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新媒體發展迅猛,吸引著廣大的受眾群體,這也為傳統媒體固化的媒介傳播方式增加了新鮮的元素。從全局來觀察,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報道需要綜合傳統與新興媒體,依托互聯網技術整合,擴大新聞報道的空間,這也是適應信息化發展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少數民族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167-02
一、引言
在目前社會背景下,多樣化、個性化新聞報道形式已經成為當下的主流趨勢,針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新聞報道特性,需要充分利用現代化媒介手段和新媒體技術,通過多渠道、多平臺進行報道,展現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的特性。
二、新媒體環境對新聞報道的影響
少數民族地區地方媒體受傳播環境限制,在發行和傳播空間上存在一定的阻礙。因此,需要融入新鮮的元素,而新媒體則是其中之一,其具有很強的靈動性與傳播性,擴大了新聞報道的范圍。新媒體的編輯模式與傳播方式可以滿足廣大民眾的需求,實現最大化的社會傳播效益。目前,新聞報道的形式還比較單一,為適應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可以配合新媒體手段,充分將新聞事件迅速準確地呈現在受眾群體眼前。同時,在權威性及報道深度方面,新媒體還有所欠缺。因此,新聞工作者需要依托傳統媒體,結合新媒體元素,有序進行新聞報道,才能更好地促進新聞事業發展。
數據調查顯示,近年來少數民族地區的廣播、電視臺多是每天定時定點進行新聞報道,追蹤新聞線索。在當前新媒體環境下,可以引入了一些直播平臺、公眾號、短視頻等進行新聞報道,通過各種渠道來呈現新聞時事,使更多的受眾了解認知。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環境限制和傳播手段制約,以及新聞的傳播途徑較為狹窄、受眾群體不廣泛的實際,當地新聞媒體更應不斷創新宣傳報道手段,利用新媒體技術打破這一局面,擴大少數民族地區媒體發展的空間和領域。
三、新媒體時代下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報道的現狀
(一)新聞報道形式單一,缺乏新穎性
新聞報道具有完整性與靈活性的特點。但從大多數新聞報道案例中,可以發現許多新聞報道過于注重結構完整嚴密,造成了報道形式固化單一。在融媒體背景下,新聞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新聞報道和傳播的途徑,給受眾眼前一亮的感覺。這樣不僅能夠使大家樂于接收新聞、更愛看新聞,增加受眾深層次的認知,同時還可推進新聞事業朝信息化方向健康發展,實現良好的傳播效果。
(二)新聞報道內容沒有呈現出意義與價值
內容是新聞報道的中心,也是內涵的體現,可以全面反映底層人民的訴求,也可以傳達國家的基本政策和方針。現在的大多數新聞報道都過于單調,只是陳述一個已發生的事實,沒有挖掘新聞事件的意義和價值,不能引起受眾的情感共鳴,且沒有緊密聯系社會發展,沒有從客觀公正的角度進行分析解讀,這嚴重影響著新聞傳播的有效性。
四、合理利用新媒體優勢,擴大新聞報道的傳播范圍
在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各種各樣的信息手段涌現,為新聞傳遞提供了多種途徑。因此,在進行新聞采寫的過程中,媒體工作者可以合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豐富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擴大和優化傳播范圍和效果。同時,由于網絡通信的發展,智能手機普及到了千家萬戶,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也可以通過手機軟件來接收信息,如各大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傳統媒體應充分認清當下的發展趨勢,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靈活地整合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展宣傳通道,創新發展多樣的新聞報道形式,優化宣傳的效果。[1]
例如在時事報道中,某一則新聞是為了充分展示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取得的發展成就。在實際新聞報道中,可依托各大門戶網站如今日時事、中文新聞網、騰訊新聞通道,也可以設立專門的微信公眾號,融入關于“這五年”的新聞報道內容,積極主動向受眾推送,摒棄被動的宣傳方式,優化新聞宣傳的效果。此外,還可以通過進一步加強采編隊伍建設和專業技能培訓,從新媒體的視角進行采寫,通過融媒體快速傳播,擴大影響,并通過網絡調查統計民眾的看法和意見,作出準確的分析,繼而不斷調整優化報道形式和方式。
在當前多元的傳媒產業發展中,少數民族地區媒體更應不斷創新傳播形式,使新聞報道的效力和傳播范圍最大化,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五、創建新型傳播體系,增加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
從線上數據統計來看,傳統媒體的數量在不斷減少,傳播作用和影響力也在逐漸削弱。在這種環境下,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種局面,也為新聞產業發展提供了契機。在大數據背景下,新聞報道可以借助多種類型的技術方式獲取豐富的信息源,進行整合梳理。在傳統媒體時代下,少數民族地區民眾如果想要查看閱讀新聞,基本只能通過有線電視、廣播和報紙類傳播媒介,獲取新聞的方式比較單一。為了實現最優的傳播效果,必須推進新媒體的應用,只有將新媒體運用到新聞報道中,提高新聞的多元性,提供多途徑的傳播平臺,突出兩者的基本特征與優勢,才能為受眾提供更加高效優質的服務。
例如,在定西新聞報道中,新聞工作人員為了加快新聞的傳播,可以進行遠程報道采訪,并通過導播臺來開展新聞播送工作。然后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二次信息收集,完善新聞報道的內容,使報道更全面也更具深度。或者可以創建專門的“直播新聞報道”通道,按照板塊式的結構來推送報道新聞內容,并規定每日的直播時間。在這種傳播媒介上,民眾可以借助手機通過多個APP平臺來觀看,輸入關鍵詞便可以及時瀏覽。[2]
六、依托新媒體技術,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
傳統新聞報道模式與新媒體相比,主要缺陷是無法與受眾者實時交流溝通,觀看者也不能深入解讀新聞內涵。在信息化發展視域下,新聞工作者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與觀看者在線進行交流探討,發表對新聞內容的看法和建議。在新聞直播報道中,可以借助新技術接收各個地區觀眾對新聞事件的看法,與新聞主持人或編輯者展開探討分析,增強新聞報道的實時互動性。此外,利用新媒體技術也有助于宣揚社會核心價值觀,使信息傳播保持暢通,保證社會和諧有序發展。
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限制,只有科學合理地應用新媒體技術,才能有序開展新聞報道工作,實現最大化的社會效益。例如,針對社會動態新聞傳播的相關內容,新聞媒體可設立一個客戶端,手機用戶只需要輸入新聞內容,客戶端會根據受眾的需求彈出一系列新聞事件。在短視頻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新聞媒體可以創建短視頻報道推送賬號,定期上傳一些新聞報道的短視頻,可以由固定主持人報道,也可以自主調換。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全媒體中心,涵蓋各種新聞傳播方式,如廣播、電視、網絡等,用戶可以根據需要自主選擇。在大數據背景下,平臺會根據用戶日常觀看新聞事件的類型,自動向用戶推送其可能感興趣的新聞內容,這也是新媒體技術的主要特點之一,具有強烈的服務意識。
七、結語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宣傳報道更加新穎獨特,形式內容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因此,對于少數民族地區新聞報道,新聞工作者要學會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化宣傳效果,引導社會輿論發展,提高新聞的影響力和傳播性。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新媒體下的新聞報道已經探索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相關部門需要重新調整,利用新媒體獲取更多信息,精準完整地報道新聞內容。
參考文獻:
[1] 曹晚紅,武夢瑤.拓展與突破:融媒時代少數民族地區新聞教育研究[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19(4):45-53.
[2] 王望.少數民族地區民生類新聞采訪策略分析[J].記者觀察,2019(32):102.
作者簡介:鄧清文(1986—),男,云南鎮雄人,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