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虛擬現實技術被廣泛運用于新聞中,傳統新聞的敘事策略和制作流程都發生了質的改變,360°的全景視角帶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本文主要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對CCTV戰疫時期推出的VR新聞進行敘事分析,以期探討VR技術對新聞敘事文本的影響。
關鍵詞:VR技術;敘事策略;擬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9-0245-02
虛擬現實技術(VR)是指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立體空間的虛擬世界,受眾依靠視覺、聽覺等模擬,產生“在場感”。目前VR新聞主要依靠360°全景視頻或依靠穿戴設備實現場景模擬。本文主要從新聞敘事學的角度探討VR技術對新聞報道的影響。
與文學敘事不同,新聞敘事學主要是以新聞文本為研究對象,研究新聞敘事的規律、方法等,通過敘事形式再現社會事件,同時構建社會真實傳遞社會文化符號。最早提出“敘事學”概念的法國文學理論家茨維坦·托多洛夫認為,敘事可以被分解為命題、序列和文本。敘事文本作為視聽符號組成的結構,經過新聞記者的編碼后呈現在受眾面前,再通過受眾的解碼還原新聞事實。
在此次疫情期間,央視特別推出“全景看戰役前沿”報道,通過VR技術360°還原前線狀況,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
一、敘事視角
從敘事學的角度分析,敘事視角是指敘述者講述故事的角度,讀者讀取故事憑借的“眼光”,也是建構一個文本的基礎。視角的分類比較多元,但主要集中在3種上:零焦點(全知視角)、內聚焦和外聚焦。
傳統新聞大多采用全知視角,即記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對事件本身做全知全能的敘述。然而VR技術的出現徹底轉換了敘述視角,多以內聚焦敘事為主,以新聞中的人物視角展開敘事,通過人物自身的情感剖析,重塑了新聞內部真實和感受,讓讀者產生共鳴。例如,《一名武漢社區志愿者的12小時》中,以“我叫李勇,是一名白城師范學院的大二學生”作為內視角開場,結合360°的立體空間,向讀者直觀展示了李勇充當社區“擺渡人”的一天。同樣在《我不停,武漢行》中,以騎手王勝的內心獨白作為報道的開始,讀者以游客的身份進入新聞場景中,根據場景中的提示標志,配合王勝的敘述,跟隨王勝去完成一天的配送。
這種事件人物的第一視角使讀者沉浸在“人物的世界”中,在體驗過程中,自我知覺發生暫時性改變,產生了化身認同,即與故事中的人物在情緒、認知上達到一致,這在傳統新聞中很難達到。
二、敘事空間
虛擬技術創造的“擬態環境”打破了傳統鏡頭的敘事框架,傳統新聞報道往往依靠鏡頭的成組剪輯對環境提供多視角的呈現,以文字為依托,通過記者的敘事還原新聞事實。這種扁平化的線性敘事方式,限制了受眾的立體的想象空間,受眾與敘事者之間仍然有一定的距離。通過VR技術,使新聞環境能夠以360°立體性空間還原,攝像機的固定位置成為中心視點,受眾根據自我需求,對新聞內容進行探索,此時受眾不再是以一種旁觀者的狀態,而是化身為新聞的“目擊者或參與者”。
以《一份盒飯的戰“疫”旅程》為例,該報道一共構建了7個場景,首先進入某醫院大樓的門口,醒目的標志符號對敘事起著引導作用,使得在多維度空間中,用戶也能找到有邏輯的故事線。通過設置問題來引導受眾去場景中尋找答案,例如,想知道這些盒飯怎么來的嗎?那就到武漢同濟醫院食堂看看。這些關鍵信息構成了新聞的線索,方便受眾對故事進行探索,同時完成與受眾的交互,增強了在場感。除此之外,受眾可以根據興趣,不按照報道中的提示標志,充分調用視覺、聽覺甚至是觸覺,自主選擇場景空間,完成多維度敘事。
虛擬現實技術讓沉浸在場成為事實,立體的空間感使人的感官得以延伸,拓寬了敘事表達。
三、敘事策略
新聞敘事策略是為了完成敘事行為,達到一定的敘事效果而使用的話語構建策略。[1]在傳統報道中,故事往往使用一到兩種信息表現形式,如文字、照片、視頻,或者它們之間的結合,敘述主要依靠新聞工作者按照自我的線索,將文本進行歸納采編,受眾在接收新聞時主旨清晰明確,無法形成一定的發散思維。與傳統的新聞報道的線性敘事相比,VR新聞以多線性敘事為主,事件被置于全景中。其立體的空間塑造了多維的新聞背景,打破了傳統媒介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受眾可依靠個人感官,從不同角度理解新聞,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線性敘事策略,甚至受眾與場景的“互動”使受眾成為新聞敘事文本的“敘事者”之一。
以《有一種勝利叫關門大吉》為例,第一幕場景設置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外,通過提供兩個重要的文本信息,“3月10日,武漢16家方艙醫院休艙”“江夏方艙醫院外一排排大巴汽車等待最后一批病人出院”簡明扼要地點出新聞六要素,引導受眾進入敘事情景,同時設置一些折疊信息對該新聞進行背景補充,受眾可通過個人興趣選擇是否讀取信息。空間中設置唯一的場景切換符號,受眾根據提示進行場景切換,完成敘事的進一步發展。此時場景來到醫院門口,受眾以游客的身份觀看第一位患者出艙,在基本的主體信息之外,場景中插入視頻鏈接符號以及圖片,豐富敘事內容。在下一個場景中,以“醫護人員也出艙了”組成大的敘事框架,其中穿插對“流動智能中藥房”和醫護人員日常狀態的介紹,形成多維度的信息補充,使敘事層次更加豐富。不難看出在該條新聞中,一共預設的8個場景按照時間順序組成事件鏈條串起整個事件框架,在這一點上與傳統的新聞敘事邏輯并無差異,但是每個場景中設置的折疊信息對新聞背景起到了不同層面的補充,受眾根據自我理解抓取故事細節,不再是被動接收新聞工作者單一的新聞報道角度,而是從信息的選擇中產生自我理解。
而這一切恰如穆瑞所說:“我們沒有了媒體意識,看不見印刷或電影媒介,只意識到故事本身的力量。”[2]VR新聞中多線形的敘事模式提供了更為真實的新聞感受。
四、敘事真實性
事實是新聞的本源,新聞根據事實加工編輯而成。著名新聞學者李良榮認為衡量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標準就是:是否符合客觀實際,但是一般客觀事實是極其復雜的,新聞真實無法事無巨細地全方位呈現和記錄,傳統新聞受媒介的限制,一般通過對文本信息的準確描述,以“客觀、中立,平衡”為報道原則,來無限趨近新聞真實。但是新聞工作者作為社會的一部分,無法超越已有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不可避免地帶有自我對社會的主觀意識。[3]
在VR新聞中,避開了“新聞工作者”這一敘述者的出現,收集真實的場景、音像等與新聞主題相關的文本,通過虛擬技術實現1︰1的場景還原,真實再現了新聞場景。在素材真實的基礎上,受眾可以根據自我需求依靠對事件的認知感受,選擇某個角度理解新聞。這種感受不再通過記者的敘述視角,顯得更加客觀、真實。
但是客觀存在和構建真實還有一定的距離。正如李普曼提到的“擬態環境”,VR只是通過模擬場景,增強視覺和聽覺體驗,營造“在場感”,多種文本形成的信息環境并不是客觀環境的鏡子式再現,人們通過VR新聞看到的也許只是記者人為且有意拼接出的“超真實”,這種超真實無法與客觀真實畫等號。
五、結語
VR新聞以追求“沉浸式”體驗,營造出“在場感”,打破了以往新聞敘事文本的規律,強化了受眾對新聞的情感體驗,無論是敘事視角還是敘事策略的改變都在為追求真實的感受服務。但由此也產生了一個問題,這個真實是客觀存在的,還是媒介自我打造的“超真實”狀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媒介融合的今天,虛擬現實技術為新聞行業帶來了無限的思考,具有創新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晨.正確運用新聞敘事策略努力提高輿論引導水平[J].新聞三昧,2010(10):29-31.
[2] Murry,Janet Horowitz . Hamulet on the Holodeck:Future of Narrative in Cyberspace[M].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1:26.
[3] 蘇婷婷,劉逸群,江愛云.對新聞真實的再思考[J].視聽,2016(2):105-106.
作者簡介:劉金卓(1999—),女,四川成都人,本科,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