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友
摘要: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其中,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是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強學生體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課程。為了更好的發揮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相關教學策略,希望對優化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初中教育;體育與健康;教學研究
引言:
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初中體育與健康教學得不到重視,教學方法和內容缺乏創新,學生們缺乏學習的興趣,教學效率相對較差。因此,教師要注重改變傳統教學觀點和手段,不斷創新,注重用有趣的課堂內容,帶給學生不一樣的體育學習體驗,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初中體育健康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和內容落后
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和應試教育的束縛,不少中學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提高他們的考試成績,更加關注文化學習,而輕視了體育對學生身體素質的促進作用。這樣的教學觀念,使得廣大教師不注重創新教學方法和內容,對體育教學不重視,上課手段和方法單一,教學效率低下。教師始終占據了課堂的主導地位,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幾遍動作演示,然后讓學生被動的接受并進行反復訓練,難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由此進一步導致了教學內容的簡單化,人們習慣性認為體育就是一種娛樂性課程,教師和學生都比較放松,內容過于簡單化,降低了學生的技能培訓和學習門檻,無法真正提高中學生的體育技能,難以學到扎實的體育知識。
(二)學生缺乏興趣,對體育課不重視
有因必有果,教師的不重視和不作為,也使得學生們對體育課程缺乏足夠的認知,也就覺得體育課只是大家娛樂放松的時間,練習幾遍簡單的動作就可以自由活動,與小伙伴一起玩耍打鬧。其次,教師過于簡單的教學手段和枯燥的課程內容,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覺得體育不過如此,反而因為反復的訓練帶給學生身體的疲勞感,讓他們更想自由活動,而不是想著如何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學習體育技能。心態放不正,教師的教學內容缺乏樂趣,學生們的學習效果自然不會太好,阻礙著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和教學效果的優化。
二、優化體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創新教學方法和內容,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性
想要優化教學效果,首先需要教師真正重視起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不斷創新教學策略和內容,給學生們帶來別樣的學習感受。教師要對學生們有所了解,明確他們原有的體育水平和基礎,明確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特點,并結合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來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符合學生特點的課程才是好課程,才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和學習動力。其次,要注重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改變傳統教師本位的體育課堂,讓學生們在更加自主、自由的環境中,學習體育知識,練習體育技能。教師則要適時的引導和幫助,鼓勵學生們自由訓練,分組訓練,投入其中,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讓課堂變得更加輕松活躍。
例如在學習立定跳遠這一體育項目時,教師進行動作的示范和講解之后,可以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不再用集體練習的方式,而是讓學生們自由分散,找到自己的好伙伴,幾個人之間組成一個小團體,在小組內互相記錄彼此的跳遠成績,糾正彼此的錯誤動作,比一比小組之內哪個同學跳的最遠,動作最規范。將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教師則做好課堂紀律的組織,以及學生動作的規范性指導工作,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二)勞逸結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內容
中學階段,正是學生們身體快速發育的時期。體育課堂既要保證學生們有一定的運動量,促進他們身體素質的提高,也不能讓學生們太過疲憊,防止對下一節課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應當遵循勞逸結合的原則,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內容,將知識教學、技能教學和趣味教學相結合,不能過分重視力量和技能的培養,體育知識和趣味性同樣重要。例如學生們在進行短跑練習時,經過一兩輪的訓練,孩子們的身體可能已經非常疲憊了。這時,教師就應該讓孩子們停下來休息一下,利用這個時間將全班圍坐在一起,給同學們講解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分享一些體育知識。例如給同學們講一講我國著名的短跑運動員蘇炳添他的人生經歷和職業生涯成長歷程,分享一些他的比賽故事,來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并用這種方式讓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活躍,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得學生們身心得以放松,并為接下來的鍛煉和下一節課的學習做良好的鋪墊。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廣大教師應當充分重視教學效果的優化,改變傳統教學的弊端,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注重用興趣對學生進行引導,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和內容,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果,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并堅持勞逸結合,更好的實現體育教學對學生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彬.初中體育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參與度的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9,03:144-145.
[2]何小鵬.初中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3:171-172.
[3]李陽.中考體育制度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現狀與改革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7.