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梅燕
【摘? ? 要】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關鍵詞】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適應新課程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6.057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教師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而不再是主導者;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師生合作學習,共同進步。在新課改、新教材的要求下,如何搞好數學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成績,開發學生的潛能,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已成為教改的重要課題。通過對新課程的教學和學習,結合我平常的教學工作來談談我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適應新課程要求的一些體會。
一、不能片面注重過程教學,忽視雙基訓練
新課程強調注重過程教學,但是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是探究法則公式的課堂,課堂本身設計有例題和習題環節,卻在探究環節使用時間過多,從而導致訓練時間不夠。新課程強調探究性學習,但不是每節課都要進行探究,有些教師片面注重探究活動,不管是否有必要,一節課安排十幾個探究活動,接二連三地組織學生相互討論,看起來學生都在主動地學習、探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但仔細觀察一下便會發現,只有少數學生在探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少數學生在動手操作實驗,大多數學生在說笑、看熱鬧,活動完成以后.還不知道自己學了些什么。有些問題一看就懂,一點就明,但有些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倡導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兜了很大一個圈子,設計了探究活動,讓學生去觀察、猜想,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達到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強調合作交流,忽視學習習慣的養成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具有一定難度的學習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學習。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交流,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只是旁觀者,更不應該是局外人,而應該是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有些教師片面強調合作交流,不論是否必要,每堂課都讓學生合作交流好多次,從表面上看似乎很有實效,如果認真觀察和了解一下活動情況,就會發現有的學生不能認真參與合作交流,甚至做與合作交流無關的事情。有些學生逐漸養成了依賴他人,不愿獨立思考的壞習慣,在交流時只做一個傾聽者,而沒有真正地參與到活動中去。這樣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得不償失。還有些教師在上課前沒有認真進行教學設計,上課隨機讓學生合作學習,沒有針對性,有些交流討論的內容層次淺,沒有交流討論的價值。如果長期采取這樣的“合作學習”方式,既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學生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勤于鉆研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三、不能片面強調能力訓練,忽視知識的講解
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必須建立在以知識為載體的基礎上,沒有知識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談不上有創新精神。在教學中,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都是培養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過程,都應受到重視。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有些教師對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不予關注,對數學定理、法則、公式等知識一帶而過,急忙轉入解題教學,認為只有通過解題這樣的能力訓練,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并且在教學中任意增加練習題的數量和難度,讓很多學生難以接受,這種片面強調能力訓練的做法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又使很多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信心,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必須建立在以知識為載體的基礎上,沒有知識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談不上有創新精神。
新課程理念關注學生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但并沒有要求教師在超出學生認知水平的條件下,任意加大練習題訓練的數量和難度,更沒有要求為培養能力和創新精神而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通過生活實踐和動手操作來體驗感知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理解、掌握、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得到創新精神的培養。訓練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性,由淺入深,讓每個學生都有訓練的機會,都得到發展。
四、教學中要不斷進行教學總結與反思
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該思考:“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于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等。盡管教師在備課時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應該如何調整教學計劃,采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著最佳的軌道運行。在課后,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么”等,這樣才符合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更有助于教師教學計劃的開展。
五、注重師生間的對話交流
師生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群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干、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教師想到,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局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理論教學上升為實踐運用。
總而言之,新課改實施以后初中數學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更加強調學生學科思維的建立、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塑造。所以對于數學教師來說也就需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盡快適應新課改之后的新教材,熟悉各年級各學科的新內容,并結合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模式,在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教學理念下重視課堂互動和探究,從而在根本上打好學生各方面的基礎,促進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構建,也為學生未來更高難度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另外,對于教師自身來說,作為知識的輸出者,我們要本著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結合新教材、新內容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從而做到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實現教與學的完美配合,實現整個教學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