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摘要】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詩和寫文章是一樣的道理,為了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詩人亦追求結構上的跌宕起伏、曲折變化。高中語文最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在具體的學習目標中又明確提出能結合詩歌創作的一般規律,捕捉創作靈感,從而啟發自己的寫作。本文重點探究了三種跌宕曲折的詩歌結構,并聯系具體詩歌體味了這三種結構的藝術效果,其中凝結著古人的智慧,學生可對此加以借鑒,從而幫助自己打開寫作的思路。
【關鍵詞】 審美體驗;藝術創造;巧合興波;先抑后揚;紆徐曲折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5-0036-02
“文似看山不喜平”出自于清代詩人、散文家袁枚的《隨園詩話》,意思是說:寫文章好比觀賞山峰一樣,喜歡奇勢迭出,最忌平坦。這樣的山最有生氣,文章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有跌宕起伏、曲折變化的文章最能引人入勝。
古代的詩人就深諳此道,正如宋代詩人姜夔在《白石道人詩話》中寫的那樣:“作詩要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
高中語文最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審美鑒賞與創造”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在具體的學習目標中又明確提出:根據詩歌、散文、小說、劇本不同的藝術表現方式,從語言、構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現作者獨特的藝術創造;能結合所閱讀的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寫作的一般規律,捕捉創作靈感,用自己喜歡的文體樣式和表達方式寫作。
古詩詞創作語言凝練,篇幅短小精悍,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一首好詩其實就是一篇構思精巧的文章。引導學生探究古詩詞中的結構設計,從而領略古人波瀾迭起的精巧構思,相信一定能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幫助學生打開寫作的思路。
一、巧合興波 柳暗花明
文章的波瀾是客觀事物復雜多變性的反映,任何事物都處在不停的發展變化中,因此反映客觀事物的文章自然也會呈現出跌宕起伏、曲折變化的特點。
北宋詩人唐庚在《棲禪暮歸書所見二首》(其一)中寫道:
雨在時時黑,春歸處處青。
山深失小寺,湖盡得孤亭。
這首詩作于詩人被貶惠州期間,第一二兩句描寫的是嶺南一帶春天特有的氣候景象:天空陰云漠漠,似乎總在醞釀著一陣雨;春回大地,處處呈現出一片青綠色。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是寫傍晚時分暮靄沉沉,詩人在暮歸途中,回望山巒,不見日間所游覽的小寺,一個“失”字流露出一種悵然若失的意緒。然而在尾句中情節出現了轉機,詩人信步走到了湖的盡頭,欣然而遇一座孤亭。這一偶遇讓詩人欣喜不已,在詩人的心中和筆下興起了波瀾,同時也在讀者的心里激起了波瀾。
于一“失”一“得”之間,詩人收獲了柳暗花明的喜悅,同時也收獲了得失相生的人生哲思。對于被貶謫的唐庚而言,眼前所見之景的確給了他“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而他波折坎坷的仕途、由于被貶官而迷惘抑郁的內心同樣因此打開了一扇窗。人生有失必有得,得失相生本是人生的常態,詩人明白了這一人生哲理并借助于這首清新質樸的小詩將此傳遞出來,深沉幽遠,很耐人尋味。
在這首詩中,生活中出人意料的因素造成事件的偶合或人物的巧遇,既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同時又能揭示出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巧得自然,巧得真實,也巧得高妙。
同類型的詩歌還有膾炙人口的宋代詩人葉紹翁的名篇《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詩人想要游園觀花卻進不了園門,感情上自然由之前的有所期待變為失望遺憾;之后詩人驚喜地發現了一枝探出墻外的紅杏,從而領略到了園中的春意盎然,感情又由失望遺憾變為驚喜贊嘆。全詩曲折而有層次,短短的四句話將詩人內心情感的變化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既渲染了濃郁的春色,又充滿了豐富的理趣。
二、先抑后揚 卒章顯志
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的主題永遠是作文的一抹亮色。如何通過精巧的構思將這樣的主題深刻地表現出來是寫作的首要任務,也是表現出寫作能力高下的關鍵之處。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霜風》一詩中寫道:
十月霜風吼屋邊,布裘未辦一銖綿。
豈惟饑索鄰僧米,真是寒無坐客氈。
身老嘯歌悲永夜,家貧撐拄過兇年。
丈夫經此寧非福,破涕燈前一粲然。
當時的陸游因支持抗金將領張浚用兵而遭到言官的彈劾,被罷官回到家鄉山陰過著閑居的生活。
詩歌的前六句詩人寫盡了自己的窮困。無力備辦過冬的衣物,缺糧少米。“真是寒無坐客氈”一句,詩人以唐代德行才名甚高但一輩子貧窮不堪的鄭虔比擬自己當時的處境,天寒無氈墊待客坐。“家貧撐拄過兇年”寫家里原先就貧困,又遇上荒年,只好支撐著勉強度日。詩人極度夸張自己的窮困潦倒,當中實則融匯了自己對政治上失意的悲憤,如果詩歌止步于此,就算寫得再情真意切,詩歌的思想境界也難免狹隘閉塞。陸游并沒有一味地沉浸在仕途失意的苦悶中,在尾聯中詩人認為大丈夫經歷這一番困苦生活的煎熬,把它作為艱難時的一種鍛煉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想到這里詩人不禁破涕為笑,化悲為樂。
末尾的自我安慰和解脫折射出了詩人雖身處逆境但仍堅持理想、矢志不移的可貴品質,是這首詩歌的主題思想所在,同時也成為這首詩歌的亮點,詩人借助于這種先抑后揚式的結構鮮明地突顯出了自己面對苦難的樂觀豁達。
三、紆徐曲折 逸興橫生
“感物說”是中國古典美學和詩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關注的是審美主體受外在自然觸發而心有所感的現象。以“感”為媒介,把作為主體的心與作為客體的物聯系在一起,心與物之間互相激蕩而產生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在古詩詞中,詩人的情感往往不是一成不變的,怎樣通過細膩的描寫、精巧的構思表現出詩人復雜微妙的情感是古詩詞創作的重點亦是難點。
《山路梅花》是宋代馮山的一首旅途即興之作:
傳聞山下數株梅,不免車帷暫一開。
試向林梢親手折,早知春意逼人來。
何妨歸路參差見,更遣東風次第吹。
莫作尋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
正在車行途中的詩人在聽聞山下有數株冬梅正含香開放時不禁觸動了賞梅的興致,隨即停下車來,揭開車帷,下車前去觀賞,可見詩人的雅興之濃。
“試向林梢親手折,早知春意逼人來。”作者在下車之后,步行到梅樹林間,親手折下林梢開放的梅枝。因為作者是聞知山下有數株梅花才開帷下車的,后句的“早知”,都顯出探梅、賞梅、折梅的情趣,很自然地表達了作者清曠的胸懷。
第五、六兩句“何妨舊路參差見,更遣東風次第吹。”寫詩人在折梅之后,更覺春意誘人,因而產生了倘若能在歸途中不時見到梅花,實為旅途中的快事的感想。由此,作者寄意東風,希望能依次地把梅花吹放。
結尾兩句“莫作尋常花蕊看,江南音信隔年回。”是作者發自內心深處的贊語:如此高潔的梅花,不要把它當作尋常的花蕊看待,須知一年一度,它帶回了春到人間的消息,也帶來了江南隔年的消息。縱使開在山路旁邊,無人賞識,也還給行人帶來溫暖慰藉之情。據《荊州記》上說:“陸凱與范曄相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與曄,并贈詩說: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作者雖然未逢驛使,欲寄無由,但此行的見梅和折梅,也寄托了無限的深情厚誼,非筆墨所可言傳的了。
詩歌的結構經由詩人精心的設計,于跌宕曲折間將詩人細膩深刻的情感淋漓盡致地傳遞出來,教育學生寫作之前也必須精心設計自己文章的結構,力求更好地突顯主題表達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引導學生主動關注古詩詞的精巧構思,感悟古代詩人的寫作智慧,相信一定能啟發學生的寫作,幫助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
參考文獻:
[1]李領弟.試論感物說與物感說[J].明日風尚,
2018,(15).
[2]李錦泉.尺水興波——讓情節波瀾起伏[J].新課程,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