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全面發展,以及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全面性,職業類院校已經占到高校的半壁江山。高職院校對于培養人才,維護社會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另外高職院校的體育競賽活動從古代傳承發展對現代體育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如何在全面培養素質進行職業教育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體育賽事,讓更多學生在進行體育賽事的同時,提高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與此同時學習到職業知識與技能,這已成為高職院校探索和研究的方向。在此,文章根據現在高職院校體育競賽的發展現狀,以鄭州科技學院為例,結合現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析,對高職院校在體育競賽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相關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體育競賽;改革創新
職業化市場和社會需求的多樣性促使職業化院校培養目標從單一技能的傳授向多元化技能的應用性人才培養邁進,創新型職業化院校競賽模式的構建必將向競賽 —訓練 —技能一體化轉變,而競賽內容的選項對舉辦者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這也是該模式的一個難點。創新型職業院校體育競賽模式強調反饋信息在模式中的重要作用。整個模式體現出發展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的特征,因此。該競賽模式的目標和內容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體育項目的適用性進行綜合考慮。高職高專院校也更是如此。在進行體育競賽體制的改革創新時要嚴格按照學生本身的需求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進行創新變革。這樣,通過體育競賽的改革創新,學生不僅僅能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而且對于自身的發展也是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針對高職高專體育競賽的改革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有效的改革,使其逐漸形成一種學習氛圍。
一、高職院校體育競賽存在問題分析
(一)對體育競賽認識的片面性
首先我們所了解的競技體育的功能是強健體魄的,學生通過參加體育競賽活動加強身體的鍛煉。但是現在很多高職高專學校對此認識有所淡化,主要體現在體育競賽活動時間安排不足,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這就導致了體育競賽的主要功能未能體現。另外,也是大多數高職高專院校存在的一種現象,即體育競賽趨向功利性,這不僅僅是對體育課的一種誤導,更是對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的一種誤導。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認識,對于體育競賽的參加抱著拿名次、或獎金的心態,嚴重的影響了體育競賽的初衷。因此這種做法和心態是必須要改正的。高職高專院校的對體育競賽文化的宣傳也是不到位的,這種宣傳地的不到位特別容易導致學生出現偏離本真目的的現象。所以高職高專學院要從根本上改變學校的體育競賽的規定,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觀。
(二)課余體育競賽未能面向全體學生
高職高專學校設立的體育競賽項目是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但是現在大部分學校并沒有做到這一點。首先,能夠參加體育競賽項目的同學往往是身體素質很強的學生,他們強健的體力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所以參加的積極性是很高的。但是對于那些身體素質比較弱,或者不適合參加比較激烈的體育活動的同學來說,他們是沒有機會的。從這方面來看的話,高職高專體育競賽項目需要多樣化,使得能夠覆蓋更多的學生,引導更多的學生積極地參加到體育活動中。另外,現在高職高專的學校也開始強調文化課的重要性。我并不是說這就是不正確的做法,學生是需要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從而在實訓中才能更加熟練的加以運用。但是學校在強調學習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高職高專學校的根本就是培養技術性的人才,學校在進行課程設置的同時要抓住重點,有效的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符合自己興趣的方向進行學習,而不是一味地按照學校安排的課程沒有目標的學習。
(三)體育競賽項目少
現在大部分一般的高職高專的體育競賽項目都是比較單一的。一方面學校設立的體育項目少,而且這些體育項目存在一定的性別性。比如大部分學校都會設置籃球賽、乒乓球賽、長跑等這類常見的體育項目。但是像我們國家所特有的一些傳統的體育項目少之又少。這種發展模式只會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逐漸的固態,難以嘗試新的體育項目。對繼承我國傳統的體育文化也是不利的。另外體育競賽項目少還體現在很多項目都是針對男同學,女同學能夠參加的體育項目是比較少的。這樣就會導致學生參加體育項目的積極性減弱。
(四)獎勵機制存在問題
現在很多學校的競技體育更多的是側重于競技比賽的結果,很大一部分同學都抱著這樣的一個理念,就是參加競技比賽我就可以拿到一定的名次和獎勵。而且現在競技比賽作為重要考試的一項加分項,更是吸引了很多學生。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這種觀念其實是不對的,它是偏離了競技體育的根本的。因此,改革這種獎勵制的傳統的習慣是促進高職高專體育競賽改革的重要一環。例如,鄭州科技學院每年都舉行的春季長跑運動,參加的同學往往都是那幾個,長此以往,就丟失了體育競賽的魂,是不利于高職高專體育競賽的改革發展的。
二、高職院校體育競賽改革措施
高職院校體院改革的根本是促進競賽體育的改革發展,讓體育文化貫穿到學生的思想、生活、習慣之中。所以高職高專競技體育改革最終就是要落實到具體的高職院校體育戰略實施工作當中。在前文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明確體育學科與學校其他傳統優勢學科的差距,認識體育學科優勢、劣勢、挑戰和發展機會,最大化發揮其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職能方面的優勢,挖掘學科發展潛力。人才培養方面,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數量少,在質量方面追求精;體育教學、群體活動、運動競賽等方面在傳承學校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力度,不斷在育人方面取得優異成績。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盡快適應學校快速發展的要求。進一步聚焦和凝練學科方向,重點培育重大項目的首席專家科研團隊。
(一)健全高職院校體育戰略決策機制
決策機制包含決策機構和決策制度。從法規意義上,目前中國高職院校體育決策機構主要是校體育運動委員會和體育部門領導班子;但在實際工作中的決策主體是體育部門領導班子。真正解決決策問題的關鍵在于建立完善的決策制度并執行。(1)重新修訂校體育運動委員會工作職責、義務、日常工作等詳細條款,將體育運動委員會的工作落到實處;(2)建立完成校體育運動委員會和體育部領導班子的溝通機制,如采用每月一次會議的形式。(3)通過培訓、學習等方式加強體育部門領導班子決策水平。充分發揮高職院校體育文化發展戰略決策主體的作用。要改革創新必須從制度上下手,形成有利于促進高職高專體育競賽的改革措施,而能夠做到這個工作的就是高職高專的行政工作人員。但是在進行高職高專體育競賽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要結合現在體育教育的發展方向,結合學生的興趣和需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照搬其他學校的體育改革。但是,這并不是說其他學校好的改革措施我們就不能借鑒。比如,針對學校的體育課進行嚴格的學習計劃安排,把體育競賽的文化和相關的體育項目帶入課堂,先讓學生進行徹底的了解,然后再安排相關的實訓課。而且實訓課也需要進行嚴格的上課時間安排。
(二)體育精神文化的建設
毛澤東同志曾經提出一個著名口號“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蠻其體魄”。體育文化的價值之一便是提升國民的精神。高職院校體育精神是高職院校體育文化的靈魂。我們目前對于高職院校體育精神的思考、提煉和總結遠遠不夠,優秀的高職院校體育精神一旦形成,就會影響每一位學生的行動,塑造他們的體育精神和理念,會在身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高職院校要有主動培育學生體育精神的意識。比如借助校園網、校園廣播、黑板報、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傳播體育競賽的價值和功能。團委、學生會、體育社團要開展體育知識競賽、體育功能演講比賽、體育主題演講比賽、體育展覽、黑板報評比等活動,以此來宣講體育精神。
(三)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一個組織中最核心的資源是人,高職院校教師肩負著促進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引領文化的關鍵性作用,因此提高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師資隊伍與團隊建設:(1)采用引進與培養并舉、分類改革同步進行,以團隊建設帶動現有師資水平的提高,著力培養青年教師。研究對象高校自身擁有強大的實力,比如可充分利用學校強大的學科群優勢和自身的體育學科碩士點、博士點招收體育研究生,培養體育高學歷人才。(2)充分利用學校政策,采用外聘顧問教授、客座教授等措施,快速提升師資水平。在教學、科研、競賽等方面組建若干富有凝聚力與戰斗力的團隊。(3)關注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提高教師待遇水平,擴大教學科研并重型的教師比例。可以嘗試組織各種形式的科研討論會,加大體育科研經費的投入,并且制定積極有效的獎勵措施,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
(四)體育文化研究與實踐的互動
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終極目標之一就是高職院校體育的實踐工作的良性發展;在體育實踐工作中解決問題的經驗與方法經過思考、總結和升華,進而反哺高職院校體育文化。形成良性互動與綜合發展。體育文化對體育實踐的目標有激勵作用。體育文化中精神層面的最大意義就是讓大學人深切體會到體育工作的意義,從內心深處認可大學體育的戰略目標,當動機和觀念明確后,就會全身心投入到體育工作中。體育文化會激發學生對體育的熱愛。另外,體育人在充分感受體育文化魅力之后,會更加熱愛體育工作,會自覺成為高職院校體育文化的布道者。
三、結語
人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代表性體育人物的思想是大學體育文化系統構建中最為關鍵的要素。在新的歷史時期,圍繞“民族復興”的主題,高職院校體育人應有引領中國體育思想的主動性意識,傳承發展,注重戰略,以助力于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在現代教育不斷改革的同時,我國高職高專教育也需要適應時代的需要,不斷地改革創新,改變傳統的體育教學理念。體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而且其改革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高職高專的體育教學中仍然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希望通過對高職高專體育教課的分析,能夠促進高職高專體育的改革和創新。
參考文獻
[1]謝希鋼,陳磊.高職院校實施體育文化育人探析[J].體育教學,2020,40(01):61–63.
[2]周文龍.探析“互聯網+”視域下的高職體育教學模式[J].才智,2019(19):3.
[3]趙俊浩,郭廣輝.高職院校體育競賽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運動,2011(05):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