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地特汗·海拉提
【摘 ? ?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小學教育中更為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注重提升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地發展。本文主要分析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創新教育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音樂 ?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2.084
小學教育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主,組織開展創新教育教學活動。創新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自主創造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確保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新教育可以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供充足的自主空間與時間。
一、整合教學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科教學內容具備系統性與科學性的特征,對于小學階段學生音樂知識的積累,音樂興趣的培養與各項能力的開發等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不僅是小學音樂教材,在學生日常生活當中的歌曲同樣屬于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教師應當將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各種優秀歌曲都納入到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內容當中。所以,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應當積極開發課外教學資源,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為了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合理地加入流行音樂,引導學生鑒賞流行音樂的深刻內涵與意境之美,了解與掌握流行音樂當中的各種音樂知識。比如:《我的中國心》表達出了作者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就可以利用這首歌曲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或者利用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如《青春修煉手冊》等,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導入環節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良好學習氛圍。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提升音樂教學活動的質量以及效率[1]。
二、實施生活化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小學音樂教師在組織開展音樂課堂教學活動時,應當充分了解與掌握學生的音樂水平及音樂能力。按照學生的音樂能力選取教學內容,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地欣賞以及掌握音樂作品的內涵。與此同時,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或者是音樂作品的時候,應當盡可能地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素材,使學生能夠深入體驗生活,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現階段,在我國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并未重視理論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充分融合,對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也不夠重視,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到這一點的內容。比如:在《大雨與小雨》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下雨時的場景,仔細聆聽下雨時的雨滴聲,或者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與設備為學生播放各種下雨場景,讓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還能夠提升音樂教學活動的創新性[2]。
三、開展合作研究學習,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小學音樂教學開展創新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學生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引導與督促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音樂作品需要演唱者與演奏者還有創作者共同努力完成,因此,學習音樂的時候學生應當互相合作,教師應當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要充分地發揮引導者的作用,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深入溝通交流。比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輪流領唱《我愛家鄉,我愛祖國》,使學生能夠充分地展示自我與鍛煉自我。另外,在學習一些畫面感比較強的歌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再現歌曲描繪的情景。課堂表演以及歌曲合唱的時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需要演繹的第一聲部與第二聲部等,讓學生能夠分工明確,并且相互配合,緊密合作,從而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大綱以及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利用情景表演、合唱比賽以及音樂小品等各種音樂教學活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以及空間,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學生能夠互相鼓勵、取長補短以及互相促進,讓學生能夠展示自身的才藝,從而培養以及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小學階段的音樂創新性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理念,整合各種教學資源,實現教學內容的創新,運用生活化的教學,培養與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開展互動式教學,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施明怡.小學音樂教學中創新教育的探索[J].讀與寫(上,下旬),2019(004).
[2]王麗.分析小學音樂教學中創新教育的開展[J].東西南北:教育,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