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菲 朱禹霏
【摘 ? ?要】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在新時期各階段學校教學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所以本文中筆者就從素質教育所提出的新型教學要求和教學模式出發,以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為例,談談信息化2.0大環境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驗。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教學模式 ?研究與試驗 ?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4.026
從某一方面來說,信息技術徹底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系,也改變了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尤其是從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方面給人類的未來發展帶來了新的可能性。結合互聯網的發展,當前我們只能說是初步探索到信息化智能化的初始應用階段,大數據存儲、智能算法等就已經徹底改變了現有的資源結構,尤其是在文化建設方面,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無限存儲,信息傳遞打破時空限制等,都相較于以往提供了更為流暢的文化資源供給,并為人類文明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途徑。
信息技術是當前我國學校各階段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門必修學科,其歸屬于實踐活動課程。從學科設置和教學實踐來看,其和傳統的語數外等考試學科在教學方面有著一定的區別:一方面,從內容設置上來看,信息技術學科有著很強的實踐性,并且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教學內容的更新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較為頻繁,并且教學中更多需要結合時代需要,綜合來說是一門與時俱進的學科;而另一方面,從教學目的來看,信息技術屬于非考試學科的范圍,所以在教學目的的設置方面,受到考試的約束較小,教學目的更多的是圍繞培養學生的能力,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和邏輯思維為主。歸根結底,綜合以上所分析的兩條學科特征來看,信息技術學科在各階段教學過程中具備較強的自由性,所以在內容設置和教學模式的選擇方面也就具備更多的教師自主性,如不局限于國家統一教材的教學限制,部分學??梢赃M行校本課程開發,教學模式的創新也可以實現思維更廣的拓展,進行更多的教學實驗嘗試。那么作為教師,應當如何做好信息化2.0時代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呢?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打造活動化的課堂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實現因材施教。尤其是面對高中學生群體,考慮到其未來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學生的需求和學習感受,并堅持學生為主、教師主導的知識傳輸基本模式,打造民主化,活動化課堂,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和積極性。首先,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師生關系的營造。之所以針對課堂教學先談師生關系,是因為高中生具備更強的自主性,獨立欲望強烈,但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其心理發展實際處于幼稚與成熟的混合狀態,而信息技術學科本身專業性突出,課堂教學中“教”的環節較為乏味,所以也就容易導致學生的“叛逆”心理出現,但信息技術學科教學強調思維和能力構建,教學環節層層相扣,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在教學中需要先從師生關系的營造入手,通過教師的個人魅力,如語言風格、行為個性等,和學生構建起民主的、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打造和諧的、暢通的教學氛圍,為教學中提高知識傳輸的有效性奠定基礎。其次,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設置上,教師要本著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呈現出生活化、活動化的課堂特點。就如上文所說,信息技術學科依托于時代而生,不論是內容還是技術方面更迭頻率高,所以其知識內容和社會生活貼合度高,同時其內容又極具專業性。所以教學內容和模式的設置上,教師需要結合高中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力特點,在教學大綱要求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最優化,如生活化、活動化,甚至是游戲化。
二、啟發與探究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和探究能力
當前的學校教育強調學生素養和能力的培養,所以相對于教師“親手喂”,更注重“學生主動吃”。在筆者看來,對信息技術這類本身屬于實踐活動類的學科來說,課堂上知識教學中要以啟發和探究模式為主。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結合現有的信息技術教學設備,在新知識教學過程中做好啟發式教學。高中階段信息技術學科涉及基本的編程和各種軟件操作,而新時期的課堂教學教師基本都是直接在專有機房進行理論和實操的結合教學。那么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要做問題的提出者、學生學習的質疑者,在教學的不同節點拋出適當難度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思維的進一步深入,同時也逐步鍛煉學生的質疑能力、主動思考能力。其次,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課堂上的探索。即使是高中階段,大多數學生依舊覺得信息技術知識較難學,所以課堂探索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給出既定的問題,或者更進一步給出一個籠統的內容范圍,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主提煉,選擇探究方向,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形式,實現學生內部的積極交流,思維交互,從而實現課堂上及時應用所學知識,加深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印象,同時也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構建學生的系統思維體系。
三、課題研究與課下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和創新性很強的學科,尤其是在未來的實踐運用中更要求學生具備創新能力,如軟件開發、程序創建等,所以教學中教師要給予學生研究和創新實踐的機會。首先,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具備系統性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階段性地給學生布置對應的課題研究作業,讓學生將一段時間內所學到的知識內容進行綜合性應用,教師給出幾個課題,學生自由選擇,在規定時間內自主研究,最終形成課題報告。這既是一種學習成果檢測方式,同時也讓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和技術始終保持應用于實踐的狀態。其次,對于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教師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課下實踐。教師可以結合學校資源,給學生創造實習和參觀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更進一步感受信息技術的應用魅力,開發學生的興趣和能。
總之,針對信息化2.0時代下的信息技術教學,能力和素養所呈現的啟發、探究、實踐教學必不可少,另外,必要條件下教師還可以結合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學校既有教育資源實現校本課程的創設,從而讓課堂教學更具實用性,達到高中階段學生信息技術學科素養的塑造效果的最科學化。
參考文獻
[1]梁樹杰.教育信息化2.0環境下數字教育資源的供給模式和發展策略[J].江漢石油職工大學學報,2019,32(01):59-61.
[2]鄧鳩洲.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驗研究[J].中小學電教:教師版,2007(11):38-39.
[3]戴琳蕓.新課改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甘肅教育,201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