于素梅.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育[J].中國學校體育,2016(7):29–33.
[4]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5]何強.淺談如何通過跳繩運動有效提高小學生體育核心素養[C].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長沙會場)論文集(一).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智能學習與創新研究工作委員會: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20:102–104.
[6]王雪峰.體育核心素養在高中籃球教學中培養的實踐研究[D].長春長春師范大學,2020.
[7]鄭麗娟.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體育教學分析[J].名師在線,2020(07):80–81.
[8]黃敏紅.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生體智能開發研究[J].體育師友,2020,43(01):53–54.
[9]趙宏.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核心素養理解與培養[J].內蒙古教育,2019(32):74–75.
[10]羅川.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體育知識結構化教學探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9,9(29):87–88.
[11]俞福麗.體育核心素養發展中體育課堂教學作用的Logistic回歸分析[J].山東體育科技,2018,40(06):71–74.
[12]劉亞茹.高中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