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明
【摘 ? ?要】數學計算是小學數學整體結構中重要的一部分,學生掌握良好的計算能力不僅有利于學生現階段積累數學學習興趣,還能夠為學生將來的各科學習打好思維基礎。因此本文將以如何提升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為主要切入點,構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改善數學計算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計算能力 ?趣味轉換 ?形象思維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3.159
學生在還未進入學校之前就已經在家長的啟蒙之下掌握了較為基礎的數學計算技巧和方法,為學生在規范化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打好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指導是尚未形成體系和策略的,所以教師必須要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之上,理清和規范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找到系統化的學習策略,形成有效趣味的數學計算學習方法。而這也是本文主要的出發點,旨在用最簡潔而有效的方式來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一、以生活化的教學特征弱化計算教學的枯燥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任何東西的主要動力都來自對所學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如果教師無法將自己所要教授的內容變得趣味生動起來,那么學生自然就不會產生認真學習,主動研究的欲望和追求。這個觀點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同樣適用,并且由于數學計算突出的枯燥感和抽象性而需要教師進一步落實趣味化、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構建和創設工作,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生活化的情境,生活化的策略影響下,主動跟隨教師學習數學計算,從而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
例如,在學習到兩位數加減法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在正式教學前,在未告知學生具體的加減法規則前,讓學生去收集自己和父母的年齡數據,或者讓學生去測量自己和朋友的身高。接著在課堂講解這一部分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收集的數據拿出來,并根據加減法的相關知識來計算自己和父母的年齡差別,計算自己和朋友的身高差別。借助這種方式,教師就能夠在枯燥的教學中融入生活化的特色,增添鮮活的生活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以培養學生良好計算習慣,構建有效解題過程提高學生的計算效率
數學計算環環相扣的一個過程,一旦學生在計算的某個環節中出現了錯誤,就很容易造成后續計算鏈的崩解,并最終導致學生的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無效。因此,教師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計算正確率,還必須要著重塑造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的學習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幫助學生形成策略化、有效化的計算和解題過程模板。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讀題審題的基本習慣和能力,引導學生對題干中的數據和關鍵詞進行圈出和強調,避免計算過程中的疏漏和遺忘。其次,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計算過程中良好的流程習慣。譬如劃分草稿紙區域,對相應的文字描述進行模型化的轉化,將可能要用到的公式列出來等,保證計算過程的秩序和有效。最后,教師要培養學生正確的驗算和檢查習慣,鼓勵學生抓緊時間進行簡單的二次運算,或者將數據帶入到原題目中進行計算。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并在不斷完善自己解題過程的同時,提高計算能力和計算效率。
三、以習題的精講釋疑總結數學計算的一般技巧,提高學生計算的技巧性
難題和經典例題是學生在學習數學和進行數學計算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學生在掌握了多道經典例題的解題思路之后,再經過一定量的練習,往往就能夠對相似的一大類題目產生熟悉感和計算解答的靈感。而在經過難題點撥和釋疑之后,學生也能夠從難題中發掘出有效的學習經驗,從而提高自己數學計算的技巧性和效率性。一方面,在例題和難題的釋疑分析過程中,教師必須要積極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職責。在課堂外,教師要從學生的作業練習和其他考試試卷中收集學生易錯或者常見的題目,并將之整理成為試題集,豐富課堂講解的資源。在課堂上,教師要安排相應的課時來對經典例題和難題進行講解,從這些題目中為學生總結有效的解題模板和相應的思路,幫助學生掌握實用的計算技巧。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的思考和練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到例題和難題的分析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和數學計算能力。教師將例題和難題的一部分拿出來分析,將剩下的部分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或者自主學習解決。教師還要在課堂分析結束之時,按照分析的思路和原題的思路為學生設計類似的練習題,幫助學生及時轉化聽課思維,形成個性化和技巧化的計算解題思路。
四、以有效的作業結構鞏固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果,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
有效的聽課和有效的課后練習相結合才能夠幫助學生在構建學習基礎的同時,不斷鞏固自己的學習成果,達成完整的學習目標,豐富學生在數學學習和計算練習中的經驗。一方面,教師在布置計算作業的時候要充分參考和結合課內教學的內容,推動作業練習與課堂講解內容相接軌,提高學生作業練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另一方面,教師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完善作業練習的構成,優化作業練習的結構。譬如教師不僅要根據教學內容布置相應的計算題,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計算題,自問自答,從而培養學生全方位的計算和思考能力。
五、以課后答疑與輔導改進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完善學生的計算思路
教師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中,還體現在課外對學生的輔導和指導價值上。因此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扮演好一名數學教師的角色,更要在課后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課后學習生活,延續學生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再加上隨著數學難度的不斷提升,學生在數學計算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課堂教學的時間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了。故而教師必須要建立起有效的課后答疑和輔導機制,給予學生必要的學習指導,幫助學生及時填補課后學習和作業練習中的漏洞,完善學生的數學計算思路。
綜上所述,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階梯式進步的過程,一旦學生在前一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出現了漏洞或者缺陷,就很難更進一步,很難掌握更加復雜多變的數學知識。因此當學生正處于啟蒙階段的時候,教師就必須要展現自己作為教師的影響力和引導力,一方面將學生的數學計算過程策略化,幫助學生掌握數學計算的思路、技巧和特征。另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計算興趣,激勵學生在更加遙遠的未來繼續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
參考文獻
[1]邱言傳.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J].考試周刊,2014(48):80-80.
[2]張志芳.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計算能力[J].學周刊,2012(9):167-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