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純潔
【摘 ? ?要】《雙城記》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著名長篇小說,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生動、鮮明,讓人印象深刻。本文將探討其中四個典型人物形象,以便充分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關鍵詞】《雙城記》 ?人物 ?形象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7.112
查爾斯·狄更斯是英國19世紀著名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雙城記》是他最具影響的代表作,小說以法國大革命前后的英法兩國社會生活為背景,圍繞倫敦和巴黎兩個城市,講述了封建貴族對下層人民的迫害和人民奮起反抗的精神,揭示了當時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
作者在小說中塑造了各階層的典型人物形象,無論是貴族階級,還是下層人民,每一位人物都映射一個社會群體,每一位人物的塑造都有其特殊意義。作者細致入微地對人物進行刻畫,使讀者清晰地看到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以及由此激發的突出問題。本文將選取小說中的四個典型人物進行分析。
一、馬奈特父女——寬容、善良、仁慈的理想形象
在《雙城記》中,作者講述了馬奈特一家的變故,馬奈特醫生是作者精心設計的一個理想形象。他醫術高超、樂于助人、和善、仁慈、坦率、正直,對下層人民的悲苦生活充滿同情,對封建貴族的驕奢殘暴無比憤慨。當他在侯爵府中目睹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搶占婦女、仗勢行兇,任意殘害人命的暴行后,即使面對威逼利誘也決然要告發他們,也因此受到侯爵兄弟的污蔑和迫害,被關進巴士底獄長達十八年之久,身心受到了極度摧殘。即使在獄中,他也仍然保持著仁愛、正義之心,義務為獄友看病。他在獄中寫血書,繼續控告侯爵兄弟的惡行。獲釋后,經過女兒露西的陪伴和照料,他的生活逐漸恢復正常。但是,當得知女兒的未婚夫查爾斯·代爾那是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的侄子時,他痛苦萬分,然而,為了女兒的幸福,他隱忍十八年來的悲苦,最終選擇了寬容。馬奈特醫生是作者塑造的理想形象,他正義、善良,對下層人民的不幸深感同情,并伸出援助之手,他用自己的仁愛和寬恕之心包容代爾那。作者通過對馬奈特醫生人物形象的塑造宣揚人性的善與美。作者認為人性的寬容、善良和仁慈可以化解矛盾、沖突和仇恨,用博愛拯救罪惡,以救贖代替復仇。
馬奈特醫生的女兒露西也是一位人道主義和博愛的代表人物。父親受到迫害入獄,母親離世,然而在成長過程中,她并沒有成為苦大仇深,急于復仇的人,她用善良溫暖著身邊的親友,就像馬奈特所說:“只要看到露西的面容,聽到露西撫慰的話語,就能體會到一種極強的感化力量。我在獄中一度因身心折磨而變得有些神志不清,我出獄后能夠復活完全是因為露西的感化。”
二、厄弗里蒙德侯爵兄弟——殘暴丑陋的封建貴族形象
厄弗里蒙德侯爵兄弟霸占農婦,殺死農婦的家人。罪行暴露后,又對馬奈特醫生威逼利誘,他們是馬奈特醫生凄慘故事的始作俑者,是導致馬奈特一家悲苦命運的罪魁禍首。厄弗里蒙德侯爵兄弟是封建貴族的代表,他們驕奢淫逸、仗勢欺人、為非作歹。以他們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站在社會的頂端,占有著大量的社會財富,他們更是心安理得,無比優越地享受著通過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獲得的一切。狄更斯對厄弗里蒙德侯爵兄弟的丑陋嘴臉刻畫得入木三分。狄更斯把批判的矛頭對準封建貴族,他通過巧妙的構思,鮮明的對比,細致的描寫,把封建貴族和貧民的生活差距展現得淋漓盡致,表現了他對封建貴族的憎恨,對貧民的憐憫。在狄更斯的筆下,兩個階級具有鮮明的對立,尖銳的矛盾,階級沖突不可避免。最后,厄弗里蒙德侯爵兄弟被革命黨人送上斷頭臺。厄弗里蒙德侯爵兄弟的結局證明了勞苦大眾對壓迫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封建貴族階級的殘暴統治下,勞苦人民必然奮起反抗,為自己爭取生存的權益。封建貴族的罪惡,不僅給下層社會的人民帶來無盡的災難,使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而且也動搖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們的結局是罪有應得。
三、德伐日太太——悲慘冷酷的復仇者形象
德伐日太太是下層社會女性,她的經歷悲苦凄慘,讓人同情。侯爵兄弟的惡行使她失去了家人,后來嫁給歐內斯特·德伐日,成為德伐日太太。家破人亡的她從童年時期起,對貴族階級的仇恨就已經在內心生根發芽,并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疊加,刻骨銘心的仇恨加深了她復仇的決心。她性格堅韌,頭腦冷靜,具有極強的組織領導才能。她是革命的堅定擁護者,跟隨丈夫發動了革命,成為婦女領袖。然而,仇恨已經蒙蔽了她的雙眼,她的復仇愈演愈烈,她最終變成一個兇狠、濫殺無辜、瘋狂的、令人畏懼的復仇者。革命爆發后,她從一個受害者變成施害者,當她準備向侯爵兄弟報仇時,卻得知他們已經死去。當她復仇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她便遷怒到無辜的達爾那,甚至要將露西和女兒送上斷頭臺。喪失心智的復仇必然不會給她帶來幸福,最終在爭執中,因手槍走火而喪命。德伐日太太是一位悲劇性人物,她的命運令人惋惜。她悲慘的家庭變故使讀者最初對她產生同情,但是,當她為了報仇而犧牲無辜的生命時,讀者對她的同情也隨之消失了,替而代之的是厭惡之情。狄更斯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理解被壓迫者奮起反抗的同時,也譴責傷及無辜的暴力行為。
四、小結
小說《雙城記》創作于19世紀50年代,當時正處于資本主義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資本主義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問題,階級對立日益尖銳。這與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現狀很相似,小說的創作為當時的英國社會帶來警示。在小說《雙城記》中,狄更斯塑造了各類人物形象,他們鮮明而立體,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狄更斯善于描寫人物,在他的筆下,人物背后的寓意躍然紙上,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讀者似乎走進了那個世界。《雙城記》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讓人回味無窮,值得一遍又一遍地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