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多杰
摘 要:語文學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其中,閱讀教學是提高語文閱讀能力、語文欣賞能力、加強學生語言感知能力的重要舉措。新課改中明確指出,教師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加強理論知識培訓,也要切實提升語文閱讀組織教學效益,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加快形成。本文主要圍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開展教學的有效分析,并利用實踐案例闡明群文閱讀價值性、有效性。
關鍵詞:群文閱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用;分析
引言: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新課標提倡,語文教師探索教育改革措施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感知、語言欣賞能力,基于自主化、興趣化出發,加強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群文閱讀是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在應用的過程中,不僅改善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諸多問題,且應用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拓展學生思維發展,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滿足學生情感體驗,推動其個性化閱讀發展,實現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價值型、重要性。
一、現階段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017年教育部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其中明確提出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重點,這一舉措為我國高中語文教學指明了依據、方向。但據筆者不完整統計,現決定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比過少,教師過于注重語文理論知識培訓,從而忽略了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此外,語文教師過于注重語文成績,從而采取了主導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發展,基于傳統理念前行,采取單一教學模式,僅靠理論知識立足課堂教學,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缺乏一定的自主性,不僅無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也不符合新時代教育理念。群文閱讀這方式應用與高中語文教學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僅提升教學組織效益,也是拓展學生思維發展,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舉措。
二、群文閱讀的選擇
語文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將直接決定群文閱讀內容的資源、選擇,因此,語文教師在組文、選材的過程中,應結合學生認知規律、心理特征,基于滿足學生情感體驗為根據,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為側重點,并以群文閱讀為基礎利用多元化、多維度教學措施,改善傳統教學不足。
1.選文的重要性
優秀的語文教師在選擇文章方面往往更加科學、合理,教師會依據學生情況,進行難度適中、研究性強、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文章,并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有課時目標,還有階段目標,以及長期目標,不僅可以有效地進行引導工作,也是推動學生高效探究的重要句型。而教學素養較為薄弱的教師,在開展閱讀群文教學中則略顯不足,他們選擇的文章不科學、合理,卻文章內容缺乏一定的研究性,教師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無意識、無目的閱讀,并開展閱讀教學時,不可避免形成形式主義現象,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群文閱讀最大價值,甚至于出現負面影響,促使學生出現厭惡、抵觸等不良心理因素,不利于開展后續的教學內容。
2.教學內容
群文閱讀開展的目的性、主要性即培養學生思考探究,加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滿足學生情感體驗,加強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師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中,要突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也要引導學生個性解讀。在群文閱讀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注重文本思想內容、謀篇布局、寫作手法等方面的同事,加強學生情感體驗。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高中語文基礎知識的積記與積累,應是語文教師應關注的重點。高中語文基礎知識具有“碎片化”特點,如何利用教學資源,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是廣大教師應該思考的重點。
三、高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群文閱讀是一種高效性、實用性的閱讀教學方式,不僅迎合了新課改教育理念,也是提高學生文本細讀、透視全文能力等有效措施,教師應在此基礎上,利用多元化、多維度策略滲透,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1.課本解讀,促進高中生語言構建方式
語言時閱讀活動的基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理解和認知語言構建、運用方式,并以此為理論基礎學會針對相同類型文章分析、解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水平,也是拓展學生思維發展,加強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體現。因此,教師在選文的過程中,應選取文學載體相同、語言表達方式相似文章,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比較。比較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中較為常見的策略,利用文章相似內容,選取其中一篇文章教學,引導學生對重點詞句、語言標識方式進行細致分析,促使學生對此文章語言構建方式有一定認知,進而利用相似文章開展比較閱讀。利用學生已掌握語言知識對文章語言邏輯、內在涵義進行分析、解讀,加強學生自主閱讀積極性,實現理解不同語言形式的作用與意義。例如:在高中語文課文中,《雨巷》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現代詩,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利用此課文開展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對語言表達手法進行深入解讀。課文中詩人應用了許多重疊詞匯和復沓回環的句式,將自身哀怨寂寥的心情和凄婉迷蒙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此課文中最為典型的表達手法就是比喻,詩人將雨巷中姑娘比喻丁香,以丁香姑娘暗喻自身的人生理想和美好希望,成為了詩歌中最為重要的意象課文,語言解讀完畢之后教師可利用學生在閱讀此文章的寫作手法基礎上,利用《再別康橋》等其他寫景抒情的詩歌,促使學生在比較閱讀中,感受意象構建方式、修辭手法運用,以及語言細節處理等方面存在的相同點、共同點。
2.構建問題啟發學生思維發展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引領學生通過集體朗讀課堂問形式,引導學生感悟其中優美的語言、生動的修辭手法、巧妙的表達方式,并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課文內容進行更為細致的了解。首先,語文教師可為學生進行示范閱讀,利用飽含深情的語調進行文本朗讀,調動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并利用科學、合理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尋找答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提煉關鍵信息的能力,也是拓展學生思維發展,加強學生思考能力的有效舉措,此外,教師也可讓學生根據問題,在本單元中其他主題相似文章進行縱向比較,感悟寫作手法不同側重點,基于提升學生比較閱讀能力、分析能力開展群文閱讀。例如:在開展《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三課的閱讀教學時,此三篇文言文寫作方式,均是通過人物行為和事件的描繪,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教師可基礎與,依據文言文內容,結合學生閱讀理解、認知規律構建教學問題,以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為基礎,加強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拓展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如:“燭之武、荊軻、劉邦分別承擔著怎樣的任務和責任呢?他們是用什么樣的方法完成任務的呢?從過程和行為中可以挖掘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點”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多篇文章相似主題進行比較,落實群文閱讀的價值型,有效性。
結論: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已然無法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需求,群文閱讀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技巧,拓展學生人文思想,也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措施,為學生文學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曾正茂.譙先建.群文閱讀教學現狀與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4):28
[2]付艷枝.單元整合的群文閱讀課型設計及教學策略[J].教學實踐
2017(03):196.
[3]周國偉.淺談群文閱讀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04):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