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 要】道德與法治是培養學生基礎的道德素養和法治意識的重要科目,更是規范學生行為處事、塑造學生正確“三觀”的基礎科目。這一科目的教學過程中,生活化教學模式被廣泛運用,其教學效果十分顯著。本文旨在探討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分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生活化教學模式? 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191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講的知識,或者使用的教學案例是學生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印象極其深刻的,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很濃厚。因為教師講的是學生熟悉的事物,那么學生的課堂發言積極性和課堂教學互動積極性都會得到顯而易見的提高。由此,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參與度和專注程度相應的也會比較高。
一、生活化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作用
(一)將教材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有利于學生提高知識運用能力
道德與法治這一科目本身就是以生活中的實際道德行為和法律意識作為教學重點。可以說,道德與法治這兩方面的內容貫穿了學生每一個階段的生活。因此,教師將課堂上所教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例子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高效地、正確地運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對長輩尊敬以及大公無私的道德品質等,都是道德方面學生應重點培養的能力。那么學生經過課堂上教師的指導和教授,能夠利用好社會生活這一個重要的實踐平臺去錘煉自己的道德行為。
(二)有利于規范學生日常行為,做到遵紀守法
初中階段的學生尚處于心理發育不成熟以及人格品質培養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在性格、脾氣以及道德行為和法律意識方面都需要指引和督促。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初中生由于性格極端、脾氣暴躁的原因做出一些令人震驚的極端行為,這些都是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淡薄以及身心發展不全面所導致的后果。生活化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能夠為學生帶來一個相對真實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通過一些正面的或者反面的社會重大事件的分析,讓學生在其中得到一些記憶深刻的警示作用。因此,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將道德與法治這一科目很好地導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能夠有效地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
(三)有利于教師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創設教學情境
教師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營造一個活靈活現的生活化教學氛圍和教學情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如針對“同住地球村”這一個章節和板塊的教學,教師重點的教學內容是要讓學生了解到世界是一個整體,保護地球、反對戰爭、渴望和平等思想的教學。那么教師就可以結合當前世界上的國際形勢和國際案例,尤其是一些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帶來的效益、國家對于地球環境保護做出貢獻所帶來的效益等的課件制作,營造一個學生能感知到的、相對真實的教學情境。對于法治問題,教師可以引用一些比較典型的案例分析以及學生所熟知的犯罪案例,通過這些例子的案例分析,讓學生感知到教材中的內容就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二、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
(一)整合生活中的素材,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關于道德與法治的生活素材是非常豐富多樣的,尤其是在七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所涉及的友誼、師生情誼等方面的內容,可以說一直伴隨在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因此,在教授教材之中的道德與法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所講解的內容本身與學生是息息相關的。那么教師就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生活中學生行為處事所涉及的道德責任、法律觀念等,將生活實踐案例與學生的課堂學習緊密聯系起來。比如初中階段的青春期學生在對待友誼、男女同學的正常交往等方面,教師完全可以利用學生經常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與同學的交友習慣、交友特點以及特殊的交友心理等方面進行闡述和分析。通過教師對于學生在青春叛逆時期特殊的青春萌動思想的案例闡述,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教師通過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模式,給學生舉的例子都是生活中實際涉及的,就發生在學生身邊或者周圍同學身上的案例,讓道德與法治這一科目變得富有趣味性和現實感。
(二)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
道德與法治這一科目所交涉的內容,多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和生活習慣分不開。比如教師在教育學生樹立法治觀念時,不僅要教學生遵紀守法、避免學生知法犯法,還要在必要的時候學會運用法律這個強有力的保護武器。與此同時,在公共場所之中遇到知法犯法或者故意觸犯法律的人,教會學生應當如何應對這一突發的情況。此外,學生所學習到的法律知識,了解到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同時,如何維護自己權益、如何避免知法犯法等知識都要教會學生運用到生活中去。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與家長密切地配合,在遇到觸犯法律規定的選擇,或者是他人侵犯自己合法權益的情況的時候,就可以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堅決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鼓勵學生針對生活實例進行道德與法治的反思和總結
教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積累知識、拓展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在學習之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做到一種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良好習慣。尤其是道德與法治這一科目的學習內容,涉及學生在學習、交友以及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因此,學生必定不可避免地存在行為上的問題,或者是思想道德方面的誤區。學生在學習了道德與法律的內容知識之后,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反思自己,在沒有學習這一科目之前,是否有過違反教材之中教學知識設定的內容行為。鼓勵學生主動分享過失也是一種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好習慣。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來分享家人或者周圍的朋友是否存在這種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小錯誤。針對道德與法治這一科目的學習,教師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糾正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存在的誤區,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具有較強實踐性、時效性以及反思性的平臺。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相當于給學生制造了一個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學習契機,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實踐中去反思、去學習、去積累道德與法治知識。此外,通過生活實踐中實際的案例以及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能夠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充滿生活意味,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參考文獻
[1]李愛群.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素材的有效選用[J].考試周刊,2018(3):129-130.
[2]姜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回歸生活淺析[J].中華少年,20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