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現階段更多的是在醫學院等具備醫學基礎的院校進行探索,這類教學改革實際尚處于初期探索階段,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已經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體育教學中未體現醫學特點、醫學理論教學無法替代學生運動實踐、體育教師自身在醫學理論知識上有所欠缺等問題,本文從這些問題出發提出了針對性的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教學改革
引言:
醫學和體育都有維護和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上就有了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作用,尤其是對于有一定醫學基礎的醫學院而言,體醫結合是現代醫學院體育教學改革的一大發展趨勢,對于我國體育與醫學教學改革有重大意義。本文從“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問題出發,對“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策略進行了探討。
1 “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1.1 體育教學中未體現醫學特點
由于“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還在探索之中,在“體醫結合”實踐初期,存在體育教師忽視對醫學理論知識進行講解教學的情況。如在進行養生功法八段錦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并沒有十分明確地告訴學生這類功法的實際效用,也沒有給出八段錦功法的實際治療使用案例,極大地削弱了八段錦功法的醫學傳播可信度,也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事實上,八段錦功法除了養生作用外,還有加強心肺功能的作用,在2019-nCov病毒疫情的中西醫重癥病患者治療方案中有使用到,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可見,對于“體醫結合”下傳統養生功法和醫療知識得到普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 “體醫結合”理論教學無法替代學生運動實踐
在“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中,雖然部分體育教師進行了醫學知識普及,也推廣了類似八段錦養生功法這樣的傳統功法,但卻存在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不高,學生依然不進行或很少進行體育運動實踐的情況。“體醫結合”的體育教學改革依然要求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體育教學改革的側重點也依然是體育鍛煉,普及醫學知識更多地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鍛煉并在遇到突發身體疾病時學生能夠及時進行正確的處理,而這些都需要學生進行反復訓練才可能掌握。
1.3 體育教師自身在醫學理論知識上有所欠缺
大部分體育教師在突發身體疾病應急救治上有一定醫學經驗,能夠正確教導學生進行人工呼吸、心肺復蘇等急救醫療措施。但在更深入更細致的與健身相關的醫學理論知識上則有明顯欠缺。高校醫學院的體育教師往往是按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進行分類的,由學生自由進行體育課程選擇如籃球、排球、足球等體育課程,選擇后往往也不可更改,這也意味著這些體育教師在體育專業項目上更加專業而在醫學理論知識上相對欠缺,學生選擇相應課程的目的更多是出于興趣,因此,加強這體育教師的醫學理論知識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2 “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策略
2.1 結合八段錦等健身功法進行教學
傳統中醫學中有八段錦養生功法等具有醫療養生作用的功法,這類功法不僅有強身健體的作用對于部分疾病還有預防和治療作用,推廣這些傳統健身功法十分符合“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的方向。結合八段錦功法進行教學時,應注意對相關養生功法的醫療效果和相關案例進行講解,尤其是在2019-nCov病毒疫情中西醫重癥患者治療方案中的相關案例進行講解,用以提高該養生功法實際效用的說服力。在實際教學中,務必要求學生學會這類功法并要求班級內肺活量明顯偏低的學生進行常態化訓練,以校園內的實際案例證明“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的作用。
2.2 建立學生體育鍛煉常態化監督機制
“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依然要學生進行體育鍛煉,拋開體育鍛煉的體育教學改革是舍本逐末的。因此,建立學生體育鍛煉常態化監督機制十分必要。學生體育鍛煉常態監督機制主要由學生進行相互監督,并配合手機運動軟件進行輔助監督,對于長期不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學校應配合運動手環等器械進行強化監督,確保學生在每周有充分的體育鍛煉。除了監督機制外,還應對體育鍛煉表現出色,身體狀況改善明顯的學生進行嘉獎,以加強學校體育鍛煉的運動氛圍。
2.3 提高體育教師醫學素養
現有體育教學體系下,體育教師在體育專業方面的知識技能十分充分而在醫學素養方面的知識經驗則明顯不足,雖然體育教師具備專業的應急救治能力,但對于養生等其他方面的醫學知識則明顯偏弱。因此,“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應注重對體育教師醫學素養的培養,要求體育教師掌握體育鍛煉和醫學知識的聯系尤其是不同鍛煉方法對身體不同部位的鍛煉和醫療作用方面的知識。另外,體育教師還應知曉各自專業項目在過渡訓練情況下可能對身體產生的負擔,教師應提醒學生緩解不同部位的身體負擔,避免體育運動疾病的產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鼓勵體育教師與醫學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聯合制定“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方案,一方面以溝通交流促進體育教師醫學素養的提高,另一方面,以教學改革測試“體醫結合”體育教學的實際效用,從而推動“體醫結合”體育教學改革的有序進行。
3 結語
“體醫結合”體育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目的性,從而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進行選擇。但“體醫結合”體育教學的理論教學是無法替代學生運動實踐的,學生依然需要保證足夠的體育鍛煉時間才能保證良好的身體狀況,才能保證體育鍛煉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尚胥.體醫結合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學設計[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28(01):16-17.
[2]劉向東,楊學達.探索新時代學校體育“體+醫”結合模式的研究[J].運動精品,2019,38(09):8-9.
作者簡介:葉全邦(1985年2月-),性別:男,民族:漢族,廣西玉林人,學歷:本科,職稱:無,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藥學院,單位郵編:530222,研究方向:體育教育、高校安全。
課題項目:2019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下的醫學院校體育課“體醫結合”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9JGB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