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壯舉 孫玉寧
摘要:奧林匹克運動作為實踐與文化的融合體,具有強盛的歷史烙印與文化根基,而中國傳統文化憑借著壯闊的歷史脈絡,在文化傳承與多元文化融合中達成了傳統性與現代性、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毫無疑問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需要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共進,以使其形成具有中國特質且擁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形態。因此,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本文結合奧林匹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就兩者的交流互動以及內在文化認同的多元性進行探討,并對實踐路徑展開了較為深入地研究。
關鍵詞:奧林匹克;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認同;實踐路徑
任何一種文化的興盛與繁榮都是一個不斷向上積累的過程,需要不斷在歷史的車輪中摒棄盲目守舊的文化糟粕,挖掘繼承優質文化的民族基因,加強現代性文化的吸取與創新,才是文化經久不衰的關鍵所在[1]。奧林匹克運動以古希臘為開端,經歷了古希臘人民的文化認同,經歷了中世紀價值的否定與翻盤,經歷了文藝復興人文精神的崛起,直到19世紀顧拜旦等人的奧林匹克運動復興,從起源到中斷再到大發展,這實際是奧林匹克進行人文定位,挖掘、梳理、創新奧林匹克文化的過程,從而逐步將奧林匹克運動推向世界。在早期奧林匹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交集較淺,地理環境、宗教信仰、政治背景的巨大差異,導致兩種體育文化在精神內核、文化邏輯、文化理念上相向而行[2]。但是,兩種體育文化發展至今彰顯出極強的價值引導作用,并且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彼此取長補短,豐富了各自的文化內容。因此,奧林匹克運動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不僅是對單一文化梳理的過程,也是分析兩者異同,在實踐中傳承、創新、發展的過程,有利于凝練奧林匹克的體育價值,探尋傳統文化的優良基因,促進奧林匹克與中國傳統文化協同
發展。
一、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文化的互動
新中國成立以后十分重視國民素質與競技水平的提高,中國參加了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但1954年國際奧委會承認兩個國家奧委會的先例,中國自此缺席奧運會長達27年的時間。這一時間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的交流是融中有沖,我國開始注重奧林匹克的競技價值,廣泛開展各種競技體育文化活動,但由于政治立場的不同,兩者之間還夾雜著一定的沖突。1979年10月,國際奧委會正式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合法席位,改革開放和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為奧林匹克和中國體育的進一步融合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二、奧林匹克運動和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的多元性
(一)人性的關懷與尊重
人文精神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團結”“友愛”“和平”“進步”是奧林匹克宗旨中蘊含的人文理念,體現出回歸人類本真的價值期許與未來走向。而如“仁愛”“克己復禮”“智者知人”“以友輔仁”等傳統儒學價值觀,嘗試以人為視角探索道德與人性,以及“人道”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對中國傳統體育產生了強烈影響,“射者,仁之道也”,體育逐漸成為一種恪守禮儀、修持情操的良好途徑和表達“仁”與“禮”的方式[3]。“仁”“禮”不僅是傳統中國處世的基本原則,更使得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具有“重人倫”“重道德”的特質。雖然受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在早期不太重視身體的競技,但并沒有忽略人性的作用和價值,其倡導的“禮”“仁”等核心價值取向與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理念相契合,具有以人為本的特質與人性的光輝。
(二)和平的向往與追求
“每一個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并體現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4]。“和平、友誼、進步”是奧林匹克的三大宗旨,和平是時代發展的永恒話題,也是奧林匹克運動從古至今的主旋律。奧林匹克競技的存在雖然無法強迫人們接受和平,但可以為提供歡聚一堂的機會,奧林匹克的價值就在于與此,它以和平的價值取向使世界人民建立起友誼且向往和平的紐帶。“和”是中國傳統思想重要的價值觀,“和為貴”“貴和尚中”“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均體現出我國古代追求和平的基本文化精神,中國傳統思想的“尚和”具有天地人和的智慧,強調宇宙萬物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
(三)意志的錘煉與打造
體育與競技是立足于自身進行生物屬性打造的過程,這既需要對身體的鍛煉,也需要對個體意志進行錘煉與打造,意志的磨練是超越身體的二次刺激,是體育與競技追求的深層含義,同時也是奧林匹克運動與傳統體育文化追求的內容。奧林匹克運動“更快、更高、更強”的格言充分表達了競技體育不畏艱難、勇攀高峰、努力進取、超越極限的意志品質,從古希臘到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意志的錘煉自始至終都是相伴左右,只不過是在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當下有了新的理論內涵與時代價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毅思想所提倡的剛健有為、奮斗不息的精神,反映中國人積極的人生態度,“弘毅”寓意著剛強、勇毅,是對人們意志培養的高度概括,具有著鮮明的完善與塑造、錘煉與打造主體精神的價值體現[5]。毫無疑問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傳統文化都包含著對意志錘煉與打造的訴求,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跨越千年的默契,正是由于兩者之間對意志塑造的文化認同。
三、奧林匹克運動和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的實施路徑
(一)堅守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
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互動與交流是文化傳播發展的必然過程,奧林匹克運動的適應性變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創新與轉型,都要求兩種文化能夠彼此取長補短、相互借鑒。然而,文化的交融需要緊守內在的精神內核,注重主體精神的傳承與延伸,奧林匹克運動和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認同過程中,就需要堅守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在中國民族特質文化精神基礎上進行改造與更正、創新與轉型,彰顯出大國的文化自知和文化自信。堅守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首先要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文化自知,自知要了解歷史過往、分析差異利弊、審視未來前景。過去受多元文化的沖擊,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歷史了解不足,缺乏對比判斷,無法形成目標定位,這直接影響了我國傳統文化與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因此,在與奧林匹克文化認同的過程中需要挖掘和提煉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做好文化定位,與奧林匹克運動尋差異、謀發展,推動廣大國民形成對傳統文化的強大自知力,堅守傳統文化固有的精神內核。
(二)重視奧林匹克運動價值
堅守中國特色文化的精神內核首先解決了文化承載的問題,接下來就需要解決外來優質文化的支撐工作,奧林匹克運動和中國傳統的文化交流就需要重視彼此的文化傳播價值,完成優質文化的支撐內容[6]。傳統文化是我國形成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基石,而重視奧林匹克運動的價值對建設體育文化強國,實現體育強國具有積極的推動意義。因此,重視奧林匹克運動就是重新認識奧林匹克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和競技體育的正向價值,就是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在面臨優質文化傳播時自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改造的能力,就是重新認識中國傳統體育在適應性變革中規范性、科學性、理想性的變化。
(三)注重人文主義關懷
人文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潮與世界觀,是人們對人性的尊嚴和自我價值的肯定[7]。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互動的過程中注重人文關懷早已成為共識,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運動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對人文主義有所涉及,但覆蓋并非全面,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主義關懷常常被捆綁于群體與民族大義之上,文化局限于禮教,服務于統治階級,對于個體人性尊重和價值肯定較為模糊。而奧林匹克運動在文藝復興之后迎來了人文主義的復興,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尊重人性,將娛樂性回歸到本身,給予了運動員極大地尊重,肯定運動員所取得的成就與價值,奧林匹克運動帶來的人文主義色彩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不能及的。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運動要想達成文化認同與共識,就必須要在實踐路途中注重人文主義關懷,充分給予人性的尊嚴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只有這樣中國傳統文化才能立足于文化發展和服務國家民族建設的高度,為中國民族文化發展提供動力,只有這樣奧林匹克運動才能贏得更多文化形態的肯定與尊重。
四、結論
奧林匹克運動是現代體育的重點與核心,主導著現代體育的發展方向,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石,對中國體育文化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兩種文化經歷了碰撞與對抗、交流與互動,正在積極向文化交融和文化認同方向上延伸,彼此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并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兩者之間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才能更好的促進奧林匹克運動與傳統文化的更好發展,才能使兩種文化相互吸收優質內容,彼此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波,姚頌平.中西體育賽會的文化比較——以古中國射禮賽會與古希臘奧林匹克賽會為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8(05):87–92.
[2]馮雅男,孫葆麗,畢天楊.新媒介對奧林匹克文化傳播的影響[J].體育學刊,2018(06):18–24.
[3]湯華.現代奧林匹克文化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比較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39):349–351.
[4]王洪珅,韓玉姬,梁勤超.論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生態適應[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8(04):309–313.
[5]白晉湘.從傳統到現代——對中國民族民間體育文化發展的思考[J].體育科學,2018(07):21–22.
[6]曾天雪,王飛.東方傳統體育文化與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相互獨立 共同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09):55–58.
[7]馬冬梅,李鳳玲,李曉亮.奧林匹克精神與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共通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04):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