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辛治國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思政課也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辦好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素養的提升也顯得尤為必要。本文對民族地區中學思想政治教師專業素養進行歸因分析,并對其在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策略,以達到提升本地區中學思想政治教師素養的目的,提升思政課教育實效,更好的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新時代;專業素養;課程改革;思政課;教師發展
一、問卷設計及背景
問卷分二部分,內容包括基本信息調查和專業素養。涉及教師學歷、教齡、工作狀態、參加培訓、新課改、發展計劃等方面,共43個問題。問卷發放對象為臨夏州的思想政治教師,主要集中在臨夏中學、臨夏回民中學、東鄉縣民族中學、積石中學、康樂縣附城中學。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84份,回收率為84%,其中有效問卷共84份。
二、中學政治教師專業素養的現狀分析及影響因素
(一)中學政治教師專業素養的內部因素分析
一是教育理念陳舊。問卷中年齡在43歲以下的57人,占比67.85%,43歲以上的27人,占比32.15%。雖然教師隊伍中老教師比重不大,但整體教育觀念比較落后,教師中對教師專業化理解不夠準確的占比高達58.33%。對新課標不了解、很少應用的占比達到23.81%。認為教學觀念陳舊的占比50.12%,仍沿用傳統教學方式的占比達到67.86%。
二是專業素養結構不合理。思政專業畢業從事思政課教學的占92%。其他專業畢業從事思政課教學的占比8%。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經常調整,整體上教學內容日趨豐富,教師在經濟、文化、哲學、法律和社會主義常識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參差不齊,知識充電渠道單一。調查顯示,知識陳舊、結構狹窄的42人,占比50%。另外,有5.95%的教師還不能熟練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40.47%的老師感覺自己缺乏教育研究方法。
三是教師一定程度存在職業倦怠。教學對象復雜、教材內容同質、教學任務繁重,使教師的工作熱情遞減。有61.91%的思想政治教師選擇這一職業是迫于嚴峻的就業形勢、謀生需要、認為教師職業工作穩定有寒暑假、社會地位更高,但上崗后才發現投入與其社會地位和薪資、福利等不成正比,有42.86%的老師感覺自己教學任務繁重,有16.67%教師對自己今后的專業發展沒有計劃,還有33.33%教師沒有提高學歷的想法,由此可見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職業認同度較低,缺乏職業規劃和發展愿景。
(二)影響中學政治教師專業素養的外部因素分析
一是經濟發展水平制約明顯。臨夏經濟發展水平低,屬于國家貧困地區,截止2020年2月,尚有兩個縣未脫貧。教育投入連續幾年均在占財政支出4%以下,和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極大,中學政治教師供需不平衡,調查顯示有39.29%的老師反映自己所在學校專任教師數量不足,教師中研究生學歷教師只占8.33%,以北上廣等地方研究生占比高達25~35%相比差距很大。與此同時,當地學校建設數量不足,超大學校普遍存在,這五所學校學生人數均超過3100人,個別突破6000人。班級學生數額過大,不利于課改倡導的小組學習。
二是社會風氣偏重傳統教育。臨夏地區自古以來重商風氣濃厚,尊師重教氛圍不太濃厚,這對在校教師產生一定消極影響。教師不僅要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還要備課、批改作業、閱卷,勞心勞力,薪資待遇卻較低,這使一些教師心態失衡,積極性受挫。近五年來,本地唯一一所省級示范性高中教師流失現象嚴重,主要去向是到發達地區(占比66.7%)、考研(占比19.04%)、考公務員(占比9.53%)、轉行(占比4.76%)。
三是課程管理制度不健全。調查顯示有38.1%的老師所在學校對政治課不夠重視,有擠政治課現象時有發生,有22.62%的老師反映政治課課時量不足,不能按時完成教學進度,另外部分學校政治教師課時安排不合理,下午排課和最后一節排課較多,存在周課時量過大或過小的問題,教師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沒有根據教師的需要安排;有42.86%的人認為新課改內容的實施不到位,只是流于形式,教學沒有太大的改變。
三、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的對策
思想政治教師是素質教育發展的助推器和主力軍。提升教師素質需要全方位、多維度共同改變配合發力。
(一)教師個人層面
1.更新教育觀念
(1)積極探索,形成新型的教學觀
教師要在激發學生創新興趣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質疑,鼓勵學生探索,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教學中盡量創設活動課,如體驗式課型,如學習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二課第二框題《民主決策》就可以舉辦聽證會;實驗式課型,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中去積極主動思考、學習;等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課,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腦動手的能力,而且也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2)摒棄舊觀念,建立民主合作的師生觀
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在生活中去深化、理解相應的理論知識;學生不僅要知道和掌握知識,更要在現實的生活中踐行學習內容。讓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中去。新課程標準主張教師與學生的交往和互動。通過這種交往教師對學生起示范作用,使學生產生敬仰乃至模仿行為。教師應對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進行滲透,為學生的成長與全面發展提供指引。
2.更新專業知識,提升教育技能
教師在專業院校所獲取的知識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相當一部分是過時的,因而把握目前的有效時間,開展好學習實踐活動,是通向成功的有效途徑,教師的發展從關注生存過渡到關注發展再到關注學生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思想觀念的轉變處于核心地位,行動的延伸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載體。
3.不斷創新教學方式
(1)充分利用好“研究學習”拓展性教學模式。如學習必修四《生活與哲學》第七課《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過程中,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旅游地理、數學統籌、語文寫作、史料分析等知識為臨夏地區“一日游”設計旅游線路和解說詞。這種模式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協調合作;校內外、課內外學科間的交互作用。教師引導學生以高度的責任感關注社會,關心國家和人類的命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2)開展“時事論壇”批判思維教學模式。高中政治課的教育教學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的國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學校層面
教師的教育教學總是在具體的學校展開,學校環境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影響重大。
第一,要建立良好的評價機制和完善的競爭機制,這是實現教師專業成長的制度因素。如“學生評教”、“星級教師評選”等,在競爭中前進,在更廣闊的領域參與競爭、實現自我,用成功激蕩成功,用幸福締造幸福,實現師生共同成長,教育教學走向實現人的全面持續發展,實現自我的教育價值,實現師生幸福人生。
第二,要充分發揮教研組、備課組的作用,在教育教學中要努力發揮集體的優勢,充分利用好教研組和備課組,開展青年教師培養工作,可利用師徒結對、推門聽課、診斷聽課、匯報課、公開課、粉筆字比賽、教案評比、高考真題解題大賽等等形式促進青年教師健康成長。
第三,學校的硬件建設應突出人文性和教育底蘊,讓每座建筑都有溫度,都成為文化資源。倡導閱讀,建設書香校園,厚植文化土壤,讓師生以擁書自雄。
(三)政府層面
1.加大教育投入
將思想政治教師納入校級“人才計劃”,采取多種措施引進、留住優秀教師,如:加大教職工的福利投入,保證思想政治教師的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的定時發放,定時進行每年體檢,使教師擁有職業安全感。此外還應把對教師的心理檢測擺在重要位置,請心理專家對教師進行心理檢測和輔導。
2.加大學校用人自主權
在國家實施供給則改革,推動“放、管、服”落地過程中,各級政府及其人事編制、建設規劃、財政收費、教育行政等部門應當給予學校更多的用人自主權,助力激發學校用人活力,為學校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3.營造尊師重教氛圍
學校內部要重視思想政治教師,保證思想政治課課時量的充足,避免思想政治課程邊緣化,樹立優秀教師榜樣,充分利用“中國好老師”評選活動,開展德育教師巡回講座,在更大的平臺上樹立尊師愛師的良好氛圍,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
四、結論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綜合素養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德育工作的成敗,因此當地政府要始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重要位置,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來抓,滿腔熱情關心教師,改善教師待遇,關心教師健康,維護教師權益,真心實意為教師辦實事、解難事。通過合力去推動教師全方位能力和素養的優化,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少英,朱成科.“教師素養”與“教師專業素養”諸概念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10(10):67-71.
作者簡介:王建國,男,1971.12出生于臨夏,甘肅省臨夏中學思想政治高級教師,研究方向:青年教師培養,學校教育科學研究。
辛治國,男,1976年3月出生于甘肅康樂,甘肅省臨夏中學思想政治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課教學、班主任工作。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民族地區高中政治教師專業發展機制研究”的階段成果,編號GS[2018]GHB3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